最近漢服風興起,那麼最能代表漢服的朝代服裝是哪個呢?漢,唐,宋還是明?

mmymmy74488


何謂漢服?

有人說漢服就是漢朝的衣服最為代表。

此話一出,一切都變了,唐系擼一下抹胸,宋系甩了下衣袖,明系直接說山頂洞人才是中華之先祖……

何謂漢服,廣義來說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即漢衣冠。若將某個朝代作為漢服的代表,就如同將漢文化直接割裂一般。

四大古代文明中唯有華夏文明沒有出現斷層現象,但因在歷史長河中不可避免有些許磕磕絆絆。經過幾千年的融合,漢族早就不同全球所有的種族劃分,它不是根據血緣、宗教來區分的,而是認同感。對文化傳承的認同、對禮儀的認同、對信仰的認同。

因此,漢服並不僅僅是一件服裝,而是禮儀中的一部分。可現代漢服圈子裡,全面去爭論、去否定,完全摒棄掉禮儀中的另外一個基本點——包容與融合,階級與區別。

殷商時期,胡人稱呼中原地帶的人為華族,主因華麗之意。西周定禮儀,可到了先秦時期,趙武靈王為了應對戰爭,進行了胡服騎射,開啟的官方對禮儀的修改與融合。

秦漢時期的服飾,主要是為了戰爭和農事,因此簡潔而不失風雅。可今天,所謂的漢代服飾,根本就是主打宮廷時期的禮服。也就是下圖的這種:

而不是這種

以及不是這種!

你們唐系和宋系還有明系,也都別笑,都好不到哪去。

說白了,所謂的漢服圈,復原的是貴族衣服,而非是勞作或是作戰時所穿的衣物。也就是隻復原認為美的一方面,直接就摒棄掉階級與區別,連最基本的包容都沒有,更別提融合了。

為此,可以說幾句給所有漢服圈的狹隘者,你敢穿農夫農婦勞作時的麻衣嗎?

你祖上十八代可都是漢人?

沒有什麼好代表不代表的。

從漢代開始就已經爭論不休的“華夷之辯”,沒想到幾千年後,竟然以衣服的形式再次出現。

否定其他漢帝國的衣服,根本就等同於否定了歷史,難道僅僅只有漢朝代表整個漢族?李唐因為是鮮卑血脈就不能是了?趙宋沒能大一統就不算了?朱明“驅韃虜、復衣冠”就這樣給否定了?膚淺……


斐駺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漢服不是因為漢朝而得名,而是漢民族傳統民族服裝的簡稱,


漢服是我國各名民族服裝中歷史最為悠久,文化底蘊最為深厚,影響範圍極為廣大的一種民族服裝。據現代人體研究學家研究論證傳統的漢民服裝最為符合人體健康要求,其舒適程度遠遠大於大於現代服裝。

漢服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衣釦,對人體的束縛極小。漢服禮服高雅華貴,氣勢雍容,漢服常服瀟灑飄逸,如仙如雲。漢服在千百來曾經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漢服是包括衣,冠,髮式,面飾,鞋,飾物等組合,而並非僅僅是一件衣服。漢服可以分為官服和民服,官服和民服也可分為禮服和常服。

漢服特徵:漢服無扣,繫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暢 。漢服的以交領右衽為主,兼有圓領,直領。從形制上看,主要有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 “深衣”制(上衣下裳連體) “襦裙”制(襦,即短衣) “袴褶”制(上短衣,下長褲)等

漢服的種類:常見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曲裾(流行於秦漢時期,到隋唐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於“古裝”)。直裾(流行於秦漢時期,後來衍生出多種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學習於此款)。襦裙(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裡;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間,是衣裳中間顯要的裝飾物。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起源於殷商,成形與西周,興盛於秦漢,衰落於滿清!


新郎中國新娘越南


伴隨著中國經濟不斷髮展、日益強大、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度成為流行。然而人們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不僅對於“漢服”這個概念本身不理解,而且對於漢服結構的名稱也缺乏瞭解,更不用說它背後的文化內涵了。

先給大家說說,所謂的“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總的來說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不是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傳統服飾。

說到這裡,也想對那些認為漢服,特別是有說漢代服飾能代表漢服的這些朋友說,“別搞笑”,(呵呵)有這樣的觀點可是錯誤的........

