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各朝代皆隻立一都,為何獨明朝立兩京

古來各朝代皆隻立一都,為何獨明朝立兩京?

秦據咸陽,前漢長安,後漢洛陽,隋置大業,唐興長安……歷來,各朝皆只有一個都城,哪怕就是有些朝代會因為一些原因經歷遷都,往往原來的定都之地就會失去了原來的,作為國都的作用。

可唯獨明朝不同,明太祖朱元璋初建都南京,其後明成祖朱元璋遷都北京,可是原來南京的國都作用依舊。

大明王朝的留都南京裡面,留置有一套與北京中央機構相差無幾的政府部門,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內廷的太監體系,一應俱全,堪稱“朝廷的備份”。

為何明朝會兩京並立呢,且來隨我看看:

1.太祖發跡於故都南京

古來各朝代皆隻立一都,為何獨明朝立兩京

明太祖在元末群雄並起之際,由淮河流域向南推進,穩紮穩打,取南京,佔浙西,“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以南京附近的州縣作為取天下的根據地,最後建都南京。

《明史》有載:至正十六年,秋七月己卯,諸將奉太祖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自總省事,置僚佐。九月戊寅,如鎮江,謁孔子廟。遣儒士告諭父老,勸農桑,尋還應天。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已經在起義軍中呆了五個年頭,這五年裡,因為他和眾兄弟的不顧生死,終於是生生打下了南方這一片基業,遂把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作為了根基之地,由此繼續南征北討。

再經過了整整十年,直到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總算是把天下的敵人收拾得差不多了,在此,百官三次勸進,終得允許,改元稱皇,榮登九五。

《明史》有載: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定都應天。八月己巳,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自此,元朝徹底翻篇,又一個我漢家的皇朝建立,南京一時成為天下的視線匯聚地,可是元朝的國都之地北京,更是需要時刻重視!

可是,南京雖稱六朝古都,但這六朝(孫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都不過是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權,且國祚不長,傳國不遠。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當然知道南京其實,不適合作為輻射八方的國都之地。

只是此時天下初定,民生惟艱,加之多年戎馬積累下的傷病,哪怕就是朱元璋有心遷都,一時間也有些無力。

況且,南京經過自己十多年苦心經營,業已成為了根基之地,他一時也是難以取捨,感覺自己時日不久,在此皇位傳承之時,宜靜不宜動,因此,南京一時間作為了初立大明的國都。


2.幽燕之地的重要性

古來各朝代皆隻立一都,為何獨明朝立兩京

幽燕之地也就是今日的河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等一大片地方,乃是南北相爭的關鍵:漢族政權失去它,只能偏安南方;遊牧民族佔有它,則可揮鞭南下。

《元史》記載,巴圖南曾進諫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

倘若我們仔細審視地圖,就會發現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及松遼平原之間,西北枕著燕山山脈,西南直抵太行山脈,遼東半島及山東半島扼守著北京所瀕臨的渤海。如此獨特的地形,必然會引起統治者的興趣與重視。

難怪就是出身遊牧部族的元朝,儘管對中原情勢始終不怎麼清楚,卻依舊很明智地選擇幽燕之地的中樞——燕京(今北京),作為都城。

燕雲十六州在非漢族的統治者統治了455年(913-1368年)之後,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重新併入漢人勢力範圍。

《明史》有載:八月庚午,徐達入元都,封府庫圖籍,守宮門,禁士卒侵暴,遣將巡古北口諸隘。

當徐達、常遇春所率領的明朝大軍猶如旋風之勢席捲幽燕大地,這片困擾了中華漢族人民整整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終於回來了。大明王朝的社會發展想要治隆唐宋,疆域拓展想要遠邁漢唐,就必須把這片土地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永不再失。

這片土地離長江下游的南京有千里之遙,並且時時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要實現這一點,難度很大。

因此,遷都是必要的。

古來各朝代皆隻立一都,為何獨明朝立兩京

3.兩京制的徹底形成

明太祖當初就想到了遷都,但北京歷經遼、金、元等異族統治,胡化嚴重,加之當時的其他種種原因,北京暫時還不適合作為新生明朝的國都。

《明史》有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

明太祖朱元璋薨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南京依舊是國都。

《明史》有載:建文四年丙寅,諸王群臣上表勸進。己巳,王謁孝陵。群臣備法駕,奉寶璽,迎呼萬歲。王升輦,詣奉天殿即皇帝位。以北平為北京。

建文稱帝四年,他的叔叔朱棣就多走了他的江山,登上了皇位,史稱“明成祖”。明成祖繼位之初,就決定了以原先封地之北平定為國都,經過了整整十八年的辛苦籌備,終於在永樂十九年,將國都成功遷到了北京,開始了大明“天子守國門”的先例。朱棣登上帝位並不是明太祖先前所設定的軌道,但朱棣遷都北京,絕對沒有違背明太祖要遷離南京的本意。

不過,在明仁宗、明宣宗兩朝,北京一直被稱為“行在”,即皇帝率文武百官駐紮的臨時首都;這也就意味著南京還是大明王朝的首都,畢竟,它是太祖所定之都。

《明史》有載:正統六年冬十月丁丑,定都北京,文武諸司不稱行在。

古來各朝代皆隻立一都,為何獨明朝立兩京

直到明英宗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北才成為正式首都;南京被稱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

這就是大明王朝“兩京制”的由來。

“兩京制”的形成,使北京成為明朝的政治、軍事中心;南京則成為明朝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帝國的南北達到了一種很好的平衡。


大明王朝的兩京制,無疑是出於當時的現實,所做出的最有效的措施。

宋元以前,整個天下的情勢,無不是以東西方向為主,自此多定都洛陽、長安。而自宋開始,南方經濟文華得以大規模發展,因此自宋後,歷朝的視線變成了以南北方向為主。

北宋、南宋多有偏安,元朝為外夷所建,唯獨大明得國最正,歷朝多有明君,幅員遼闊,因此為了更好的治理偌大的帝國,形成了兩個國都之地,以之為中心,轄制九州合地,創下了一個輝煌的大明帝國。

參考文獻:《明史》《元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