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知道“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有科學道理嗎?

康富愛


這個問題很明白!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是一年,做為“太陽”是一天。

“太陽”的一“天”,是地球的一年!

這句話是有依據的!


古書今讀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這句話經常會出現在古代神話作品中,意思也顯而易見,天上一天的時間等於地上一年的時間。古人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這是真實的嗎?


當然,在古代,科技水平不高,人們沒有上過太空,但古人又是極其聰明的,他們懂十二干支,能推算時間,他們推出月亮,太陽的不斷變化運動,認為他們的時間與太陽,月亮在天上的時間是不一致的,再加上古人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對天空美好的嚮往,他們相信有神仙的存在,而神仙必然是與凡人不同的,他們可以長生不老,能永生,而凡人百年之後就歸於塵土。所以得出了“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結論。


那麼,“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只是一種古人作品的藝術手法或想象嗎?也不能說全是。它還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畢竟古人那時候科技不發達,他們有些事全靠想象,但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後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可以加以解釋。時間是相對的,它會隨著運動的變化而變化,而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與在天上(也就是宇宙中)由於引力,空氣密度等原因導致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所以時間也就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樣說的話,似乎“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又有點道理。


古人們能提出這樣的話,也自有他們的道理,不管是對神仙生活的嚮往也好,還是對自然規律的觀察也罷,都屬於我們中華古老的傳統文化,是真是假,就由後人評說了。


時間史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肯定有科學道理。

人若能造十大善業,死後就能生在天上。

生在天上,就只有樂,沒有苦。

人,生活在快樂中,在幸福中,往往覺得

時間過得飛快,啊!怎麼一眨眼就又過了

一年呢?而人在痛苦中煎熬,就感覺度日

如年,時間分外漫長。天上與人間的感受

是截然同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五,如來壽

量第三十一中就告訴我們一一

“……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

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

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

為一日一夜……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

僧祗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

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及諸

同行大菩薩等,充滿其中”。

(劫,也叫劫波,是時間單位。分大劫,

中劫,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

箇中劫(八十小劫)循環一週,即為一個大

劫。)


廣法居士


這說法最初源於王質遇仙的故事,給後人留下爛柯山神仙棋局的傳說。

圖示:浙江省衢州市爛柯山神仙棋局

晉,王質,採樵信步入深山。見兩童子在石上對奕,質置斧旁觀。童子與質,一物形如棗核,食之不飢。至局終謂質曰:『此非人間。仙家片刻,凡世百年,爾合急歸。』質回頭見柯己爛,匆惶而歸至家,景物全非,人莫之識。」

仔細看這故事,可以發現有幾個關鍵細節說明古人的腦洞和今日的科學有根本性的不同。

1、王質和下棋的兩童子並沒有處於高速運動狀態也沒有處於強引力場中,否則文中不會一點都不提到這事兒

2、王質沒有餓死是因為他吃了仙家食物,這同時還能解釋他保持青春沒有衰老而死,這意味著王質本人其實還是處於正常時間流速之中的

3、對於第二點,可以通過王質放在旁邊的斧頭已經朽壞得到驗證


所以,古人腦洞的神仙界時間流速和凡人界不同,和現代科學中涉及到的運動中或處於強引力場中物體時間流速變慢,具有本質差異,只不過在結果上恰好有相似之處罷了。至於西遊記中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十年,明顯是借用了王質遇仙故事的影響。

圖示:南天門要麼是時空隧道要麼是黑洞入口,總之天庭的時間要變慢在科學中只有這兩個可能


但如果天庭的時間真的比地上的時間慢,那在現代科學的框架中,天庭要麼不能停滯在某個地方不動,必須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遠離或者向著凡間而來,但孫悟空每次上天庭就是一個筋斗雲的事兒,而一個筋斗雲也就十萬八千里,這似乎說明天庭和凡間的距離並沒有發生明顯改變,不然孫悟空每次要上天庭來回往返需要的時間可就越來越長才合理,不是嗎?當然他必須通過南天門才能進入天庭,您要是腦洞再大一點,也可以把南天門想象成傳送門或者超級時空蟲洞,不管天庭運動到了何處何方,通過南天門就能瞬時被傳送到天庭中,又能從高速運動中的天庭裡通過南天門再瞬時傳送回凡間,只要保持南天門和凡間的距離不變,那麼孫悟空上下天庭的時間不會發生明顯改變才能說得通,不是嗎?


