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王劉武之死與景帝時期著名的“刺袁案”有著怎樣的關聯?

張峰是我不曾離棄的信仰


劉武為人爽快,他讓中央集權得以增強,在經濟上和軍權上掌握處所,推進了哥哥劉啟的統治次序。可是劉武最後的終局卻不是很好,他究竟是怎樣死的呢?

漢景帝廢棄了太子劉榮,竇太后開端四處活動,想讓劉武承繼兄弟的皇位,可是遭到了袁盎等人的竭力反對,這時候分,漢景帝劉啟就起了廢棄劉武的心機,不論出於妒忌他取得母親的心疼,還是顧忌他障礙了子孫的山河,他都必需要行動。

漢景帝立了劉徹為太子,這就是日後的漢武大帝,這件事情讓劉武心存怨恨,雖然本質上仍是投合皇兄,一旦失勢了就會像七國之亂的藩王一樣,結局不會比他們好到那裡去,劉武憤恨之下,結合了謀士,開始行刺袁盎等人。

袁盎死後,漢景帝震怒,對劉武窮追猛打,劉武命謀士當替罪羊,情勢稍有好轉。劉武對竇太后很孝敬,屢次請求留在長安都被漢景帝拒絕,後外出狩獵時看到一頭怪牛,返來便抱病逝世,可是竇太后以為這是劉啟所為,以為他摧殘手足兄弟,到死都沒有原諒漢景帝。

其實在這件事情上,只要劉武有了皇帝夢,漢景帝是不管有沒有“刺袁案”的發生,都會著手處理劉武,畢竟兄弟沒有兒子親,為了兒子的皇位穩固,必須要除掉一切潛在威脅。


小南史


刺袁案發生於西漢景帝時期,其主因是袁盎因反對立梁王劉武為儲君,遭到梁王嫉恨,於是派梁國的刺客刺殺了袁盎,袁盎身處漢景帝劉啟、梁王劉武立儲之爭的角鬥場中,其死有其必然性。

袁盎,字絲,楚國人。漢文帝時因為犯顏直諫被調任隴西都尉,後至吳國做丞相,起初為呂祿的舍人,文帝即位後,哥哥袁噲舉薦為郎中。

西漢竇太后

孝文竇皇后於漢高祖初年出生於清河郡觀津縣,家境貧寒,惠帝劉盈時期以良家子身份入漢宮伺候呂太后,稱為竇姬。後來,陰差陽錯被呂太后釋放出宮前往代地,成為劉恆的妃子,並育有二子一女,長子劉啟,次子名劉武,長女劉嫖。高後八年(前180年),呂雉去世。群臣擁護代王劉恆回京即位為漢文帝,三月立為竇皇后,其女劉嫖被封為長公主,封邑館陶。文帝二年(前178年)三月,次子劉武被立為代王。

立儲之爭

象中國所有的老太太都偏愛自己的小兒子一樣,竇太后也不例外,她一直希望漢景帝立次子梁武為儲君,在一次酒宴上,竇太后又一次提出了立梁王為儲君的建議,漢景帝失口答應,正自懊悔該怎樣收回酒後的無心之言,幸虧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出場救急,以罰酒一杯攪亂了竇太后精心佈置的立儲之爭,竇嬰被憤怒的竇太后革出宗門,梁武立為儲君的願望落空。

為防止梁武對儲君之位的覬覦,漢景帝很快立慄妃的兒子劉榮為太子,但沒過幾年因慄妃的愚蠢太子劉榮被廢,竇太后與梁王劉武立儲的心又一次堅定起來,袁盎以立儲為弟不符合規矩,會導致兄弟相爭,漢室大亂為由堅決反對,憤怒的梁王劉武派出了刺客刺殺袁盎,刺客見到袁盎說:“我接受了梁王的金錢來刺殺你,您行事厚道,我不忍心刺殺您。”並警告袁盎應該小心,但後來另一批梁國刺客還是在安陵外城門外面刺殺了袁盎。

