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楚文化的中心,湖北的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湖北的簡稱是“鄂”,不過,連大多數湖北人也不知道簡稱“鄂”的原因。


湖北東南部地處長江中下游水域,自古水草豐茂,非常適合鱷魚的繁殖,在殷商時代,鱷魚便廣泛分佈在這裡,於是,這裡誕生了一個自帶獨門捕鱷技能的部落——“噩”,“噩”在金文中指古人捕鱷魚的工具,後來逐漸演化為“鄂”。西周時,以今湖北鄂州為中心,這裡被稱為鄂國,大概範圍就是今天的鄂東南。

作為楚文化的中心,湖北的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此後,周室衰微,楚國漸漸強大起來,到周夷王時,楚公熊渠滅了鄂國,自此鄂國變成了楚國的一部分,熊渠封自己的二公子熊紅為鄂王,治所就在鄂(今鄂州附近),熊紅在鄂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鄂王城(今屬大冶)。


等到熊渠死後,熊紅繼承楚君,不過這時候他已經建好了自己的鄂王城,懶得挪窩,就把鄂城作為楚國的國都,並一直在這裡辦公,此後兩百多年,這裡一直作為楚國國都,直到後來楚文王遷都郢為止。秦統一後,在鄂東南設置鄂縣。到了三國時,孫權遷都鄂縣,並取“以武而昌”之意,而將鄂縣改名為武昌(注意這個武昌可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今鄂州一帶,今武昌當時稱為江夏)。


不過此後幾百年,武昌(今鄂州)卻逐漸衰落,反而是江夏卻漸漸崛起,到了隋朝時,在鄂東南設置鄂州,治所所在已經不是武昌了,江夏(今武昌)取而代之。這被認為是湖北在行政區域上稱為“鄂”的開始。此後江夏又改成鄂州,並牢牢把持湖廣地區行政省會的位置,漸漸的,“鄂”就成為一個固定稱謂了。

作為楚文化的中心,湖北的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其實以筆者的親身經歷,在整個湖北甚至是鄂文化核心地區的湖北東南部,對“鄂”的認知程度並不是特別高,鄂文化在省內影響力也很有限。


那麼湖北的簡稱還有哪些可能呢?第一個自然是“楚”,作為歷史上楚文化的核心地區,在湖北,除了車牌上是“鄂”,其餘的很多地方,人們用楚更多,例如,武漢當地最知名的報紙,就是“楚天都市報”,湖北地區的一些少兒才藝比賽也大多帶著“楚”字。

作為楚文化的中心,湖北的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其實湖北很多學者做了不少相關的工作和研究。例如湖北社科院劉玉堂教授曾發表文章,呼籲湖北簡稱應該更改為“楚”,他系統的闡述了改“鄂”為“楚”的理由,認為“鄂”影響小,而且僅能代表鄂州一帶的小片區域,不足以代表全省。“楚”則代表了整個湖北省。此外還有更加實質性的動作,2011年,湖北工商聯開展湖北商人徵名活動,最後“楚商”高票當選。此後,湖北每兩年召開一次楚商大會…


第二個則是“漢”,湖北境內有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類似的有江西的“贛”(贛江),湖南的“湘”(湘江)等等,當然,這個儘管看起來合情合理,不過想想就知道不太可能了,這個字太特殊了,沒有哪一個省能夠承載這樣一個字,它是屬於全國的。


那麼當初,為什麼“楚”沒能成為湖北簡稱呢?

一是“楚”涵蓋的範圍太大,湖北是楚文化毫無爭議的核心地區,楚國的中心、祖陵,乃至楚國大多數精華文物,都在湖北。不過,現今的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河南等部分地區都曾是楚地,也都有楚文化,例如湖南嶽麓書院有匾“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而楚的國都並不只在湖北,在河南、安徽都曾有地方作為楚的國都。

二是楚文化沒能得到很好的傳承,隨著楚國的滅亡,人口大遷徙導致荊楚文化不純,而“鄂”則作為行政區劃中的地名被保存下來,並使用上千年之久,楚卻幾乎沒能出現在官方稱謂中,久而久之,“鄂”逐漸自官方至民間被固定下來。

作為楚文化的中心,湖北的簡稱為什麼是“鄂”,而不是“楚”?


當然在筆者看來,名字只是一個稱謂,儘管可能叫“楚”更能代表湖北,也更響亮,但是,真正能夠讓湖北崛起並閃亮的,只有靠那裡的人,靠那些敢為人先、艱苦奮鬥、追求卓越的湖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