除了運動,引力也能改變時間流速

當然,在上述討論時間變慢這事兒的時候,我只考慮了高速運動狀態。這並沒有把所有可能影響時間流速的因素都考慮進來,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還明確提出了引力也可以改變時間流速。所以,不論是上山砍柴遇仙的王質還是上天庭的孫悟空,看來都可以擺脫需要高速運動的窘境,天庭完全可以保持和凡間的距離不變,而王質上山後也不需要坐上光速飛船,就能享受到時間上的變化,但這還是會有問題,而且問題不小,甚至更加麻煩。


什麼問題?那就是山上的鐘乃至天上的鐘會比地上的鐘走得更快,這是啥意思,意思是如果我們使用文學上的誇張修辭,應該這麼表述才對,天上一年十年百年地上一日,而不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十年百年。

圖示:山上的鐘走得比山下的鐘快!衛星上的鐘也比地面的鐘走得快,這對於需要精確定時的衛星來說,必須糾正自己的鐘,保持和地面同步,尤其是GPS導航衛星。


為什麼山上的鐘會比地上的鐘走得快,因為地上的鐘受到地球的引力影響更大,而山上乃至天上的鐘受到地球的引力影響更小,引力越大鐘走得越慢,反之鐘走得越快。所以,王質在山上,他的鐘應該走得比山下快,如果這個故事顛倒過來,那麼它才真的是神乎其神。比如,要是我成為穿越者,回到遙遠的古代,我會這麼編王質的故事。

晉,王質,採樵信步入深山。見兩童子在石上對奕,質置斧旁觀。童子與質,一物形如棗核,食之不飢。至局終謂質曰:『此非人間。仙家百年,凡世一天,爾合急歸。』質回頭見柯己爛,衣衰朽,鬢微霜,匆惶而歸至家,人莫之識。」


當然,你也可以把下棋的地方或天庭改到黑洞旁邊去,但這玩意兒必須離凡界遠一點 ,否則凡人界就會被黑洞吸過去,死得渣都不剩一點了。

圖示:黑洞的強大引力會對它附近的物體產生比較明顯的時間減速效應。越是靠近黑洞,時間減速效應越是明顯。因此,理論上可以通過到黑洞附近一日遊的辦法,穿越到未來,比如存一筆錢到餘額寶裡,然後黑洞一日遊,回來發現自己已經成為鉅富,如果餘額寶能保持利息總是高於通貨膨脹


最後說一句,真光速飛船,對於飛船上的人來說是不需要花時間的

速度達到光速,時間就完全停止了,簡單說真空中飛奔的光子是沒有時間屬性的。比如我們說太陽的光子到達地球需要大約八分鐘,這時間是對地球上的人而言的,但對於光子自己來說它其實幾乎沒有花任何時間,直到進入地球大氣受到大氣影響速度低於真空光速後,光子的時間才開始嘀嗒走動呢,所以還是用近光速飛船吧,本來光速飛船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另外必須注意一件事,如果這些人不再回到地球,那麼當他們坐上飛船離開地球后,地球和這艘飛船間就不再有任何關係,就像地球上傳播出去的無線電波,我們也不關心它們到哪裡了。要想體會時間流逝的差異,需要在地球和飛船間建立聯繫,比如飛船上按照飛船自己的時鐘,每天發一封電報回地球,但由於飛船離地球越來越遠,而且兩邊時間流速不一樣,地球人接收電報的時間間隔會越來越長越來越長,當飛船到達280萬光年外的星球后,發送最後一封電報說:

我們已經安全到達勿念

地球人要收到最後這封電報,需要等待280萬年時間。


裸猿的故事


古人知道“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當然是碰巧的!

很多人因為現代物理學的遲縮效應和時間膨脹效應,可以計算出,如果有飛船從地球飛往280萬光年以外的仙女座上,飛船可以在8—9年到達仙女座,但是地球上已經過去280年了,還真的是“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因此就說,古人也瞭解宇宙星辰,甚至也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其實是非常荒謬的。古代很多說法明顯都是隨口說的。比如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其實,最早的傳說是一個放羊的觀看兩個道士模樣的人下棋,後來等棋下完了,羊倌發現自己的羊鏟以及腐朽不堪了。


中國由於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後的強大阻礙作用。因此到了明朝以後,當我們醉心於用八股文來選撥所謂的只講道德的人才時,西方已經在進行文藝復興。此後在明朝末年,當西方已經發展出科學的時候,我們仍然在信奉“只要道德水平高,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現在看到西方現代科學發現的宇宙中的一切,有的人就說我們早就發現了,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甚至有點恬不知恥!