袁盎的死一下子讓竇太后清醒了,她最希望的是兄弟和睦,相親相扶,梁王為了儲君之位竟不惜刺殺大臣,且布重兵於城外,兄弟相殘已在眼前,為此才放下立劉武為儲君的念頭。

據太平廣記,袁盎的墓被廣川王劉去發掘,其中棺槨皆為陶瓦材質,陪葬品只有一面銅鏡。


寂寂無人


劉武是個悲劇英雄。劉武(前184年-前144年),與館陶公主、漢景帝同為竇太后所出,漢文帝劉恆嫡次子。前178年,劉武與劉參、劉揖同日被漢文帝分別封太原王、梁王和代王。前176年劉武被改封為淮陽王。前168年梁懷王劉揖逝世,卻無子嗣,劉武又被封改梁王。

提起梁王劉武之前,必須先提另外一個人,是他成就了劉武,也造就了劉武悲劇的一生,這個人就是賈誼。初中課本上我們學過賈誼的《過秦論》,其實賈誼才華橫溢,是集儒家學,法學於一身的大家,曾任梁國國相,前168年梁懷王劉揖意外逝世,漢文帝本來決定撤銷梁國,賈誼上奏建議保留梁國。

按照漢初賈誼的規劃,中樞最終會削蕃實現郡縣制,藩王必定會反叛,所以需要一強力的親中央的藩王鎮守戰略要地睢陽,因此中樞一直對劉武很曖昧,給了他皇位的暗示和希望。文帝,景帝,竇太后每年都賞賜給梁王大量的財物,這個可以看成是對這兒子,對弟弟的寵愛,也可以看成是中樞通過皇族內部賞賜,瞞天過海的對梁國進行戰略支援,等到七國之亂髮生後,梁國有雄厚的實力堵住叛軍的前進路線,最終被周亞夫抄了後路平定叛亂。

劉武功績

七國之亂時,劉武坐鎮的梁國首都睢陽,在睢陽劉武被吳楚叛軍圍攻。戰爭最艱苦的時候,吳楚軍都打入城中,後被消滅。太尉周亞夫被漢景帝授予軍事上指揮的全權,劉武多次派人去請求援兵,周亞夫為大局考慮沒有出兵援助,只讓劉武拖住吳楚軍,最後周亞夫斷吳楚軍的糧草,吳楚軍大敗。客觀的說,按照功績劃分,此戰劉武的功績最大,如果劉武沒有堅持住,周亞夫的策略就會把大漢帶入深淵。支撐劉武堅持的動力,就是皇位!

刺袁案始末

袁盎是個大有來頭的人物,對竇太后和景帝有大恩。當初慎夫人很受文帝寵幸,在內宮常和文帝、竇皇后同席而坐。一次,文帝到上林苑遊玩,竇皇后、慎夫人跟從。等到就坐的時候,郎署長佈置坐席,袁盎就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氣,不肯就坐,文帝也很生氣,就起身回宮了。事後,袁盎勸諫文帝:“臣聽說尊卑有別,內宮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已立皇后,慎夫人只不過是個寵妾,妾怎麼能和主同席而坐呢!這是失卻尊卑啊。且陛下寵愛慎夫人,就應該厚加賞賜。如果尊卑不分,名為寵愛,實則害了她,陛下難道不知道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的事嗎?”文帝這才高興,並把袁盎的話告訴了慎夫人,從此慎夫人放棄爭奪皇后之位。

平定七國之亂後,因為梁王最親,戰功確實也很卓著,漢景帝重賞了梁王,劉武本以為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但景帝和竇太后再也不提當初的皇位承諾。太子劉榮被廢之後,景帝立膠東王為太子。此時梁王才大夢初醒,梁國和梁王只是中樞的一個佈局,皇位就是那個誘餌。劉武懷著怨恨,和羊勝、公孫詭等人謀劃,暗中派人刺殺袁盎和其他參與議嗣的十多位大臣。朝廷緝捕兇手,未獲。於是天子懷疑梁王,捕獲到兇手,果然是梁王所主使。於是景帝派遣使者不斷往來於至梁國的路上,到梁國去反覆按驗,逮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藏匿在梁王的後宮。使者責問二千石官員很急迫,梁相軒丘豹和內史韓安國進諫梁王,梁王才命令羊勝、公孫詭都自殺,之後把他們交出來。竇太后因此怨恨梁王。梁王恐懼,於是派韓安國通過長公主向太后認罪,請求寬宥,這才得到寬恕。

