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議潮的歸義軍與唐朝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重返西藏


敦煌壁畫中定格了一幅這樣的畫卷:在高約108釐米,長達855釐米的畫面上,繪製人物百餘,其中部核心位置則突出表現了節度使之“旌節”,而有一人為白馬紅袍,置於橋上,他就是“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一個被歷史黃沙淹沒,卻依舊熠熠生輝的人物!

安史之亂,玄宗倉皇出逃,隨調河西、隴右、“安西四鎮”駐防軍隊入長安平叛,然而卻令河西空虛,尋到機會的吐蕃趁勢攻佔河西隴右,於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正式將整個河西地區收入囊中。

吐蕃統治下的河西諸州彷彿一片遺棄之地,高壓的民族壓迫政策之下,老人幾乎被屠戮殆盡,青壯動輒剜目剁手,人人被髮左衽、唐語不復得聞,而遠在長安的皇帝與朝臣,似乎也忘了這片土地曾經烙印著“大唐”的名號,他的子民在哀號。

張議潮對於沙洲再熟悉不過了,生於斯長於斯的他,似乎只在爺爺輩口中聽過一個陌生而美麗的名字“長安”,在描述中那是一個“萬國來朝 恢弘大氣”的時代!何時能去一趟長安呢?他幼小的心裡自此賣下一粒種子,直待來日生根發芽!

“奴隸、賤民”在這樣的怒斥中,張議潮漸漸長大,英武之氣日顯,在夢中對故國無數次的心馳神往之後,他開始默默地積蓄力量,彷彿一隻幼獸在打磨自己的爪牙:“論兵講劍,蘊習武經”,不僅如此他更是深入吐蕃首府拉薩城,探查實情、結交英豪,只待那一聲驚雷,便可聞風而動攪弄沙洲這一方風雲!

夢中長安

機會來了,強敵的藩籬總是從內部被攻破,尤其是其吐蕃贊普朗達瑪滅佛遇弒身亡,最容易引發局勢動盪。宣宗大中二年(842)的一天,沙州城內四方雲動,張議潮的一切暗中佈置也在這一刻發動!

守城蕃將沒有發覺眼前迎面走來的一群賤民有什麼不同,依舊紅著眼睛喝著酒,但一支利箭卻在他睜大眼睛想高聲呼喊的時候,終結了他的性命!張議潮被堅執銳登高一呼。沙州之地,一夜之間,復歸大唐!

然而,奇襲易,守城難,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令張議潮疲憊且有些麻木,勢單力孤的他明白,起義軍畢竟名不正言不順,無法更好的地聚攏人心,他必須去尋求遠在千里之外大唐的支持:因為他的城頭,獵獵作響的是大唐的旗幟、他的部隊名為“歸義軍”、他守護的是大唐的榮光!

城門一開,十路人馬在遠方的沙漠中漸漸模糊,奔向遙遠的長安方向,只為向那素未謀面的皇帝帶來一個消息:“我們,依舊是大唐的子民”但卻只有一個和尚,終於到了長安,他的名字叫做悟真!

聽到這個消息的是唐宣宗,大喜過望的他敕封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而此時距離沙洲起義已經過去兩年了!張議潮每日都徘徊在城頭望著長安的方向,但是形勢已經大為好轉,沙州的成功,彷彿一點火星,燎原之勢漸成,河西隴右之民望風而投,終於在大中五年,進入了戰略大反攻的階段!

歸義軍在此時勢如破竹,連下甘涼十一州,丟失百年之久的大唐之地,全部光復之!

勢如破竹

此時的張議潮重兵在手,自此完全可以雄踞河西,成為名副其實的“河西之王”,然而,他卻做出了一個令很多人都詫異的決定:他將自己的哥哥張議潮出使長安,“大將在外 以親為質”,唐廷在感念其忠心之餘,特封張議潮為金吾衛大將軍!

在大中十年,吐蕃不甘失敗,盤踞在沙洲附近的吐渾王趁九月麥熟前來劫糧。議潮率精騎手持白刃,於陣中待步兵分道後爭先突進,直踏敵陣。一時黃沙漫起,狼煙衝突,唐軍再顯天兵風采,而處於歸義軍包圍的蕃軍早已勢窮、一擊即破,“蕃戎膽怯奔南北,漢將雄豪百當千處”。

獲勝後的張議潮抓住吐渾宰相三人,於眾軍前梟首,隨後全軍齊奏《大陣樂》,慷慨而歸。

《大陣樂》是大漢軍歌,悲壯雄渾,其中激盪的亦是漢代肇始以來中華民族的血性與忠誠之聲!

而公元867年的張議潮,此時已然蒼顏白髮,在68歲的高齡他又做了一個驚人決定:去長安

離開沙洲、沿著河西走廊、他蹣跚的步履之下,是曾經淪陷而復歸大唐的土地,一路上他偶爾沉思,也會放聲大笑,他應該自豪,這一切的一切都因他少年時代的一個“長安夢”!抵達長安後,張議潮的到來引發滿朝文武讚歎,其赤子之心可昭明日月,唐廷授以右神武統軍,欲以優厚待遇,於74歲壽終正寢,終於葉落歸根,魂歸大唐!