因為,漢服不是以朝代劃分的,漢服是按照款式來劃分的。漢服的“漢”字,指的是漢民族,所以漢服為漢民族傳統服飾,上至“黃帝”,下至明末,有超過4500年曆史。只是漢服在幾千年的發展中,跟時裝一樣,會隨著當時人的審美,氣候等主觀或客觀原因,最終發展出了不同的款式。

  1. 漢服款式的劃分的,每一個款式都是前一個款式的融合、發展。比如曲裾->直裾->雜裾這三個款式,都是一條主線發展下來,只是流行於不同朝代。而且在同一個朝代,漢服也有不同的特徵,比如東漢前期和末期,直裾的樣式是不一樣的,它是由寬博變窄小的。所以說,如果認為漢服是按照朝代劃分,是極不科學的。

  2. 漢服的主要特徵是交領右衽(這裡說的是主要特徵,不是唯一特徵),再結合時間先後順序,個人覺得是上衣下裳(也可稱之為衣裳)。它在黃帝時期就形成,可謂是所有漢服款式的始祖吧。甚至到了唐朝,馬周依舊在通裁製(當時主流的漢服裁剪方式)的袍衫下加一道橫襴,以迎合上衣下裳的形制。最主要是,它是男女漢服款式的最早款式,以後的時間內,女裝一直就是衣裳(裳就是後來的裙)。

  3. 有一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就是我們在說漢服的時候,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套服裝,我們不能用我們今天的著裝狀況去理解古人。其實漢服包含著一整套的服飾系統,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

  4. 漢、唐、宋、明各個朝代都是一脈相承的華夏衣冠,峨冠博帶,都極具美感,所以,漢服可稱為是華夏民族精神外化的呈現。

中國有禮儀之大,漢服不是一種簡單的服飾,它所承載的是具有近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象徵著中國的燦爛文明和精神氣質。因此,我們更為重要的還是應該去學習傳統文化,才能不至於對漢服、對傳統的理解流於表面。只有如此,我們才會理解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到底具有何種內涵。

  • 如今的社會,雖然興起了一股漢服熱,但漢服的背後是有著一整套傳統文化內涵的,如果對之沒有深刻的理解,那穿漢服和洋裝有什麼區別呢?而且那都只是為了追趕時尚,只是將其視為一種審美潮流來追捧而已。

所以,最後在這裡想說, 要說最能代表漢服的朝代服裝是漢,唐,宋還是明?我個人認為:漢服的復興,我們要的並不是所謂漢、唐、宋、明哪個朝代的服飾作為代表,而是“活著”的漢服(漢服文化),且是不拘哪個朝代的形制。如果非要個人作一個答案的話,那隻能說是一種炒作自己而已,不管是商業炒作、機構炒作、商家炒作或個人炒作等等.....要把漢服定位於哪個朝代的行為,始終只能歸根於是“炒作”。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在此衷心感謝“讀友”們的多多支持,並歡迎積極發表自己不同觀點,若有任何其他問題或建議可評論區留言、提出更多、更好、寶貴建議意見,大家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促進。謝謝!】


5G正能量傳播


自然是隻有漢朝最合適。原因就是漢服只有漢朝朝代名稱最相符呼應,若是選擇其朝代,則說明漢服的統一年代也久遠,反之清太弱,明太近,元太蠻,宋太文,唐太“亂”,三分天下又太散。而且漢朝時期國家政治,軍事,外交,軍隊等也是相當強悍,國家也團結,是繼秦朝之後的又一大一統王朝。漢朝與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

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漢族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春日聽風777


明代的漢服最正宗。

漢服,就是漢人的傳統服裝,隨時代變化,所用樣式,布料都會有些許變化。

平民和貴族的樣式也大大不同。

服裝樣式上,唐代開放,宋代相對封閉,明代的漢服是絕唱。

明代的漢服被認同的最為廣泛,被記載的也最多。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

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

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

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











茶知道


我認為是唐朝。在今天,“唐裝”已經是古典服裝的代名詞。男女結婚,如果是按中國傳統的方式去操辦,新郎,新娘要穿唐裝。你上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搜索“唐裝”,立即跳出一大堆衣服圖片及鏈接。如果你搜索“漢裝”,“宋裝”,“明裝”,就沒有。

其實,漢服也並不是起源於漢代,它是“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它是遠古時代部落首領定製的加冕服,歷年多次修改,到了周代基本定型。漢代更是以禮法的形式固定下來了,以後朝代幾乎都是這種格調,大同小異,譬如改個領口,腰帶,加個飾物等,本質沒有變。漢服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到了唐代,漢服發展到了全盛時期。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朝代,在長安城裡見到外國人不是什麼希奇的事情。特別是絲綢之路的發展,更加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漢服的紡織技術,製造工藝都傳到外國去了,許多國家爭相效仿,特別是亞洲周邊的國家,比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家的服裝都是借鑑漢服的設計和製作工藝。

漢服發展到唐代,款式,花色,面料更加多樣化,細分化。不同穿著的人代表不同的年齡、職業、性別及高低貴賤。比如:青衿代表的是讀書人;布衣,白丁代表平民百姓;紈絝代表的是富豪子弟;青衣代表的是地位低下的一類人,如婢女、丫環;青衫代表的是官職較低的一類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話:江州司馬青衫溼。