劉武結局

此事之後劉武已無爭儲的想法,負荊請罪於漢景帝前。漢景帝中元六年,劉武再次入朝,請求留在長安,入侍皇太后,但景帝沒有批准,劉武回到封地後四個月 ,突患熱病,病情急劇惡化,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死後諡號梁孝王。以‘孝’作諡號,這也算是中樞對劉武一生功績蓋棺論定。

劉武之死是有必然性的,就算沒有刺袁案,以景帝刻薄寡恩的性格,當劉武沒有利用價值以後,那麼一個實力雄厚的藩王,結局已經註定了!



等待30年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親弟弟,都是竇太后所生。竇太后也像許多老人一樣,偏愛小兒子,希望漢景帝駕崩後,能傳位給弟弟梁王。後來大臣袁盎勸阻漢景帝,不應立弟弟,而應立兒子為太子。消息傳到梁王的耳朵裡後,劉武派人殺掉了袁盎,這也就是所謂的“刺袁案”。

劉武當初和漢景帝一起宴飲,此時的漢景帝還沒有立太子。漢景帝也許是喝高興了,也許出於其他目的,酒後對弟弟說:“千秋萬歲後傳於王。”劉武辭謝,雖然知道這不是漢景帝的真心話,但他內心卻多了一份期盼。後來爆發的“七國之亂”,也是劉武抵抗的最徹底。因為如果漢景帝真的兌現當初諾言的話,劉武就是在為自己守天下。領著大軍在一旁的朝廷太尉周亞夫,卻是看著七國叛亂的聯軍,和劉武對耗,一直將近3個月後才發兵擊打叛軍。

當初漢景帝酒後許諾死後傳位給弟弟,竇太后聽到也非常高興。只是竇太后的孃家侄子竇嬰,對此大力進諫,認為傳位給兒子是祖宗的制度,不可隨意改動。因為竇嬰的這番話,惹得竇太后老大不高興,竇嬰辭職後都不允許他進宮朝拜。由此可見,竇太后對於小兒子是非常偏愛,即使孃家侄子發表不同意見,也被她無情打擊。

“七國之亂”後第二年,漢景帝立兒子劉榮為太子。梁王雖然沒有被立為皇太弟,但因梁王和漢景帝關係最親近,又有大功,封地大都是膏腴之地。再加上竇太后的偏愛,賞賜的東西不可勝數。甚至漢景帝賜給他天子旌旗,梁王劉武出行的儀仗都快趕上皇帝了。劉武也趁機招攬四方豪傑,製作大量弓弩,府庫裡的財寶也是多的不可勝數。此時,即使漢景帝立了太子,劉武還是雄心勃勃想要接替漢景帝的位置。

後來,太子劉榮的母親因為善妒,漢景帝怕以後自己其他女人和兒子不能善終,於是廢掉太子劉榮。此時,劉武和竇太后又看到了希望,但是大臣袁盎等大臣,也像竇嬰一樣,認為此事絕不能讓劉武繼承皇帝。在大臣的建議下,漢景帝立膠東王(後來的漢武帝)為太子。因此劉武怨恨袁盎等人,派遣手下招攬的刺客,殺掉了袁盎和其他十幾個大臣。

梁王的這個舉動惹怒了漢景帝,漢景帝大肆搜捕刺客。劉武最終無奈地讓刺客自殺後,然後才交給漢景帝。從此以後,劉武就漸漸失去了漢景帝的歡心,甚至朝拜的時候,外人都不知道劉武住在哪裡。竇太后大哭:“皇帝殺了我的兒子!”孝義這個大帽子壓下來,孝景帝非常擔憂。後來劉武出來謝罪,和竇太后、漢景帝三人抱頭大哭。雖然漢景帝因為擔心背上不孝的名聲,但和自己弟弟關係就疏遠了,再也不肯讓劉武和自己同乘一輦了。“刺袁案”使得劉武的希望徹底破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劉武,使得心情鬱悶的劉武加速了死亡。