他,是應該被歷史銘記的忠魂,但不論《新、舊唐書》均未單獨為其列傳,而近代學者羅振玉則撰寫《補唐書張議潮傳》為他留下一筆濃重色彩。可是千百年來,去過敦煌莫高窟的人不計其數,駐足在這幅畫前的人不計其數,有誰能讀懂定格在畫中那白馬紅袍凱旋而歸的張議潮?


南飛雁1988


唐朝中央的政策。唐朝中央對歸義軍的態度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從歡迎,轉變為防範和壓制。在唐宣宗大中年間,唐朝廷對張議潮歸義軍總體是支持的。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派其兄張議潭奉河西隴右十一州地圖入朝,上報唐廷,被封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

其實,此時這十一州中歸義軍直接控制的只有沙州、瓜州、肅州、甘州和伊州這五個州,其餘六州都控制在歸附唐朝的吐蕃勢力手中。唐朝封張議潮為十一州觀察使,宣示了唐朝此時的政治態度,是將六州吐蕃都劃歸為歸義軍的下屬,允許歸義軍擴大勢力。無疑,唐中央的政治支持,能夠大大提高歸義軍的政治地位和威望,使得吐蕃等勢力不敢妄動,老老實實的依附於歸義軍。這是張議潮能率領歸義軍在861年攻克涼州,徹底摧毀吐蕃政權在河西的最後據點的背景。

但是,在唐懿宗即位之後,唐朝對歸義軍的政策逐漸發生了轉變。在歸義軍攻取涼州以後,唐朝拒絕將涼州劃歸歸義軍管轄,下令歸義軍退出涼州。又從山東天平軍調兵鎮守涼州,設立涼州節度使,涼州節度使的主要作用實際上是防範歸義軍。唐朝又下令擴大涼州節度使和天雄軍節度使的轄區,把歸義軍的法定轄區從十一州縮小為五個州,其餘六州都劃分給涼州節度使和天雄軍節度使。為了進一步削弱歸義軍,唐朝還把張議潮召入朝廷,同時扣發給張議潮的繼承人張淮深歸義軍節度使印信達十幾年之久。

唐朝的這種做法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在歸義軍方面,其實他們的願望一直都是恢復唐玄宗時期的“河西節度使”建置,歸義軍內部一直自稱為河西節度使,希望能把駐地遷往涼州,從而合法的控制整個河西。由於唐朝拒絕給予歸義軍河西節度使稱號,並把歸義軍轄地縮小為五個州,從而大大削弱了歸義軍的政治地位和威望。在唐朝中央壓力下,歸義軍不得不放棄涼州,從而放棄控制整個河西的計劃。

歸義軍政治地位的削弱使得河西異族勢力蠢蠢欲動。在吐蕃統治河西的時期,向河西遷入了大量的異族,漢族人口已經不佔明顯優勢。這些異族除吐蕃人外,主要包括從漠北遷來的回鶻人,從青藏高原來的吐谷渾人,從西域來的“龍家人”,還有原本是漢人,但是被吐蕃化的“嗢末人”部族。

在張議潮任十一州觀察使時期,河西各族看到歸義軍受到唐中央支持,不敢妄動。到了張淮深時期,河西各族便紛紛反叛。868年,歸義軍被迫放棄涼州。之後,肅州、甘州、伊州先後落入龍家、回鶻之手。到了890年,歸義軍發生內亂,張淮深一家被殺,歸義軍手中只剩下了沙州、瓜州兩州。

雖然後來歸義軍曾一度收復過肅州、甘州,但是已經無法恢復到從前的實力。後期的歸義軍,被甘州回鶻汗國所壓制,地盤僅限於沙州和瓜州,最終被西夏李元昊所滅亡。


文哥哥江西


1.張議潮出生地沙洲本就是大唐的疆土,他父親是工部尚書張謙逸,當地的貴族,後來吐蕃進犯,他出生時沙洲早已淪陷幾年了。張議潮自幼對吐蕃的殘暴統治耳濡目染,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要驅逐侵略者,迴歸祖國。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他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2.公元848年,張議潮率眾組成歸義軍驅逐吐蕃收復瓜州,沙洲等地,公元867年,張議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河西萬戶侯。

3.歸義軍骨幹力量來自於三個方面:第一,敦煌的名門望族。如索氏、張氏、李氏等,都是沙州一帶舉足輕重的家族,這些家族在沙洲陷落之後得以留存下來,並暗中積蓄力量。唐朝民風尚武,講究文武合一,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平時騎馬射獵,習武刺擊都是非常普遍,這習武之風在世家大族中更是被看重,這些家族人丁眾多,實力雄厚,他們在張議潮起義和收復河西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第二,佛門的僧徒。第三,豪傑義士。如後來張議潮的得力部下副使安景,部落使閻英達等等,都是當地著名的豪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