所以說,唐朝是代表漢服的朝代服裝,唐朝也是中國服裝業發展最為突出的一個朝代。







校長趣品歷史


明朝差不多吧,呵呵,漢服,就是漢人的傳統服裝,隨時代變化,所用樣式,布料都會有些許變化,平民和貴族的樣式也大大不同。服裝樣式上,唐代開放,宋代相對封閉,明代的漢服是絕唱。明代的漢服被認同的最為廣泛,被記載的也最多。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1]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 [2] ;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3]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4] ,源自黃帝制冕服 [5]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6]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7]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8] ,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9-10]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就說到這咯


馬子說


漢服的功課,還是多做做好,不然有很多注意事項和細節很難注意到。

首先來說秦漢曲裾。現在已經被完全被判定為商家無腦產物的是雙曲繞環曲裾,魏晉風,影樓直大袖衫。這三種都是漢服發展過程中由於商家的臆想,不尊重歷史和文物造出來的所謂的‘‘漢服’’,當然還有其他的形制也是存在定名的問題。

第二我們來說唐齊胸襦裙。齊胸襦裙根據考據,不是一種形制,只能說是一種穿法。不是唐代就一定穿齊胸的,也不是別的朝代就不穿齊胸的。更何況,唐代還分初唐盛唐晚唐呢哈哈哈,下附唐式男女穿搭。總的來說,個人推薦裙【破裙,後邊會有說到】衫的齊胸穿法,以及圓領對襟穿法【通俗來講,就是商家做出來的坦領。但是不是套頭穿的那種,是要有釦子對襟】

第三我們來說宋式褙子。宋式褙子,確實是宋式中的一個代表,它的特點就是長,很長,大概到腳踝,現在大部分商家賣的都不夠長。然後我們來說宋式褙子下邊穿的衣服,可以選擇宋褲或者宋式百迭裙。宋褲現在很難在商家找到傳統宋褲,就是一層一層穿,這裡不再贅述,它由於不夠方便以及開襠的原因很少有人再穿,現在很多人穿的是商家做的改良版抽繩宋褲。我們主要說百迭裙宋百迭真的好美嚶嚶嚶,走起路,層層疊疊的超好看!褶子越細越密越好看,大概是四點五米的布料做出的褶子比三米布料做出來的更好看!哦對啦,褙子裡邊上邊還穿宋抹【不是商家改良的吊帶哦】,宋抹是一片式的,前邊還有一個收省。

第四我們來說明立領琵琶袖齊腰襦裙。立領琵琶袖的注意點呢是琵琶袖的版型問題。不過走秀好像也看不出來hhhhhhh,明制呢就是版型問題各個商家差別很大,有的做的真的很醜不合身!請購買前做做功課!

至於齊腰襦裙。。齊腰和齊胸一樣也是穿法不是形制。但是襦裙我們就又有一番說法了。現代商家做出來的是一片式方布打褶,很多考據者持保留態度【還是有爭議的!】,最接近的是宋百迭的文物的打褶方式,差別是宋百迭有裙門。目前出土的文物,都是裙頭是一片式,至於兩片式,爭議很大。現在有文物支持的下裙,交輸裙/交窬裙/破裙【它是直角梯形拼接 】,三襉,滿褶,兩片【不是上邊說的兩片式!】等,不過隨著文物的出現還是有很多會出土的!

所以我推薦上身穿立領琵琶袖短襖或者交領琵琶袖長襖或者立領斜襟長襖,下邊穿 馬面裙 【有兩個裙門】 ,織金馬面,高貴大氣優雅【但是。。很貴】

最後,我想說一下另一些個人意見,秦漢晉式,可以換成晉式。不是商家賣的魏晉風,而是晉襦。


夢裡_藍天


今人愚蠢,莫不以此“沐猴而冠”為甚!

當年,無以蔽體果腹之倭民韓棒,承蒙中華厚愛,終得出落文明模樣。然而,此進化,亦有失,爾等弗知商周時期服飾之秉承價值,絕非“蔽體”之功能,實乃“君子”之意蘊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中華延續三千春秋的“袍裙”文化,消逝於清末民初的西風東漸。箇中源委一目瞭然:既然傳統袍裙文化,被喻示而為“君子之服”,那麼,當“君子”內涵已被現代文明所置換,中華民族還有甚個信念、甚個意願、甚個抱負,去抱殘守缺甘自墮落?

無論“漢服”代表哪個年代,聰明的中國人必然知道 —— 惟有心美,方有未來。


聞魯生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佈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基本特點:交領、右衽、繫帶

基本形制: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組成結構:首服、體衣、足衣、配飾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裡的“漢”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因為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1]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2]源自黃帝制冕服。[3]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儒教神道設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4]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5]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漢人對漢衣冠的認同也成為了民族意識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