後來劉武死在自己封國,竇太后又開始作妖:“帝果殺吾子!”“帝哀懼,不知所為。”此外,竇太后還以絕食向漢景帝示威。漢景帝沒有辦法,和自己姐姐商量後,把原來的梁國分為五份,分封了劉武的五個兒子,他的五個女兒每人也得到了相應的封賞。竇太后聽到這個消息後,才變得高興起來,開始正常飲食。

所以,從整個經過來看。一樣是自己的兒子,但因為竇太后偏愛的太明顯,使得皇權出現紛爭。也正是在母親的庇護、縱容下,使得劉武認為自己有大功,對於皇位更加渴望。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漢景帝當初不過是酒後之言,內心還是想著皇權父子相傳。而“刺袁案”中被殺的袁盎等人,不過是皇權鬥爭下的犧牲物罷了。

資料參考:《漢書》。


飛熊說歷史


嚴格地說劉武應的死,應該是直接地死在他的皇帝夢和上(為皇帝夢,劉啟是一定是要找理由殺他),間接地死在他母親竇太后的驕寵與皇帝夢上。

試問世上有哪個皇帝不想把皇位傳給兒子?可竇太后為了自己不被兒媳架空而當太皇太后,一心想握皇太后權力不放,總想著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這應該算是做白日夢。

也許是竇太后依然脫不出小家子氣,她不知道她的兒子漢景帝有多睿智,也不知道她兒子梁王有多魯莽衝動。


漢景帝這邊要扛著母親的脅迫,還要一邊利用弟弟劉武的驍勇穩定漢室江山。果然,劉武在平叛吳楚七國之亂時立了首功,穩定了漢室江山。所以漢景帝對立太子一事一直表現出曖昧的樣子。

然,當竇太后真的直逼漢景帝立梁王為太子時,漢景帝將計就計地玩了個大招。他算準了朝臣們一定會反對破祖制家法立梁王為太子,也算準了梁王一定會惱羞成怒而瘋狂從而給自己殺劉武的機會。

天要滅一個人,必先使其瘋狂。同理,天子要滅梁王,也必先使梁王瘋狂。


果然,當漢景帝在與朝臣們商議要立梁王為太子時,遭到袁盎等朝臣們的堅決反對。

哈哈,不知道梁王立不成太子是漢景帝的無奈,還是正中漢景帝的下懷。反正漢景帝向竇太后彙報說:朝臣們反對立梁王為太子。

本來,梁王立太子也是個沒影的事。可偏偏這個梁王仗著竇太后是他的大後臺,驕橫跋扈瘋狂地殺起朝廷的重臣們來。一夜震驚朝野的大案暴發。

當驚天大案擺到竇太后面前時,竇太后也不敢再提立梁王為太子之事了。就這樣,以劉啟的完勝宣告立劉徹為太子。

不管什麼人,他一旦走上對權力痴心妄想的路,一定要為他瘋狂而付出自取滅亡的代價。

竇太后活活地助梁王劉武踏上了不歸路,劉啟成功地除掉劉武。


吳百蘭


我們可以先來捋清楚這其中幾個關鍵人物之間的關係。

  漢景帝劉啟:漢文帝劉恆嫡長子,西漢第六位皇帝。

  梁王劉武:漢文帝劉恆嫡次子,西漢梁國諸侯王,刺袁案始作俑者。

  袁盎:西漢文景兩朝重臣,刺袁案被害者。

  除了以上三位重要人物以外,還有一個人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她就是竇太后。竇太后和漢文帝劉恆生了兩男一女,即:長公主劉嫖,長子漢景帝劉啟,少子梁王劉武。也就是說,漢景帝劉啟和梁王劉武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這一點至關重要。

要探究梁王劉武之死和“刺袁案”之間的關聯,我們就要先搞清楚“刺袁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它的來龍去脈究竟如何。下面就來著重介紹一下“刺袁案”的被害者袁盎。他可以說是文景兩朝備受皇帝賞識的重臣,在朝廷中所扮演的角色,多少跟唐朝時的魏徵,明朝時的海瑞,北宋時的陳瓘類似,是敢於跟奸黨佞臣做鬥爭,敢於跟當朝皇帝直言勸諫的諍臣。