地震博士


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例如地球人類被邀請乘坐早期宇宙飛船以非常速度在宇宙空間飛行,宇宙飛船飛行速度越快,時間走得越慢。掛在宇宙飛船內部鐘錶走了24小時一圈為一天(也就是按照地球人類一天為一圈是24小時為計算單位,人類乘坐宇宙飛船內度過一天的時間),人類地表時間鐘錶己經走了365圈為一年,也就是(人類乘坐宇宙飛船返回地球)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隨著高度天明智慧人類~外星人宇宙飛船動力系統進步和發展飛行的速度越來越快,當時宇宙飛船飛行速度以接近於光速在宇宙空間飛行。例如地球人類乘坐宇宙飛船內部結構以地球自然優美環境為樣本~仙界,以整體宇宙飛船內製造空間區域以接近於光速飛行,在宇宙飛船內人類度過的時間,由於飛行速度接近光速,時間流速非常緩慢。掛在宇宙飛船內部鐘錶走了24小時一圈為一天,人類地表時間鐘錶己經走了3650000圈為千年。所以說洞中(也就是地球人類在宇宙飛船內度過一天的時間)方一日,(人類乘坐宇宙飛船返回地球)地下已千年。現在先進宇宙飛船速度達到光速或者超過光速,製造宇宙飛船的特殊材質,具備能夠把宇宙飛船內部和宇宙飛船外部表面速度超光速,隔絕開來的成為兩個單獨空間,宇宙飛船內部空間的速度和時間固定不變,宇宙飛船表面速度超光速飛行變化都屬於外部空間的變化。所有宇宙飛船超光速飛行內部乘坐人員停止時間不會發生變化。


擦肩而過故事


道家、佛家都有靜坐的修行。用佛學的語言就是入定。心念達到徹底澄清時,最貼近道!此時便可“看到”任何東西,小至分子、原子、飛米,佛經裡稱為微色塵,分解到最後最小就是空的(光子與波等無質量非粒子)。大可到太陽、宇宙其他星系。甚至超出人類理解範疇的“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甚至不是我們肉眼可見的時空(餓鬼、地獄)。科學只能觀察物質,物質存在才是存在。這就是科學的一個侷限。兩千年來,甚至更遙遠的過去。佛教和非佛教的,只要修行禪定,都能“見到”本文的問題,所以古人知道。


情竇一刻


“天上一日,地下一年”這句話,我所瞭解的最早是出自西遊記,比如孫悟空去當弼馬溫,然後嫌官小又回到了花果山,眾猴道:“天上一日,下界一年”。


至於古人是如何想到的這個設定,這一點就不清楚了,或許只是凸顯一下仙界的不同吧。如果非要扯上現代科學理論的話,那也只有相對論了。

比如在狹義和廣義相對論中,分別有速度越快,時間越慢;以及引力越強,時間越慢的結論。如果仙界的環境按此標準,那麼就有兩種可能:

①仙界相對於地球的速度非常快,要達到光速的99.999625%,就能做到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情況。

②如果仙界與地上不存在相對速度,那麼仙界必定是一個引力極強的區域。導致仙界剛過一天,而地上卻以過去了一年之久。

實際上,上述結論已經在現實生活有了應用,比如GPS衛星,它在兩種結論的影響下,每天都時間都要比地上快38微秒。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之前在《西遊記》中看過“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說法,古人知道這種說法只能是湊巧。

之前曾回答過一個問題,問:為什麼神話故事中嫦娥住的地方是廣寒宮,難道古人曾登上過月球知道月夜很冷?今天這個問題和這個還是比較相似的。這非常可能是作者對天庭中的神仙長生不老或者壽命非常長的一個解釋。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說法現在是有科學依據的,這主要應用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就像作者描述中所說的,物體的運動速度會影響自身的時間流逝速度。運動速度越快時間流逝速度越慢,無限接近於光速運動時間無限接近於靜止。

廣義相對論中也有時間膨脹效應,主要是跟時空的彎曲程度有關,從表面上來說引力越大的地方時間流逝速度越慢。就像《星際穿越》中出現的一小時等於地球上七年的情節,主要就是因為主角一行人去到了距離繞黑洞公轉的行星,黑洞周圍質量是非常大的。

並且現在這種時間膨脹效應已經被實驗證實和應用,導航衛星需要根據相對論算出時間差之後矯正時間。對一些衰變時間固定的元素,加速它們衰變時間變長,這個實驗科學家有做過。



科學黑洞


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這個故事是說,有一樵夫,一日砍柴時逢中午小憩一會兒,醒來發現身旁有一山洞進去可有兩個白髮老翁面對石桌下棋。觀的入神,不覺過了七日。二老翁酣戰方止。樵夫怏怏而去。下山回家,見一老頭在自己家裡。一個老太太在家做飯。問說何人,皆說這家人。樵夫怒而斥之,我幾天沒回家你們就雀佔鳩巢,把我家變成你們家了。豈有此理,這對耄耋夫婦很是委屈,我們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在這幾千年了,這麼就是你家。……。最後樵夫才弄清楚,自己洞中看了幾盤棋,轉瞬世間就閃過幾千年。

包括《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等古代神話傳說故事,不能排除外星文明到訪過地球,給當時愚萌的地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當時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語言文字文明。所以只是象形、聲形等傳遞,傳遞過程中就走了樣。到作家整理寫書時,在加入自己的發揮,就變成了如今的經典文學作品了。古今中外莫非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