相較而言袁盎似乎更加渾一些,在不斷表現自己剛直不阿,膽略過人的同時,也在朝中不斷樹立新的敵人。有些政敵被他所擊倒,也有些則在暗中躍躍欲試伺機發難。袁盎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諭,對禮教、等級方面的重視程度是相當嚴格的。他時常對皇帝的一些言行態度做出直截了當的指正,可以說是簡單粗暴。

有人僭越了君臣之禮,他會馬上做出指責和勸誡;皇帝與溺愛的寵妾同席而坐,袁盎會立刻上前阻止,提醒要注意尊卑之分以免後宮失和。諸如此類的事情,只要袁盎看到或是聽聞便會直言不諱地向皇帝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由此看來他也不算是個受皇帝喜歡的人。不過好在開創文景之治的兩位皇帝,都算是從諫如流的明君,否則袁盎也不至於能夠歷經兩朝,富有聲名。

袁盎身上所蘊藏的能量是巨大的,其本人的言論立場往往極具代表性,因為他非但在皇帝面前說得上話,而且皇帝時常還要聽取採納他的意見,所以他的觀點帶有很重的分量。只是袁盎或許沒有意識到,當朝為官有些事情往往是觸碰不得的,尤其是事關立儲的敏感話題。

在漢景帝廢黜太子劉榮後,有關於立儲的事情就被再次推上了檯面。而在朝中話語權極大的竇太后希望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能夠成為繼承人。老太太的想法我們只能從一位母親的心理去試著理解,眼看自己的長女是館陶長公主,長子是當朝皇帝,那怎麼樣也不能虧待了小兒子不是?況且通常家中最小的兒子會受到最多的寵溺,竇太后和梁王劉武之間的感情便是如此。如果能夠讓劉武也當上皇帝,以後天天都能陪伴在自己的身邊豈不是更好?

但是這樣的想法馬上就遭到了以袁盎為首的眾多大臣的反對,因為按照漢制禮法帝位的承繼從來只有“父死子繼”,而不是“兄終弟及”。而且當時漢景帝膝下有14個兒子,劉榮不行還有那麼多候選,哪裡輪得到梁王劉武呢?在袁盎等人的極力反對下,竇太后的試探頓時遭到強大阻力,這件事也因此只能不了了之。

在這次風波之前,其實還有過一個小插曲。有一次漢景帝曾當著梁王劉武和竇太后的面,聲稱在自己離世後會將帝位傳給弟弟,雖然只是酒後戲言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讓梁王和竇太后都極為高興。而劉武也仗恃自己平七國之亂有功,外加竇太后的溺愛,在自己的封地梁國大興土木,窮奢極欲,連出行也用了與天子同樣的規格,這簡直是把當皇帝的想法赤裸裸的展露無遺。

得知是袁盎等人極力反對後,原本有意爭位的梁王劉武自然懷恨在心。因此在漢景帝正式立劉徹為太子後,也宣告劉武徹底被判出局,他很快就將矛頭指向袁盎,最終命梁國刺客將袁盎殺害於安陵郭門外。

而這件事也徹底引燃了漢景帝和梁王這對兄弟之間微妙關係的導火索,更為惡劣的是就在袁盎被刺殺的同一天,還有十幾位朝臣同時遇刺。他們都是曾出言反對梁王劉武繼承帝位的大臣,因此這件事情一時間必然震驚朝野。

事情鬧到這種地步,漢景帝決定徹查到底,結果在抓獲兇手後發現是劉武在暗中主使。事情敗露後,曾協助劉武密謀暗殺事件的公孫詭、羊勝被率先推出來承擔了罪責。但做賊心虛的梁王劉武自此以後日夜擔驚受怕,派人懇請長公主劉嫖率先求得竇太后的原諒,進而希望尋求漢景帝的寬恕。

但當朝重臣被一日內接連殺害,這樣的事情放在素有政治清平讚譽的漢景帝一朝,簡直就是平地驚雷,其惡劣影響幾乎無可挽回,因此即便漢景帝念在竇太后的情面,以及手足親請上沒有痛下殺手,但也就此逐漸疏遠了跟劉武之間的關係。

日漸的冷落和打壓,必定讓梁王劉武的日子過得膽顫心驚惶惶不可終日,最終在漢景帝又一次拒絕自己留在京師的請求後,鬱鬱寡歡地回到封地,他意識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經徹底結束,即便暫時沒有性命之虞但頭上也早已懸起了一把時刻便會落下的屠刀。一個人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往往會變得格外脆弱,以至於身染熱病後不出六天就撒手人寰了。

梁王劉武是病死的,但也可以說是在野心落空後鬱鬱而終,而“刺袁案”恰恰是其生命的轉折點。

  

  

  

  

  

  

  

  

  


縈羽懷


梁王劉武,漢文帝嫡次子,漢景帝同胞帝,母竇太后。前178年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陽王,前168年,繼嗣梁王,國都淮陽(今河南商丘)。“七國之亂”期間,曾率兵抵禦吳王劉濞,保衛了國都長安,功勞極大,是竇太后最寵愛的幼子。

景帝在一次小型家宴上說以後要傳位於梁王,竇嬰馬上提出反對,說大漢王朝向來是父死子繼,怎能違反祖制而傳給弟弟,當時梁王也起身辭謝,他雖然知道這不是哥哥的真心話,但還是心中得意,面露喜色,如果當初梁王能夠及時起身倒頭跪下,請景帝收回成命,估計後來也沒有這種他想繼承皇位的說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景帝說給梁王傳位之事,是景帝剛剛繼位三年,又聽從了晁錯削藩的建議,自然會提防各諸侯起兵造反,而梁國是國都長安的門戶,說這樣的話,是希望獲得梁王的支持。

果然景帝三年,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景帝與太尉周亞夫制定的政策就是由梁國正面抵抗,朝廷保存實力,只是出兵斷叛軍糧道。梁王雖百般求援,周亞夫就是置之不理,只能在正面戰場上拼死抵抗,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

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立自己的兒子劉榮為太子,壓根兒就沒有想起梁王,梁國實力已是大減,景帝不怕他造反。

到景帝七年,太子劉榮被廢,竇太后又想立梁王為嗣,問景帝“安車大駕,用梁王為寄”,景帝口頭答應,又讓朝中大臣商議,結果袁盎帶頭反對,竇太后從此不再提樑王為繼承人的事。

接著,就發生了刺袁事件,袁盎等大臣在路上被刺殺,景帝下令調查,結果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了梁王與梁國,梁國內史韓安國對梁王進行了勸說,他說現在竇太后在世,梁王您可保安全,但太后去世以後怎麼辦,您的生殺大權,都掌握在你哥哥手中,不如現在及時認錯,取得諒解,以後可保性命無憂,梁王默許。

公元前144年,梁王進京向景帝謝罪,坐的是出殯時用的布車,赤膊揹著砧板、斧頭請求處罰,通過自己的姐姐劉嫖才敢去見景帝,景帝雖然原諒了他,但以前所有享有的特權全部取消,失落的梁王回到封國,每天都膽戰心驚,神情恍惚。

據《史記-梁王世家》記載,三十五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良山,有獻牛,足出背上。梁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諡曰孝王。

由此可見,梁王的死,跟“刺袁案”是緊密不可分的,如果梁王不是仗著竇太后的寵愛,囂張跋扈,圖謀不軌,覬覦帝位,就算憑著抵抗七國之亂的功勞,也是可以享一世太平的。


政史新君


漢景帝時期的“刺袁案”是指西漢重臣袁盎被殺一案,刺客是梁王劉武所指派。兩人之間的矛盾卻是:袁盎阻止了劉武成為王儲的可能。

劉武是漢文帝劉恆次子,漢景帝劉啟同母弟弟,他們的母親為竇太后。漢景帝即位不久,也就是公元前154年,吳、楚、齊、趙等七國反叛,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叛亂初期吳、楚等國軍隊所向披靡,很快逼近長安,到達梁國的邊境,但劉武率兵據守睢陽(今河南商丘),抵抗吳、楚之兵達三個月之久。吳、楚受阻於梁國,不能越過樑國向西進兵,為漢朝廷兵力部署贏得寶貴時間,太尉周亞夫等人渡過淮河,和梁王一起圍殲了叛軍,平定叛亂。事後論功行賞,梁王當然要記下頭功。

正因為梁王在平叛,和穩定朝廷政權中起的重要作用,漢景帝對自己的親弟弟非常信任,而竇太后對自己小兒子,更是無比寵愛,便萌生了要梁王接景帝位置的想法。這時梁王的地位可以說和皇帝平起平坐,風頭一時無二。

七國之亂平定後,當時朝廷還沒有立太子,有一次漢景帝與劉武宴飲,在閒談時隨口說:“我千秋萬歲之後,傳位於梁王你。”正所謂君無戲言,梁王雖然明知這不是真心話,但心中當然高興不已,竇太后卻信以為真。公元前150年十一月,漢景帝廢黜太子劉榮,竇太后乘機提出讓劉武作為繼承人的請求。袁盎則大力反對,他認為以嫡長子繼承製的“周道”沒有傳給兄弟的說法,闡明傳位嫡長子才是漢王朝的傳統,最終使漢景帝改變想法,


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因此劉武對袁盎非常怨恨,暗中派人刺殺袁等大臣。《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袁盎心不樂,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問佔。還,梁刺客後曹輩果遮刺殺盎安陵郭門外。

袁盎被殺一事,漢景帝一直懷疑劉武所為,待捕獲到兇手發現果然是劉武所主使。漢景帝因此怨恨劉武,禁止梁國君臣來往長安。劉武看到皇帝疏遠自己,心裡特別害怕,派人通過長公主劉嫖向竇太后認罪,請求寬宥,這才得到了漢景帝的寬恕。公元前144年(漢景帝中元六年)的冬天,劉武又入京朝見皇帝,呈上奏摺請求留住京師,漢景帝沒有答應。劉武回到封國後,心神恍惚,悶悶不樂,當年的六月中旬,劉武得了熱病,過了六天就死了。


凡人梵思


太子劉榮被廢之後,竇太后和梁王對傳位梁王一事再次充滿了希望,但是漢景帝對是否傳位梁王的事情,卻拿不定主意。他徵求了爰盎等一些大臣的意見。袁鴛等大臣根據歷史事件論證,認為傳位給弟弟,將來容易引起內亂,對國家的穩定不利,漢景帝聽從了他們的意見,立了另外一個兒子劉徹為太子。

梁王聽說劉徹被立為太子之後,就認為自己的儲君夢再次破滅而懊惱,他認為這都是袁鴛等人影響了漢景帝,於是一怒之下,他派人到京城來刺殺爰盎等建議不傳位給他的十幾個大臣。刺客來了以後,一路向人打聽袁鴛的住所,因為袁鴛平時對朋友非常真誠,而且對他的下屬也非常仁慈。所以他在廣大老百姓中有特別好的名聲,當刺客打聽袁鴛的時候,人們就重口交譽的讚歎。袁鴛讓刺客很受感動,於是他冒著將來被梁王除去的危險,跑去見袁鴛,對袁鴛說,我是受梁王之託來刺殺您的,因為您是個好人,我不忍心殺你,可是你要小心,還有十幾個刺客在後面呢。

刺客一批又一批的來到,也讓袁鴛最終沒有能逃過刺客刺殺的命運,對於這十幾個大臣被自殺一案,漢景帝懷疑是和梁國有關係,果然很快就查出刺客是從梁國來的,竇太后一聽到這個事情可能牽扯到他最心愛的小兒子,就連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了。





千金朵朵寶貝


梁王劉武是竇太后的小兒子,一直很受母親寵愛,竇太后勸漢景帝劉啟立劉武為皇位繼承人,漢景帝內心不悅,兄弟之間一直心懷芥蒂。袁盎幫助景帝拒絕了竇太后的提議,梁王怨恨袁盎,派刺客刺殺了袁盎。後來景帝追查刺殺案線索直指梁王,並且牽涉謀反大罪,雖然憑藉竇太后關係沒有對梁王治罪,但梁王深知與皇位無緣,兼之對皇帝哥哥的畏懼,憂鬱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