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女人這樣誇才有效

經常跟大家聊的親密關係中,彼此誇獎也是非常重要的。整天相互攻擊指責對方缺點的兩個人,肯定不會產生任何親密關係。

相互欣賞和稱讚,是親密關係的基礎。

誇獎別人並不是生來就會,而是個技術活。

在生活中,你肯定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有些人,好像不太會誇獎別人,他們的誇獎總會讓別人覺得很尷尬,甚至不僅不會讓人覺得舒服,反而還會令人討厭。

網上有人問“被人強誇是一種什麼體驗?”有位網友的回答非常恰當:“就是給人感覺馬屁拍到馬腿上,生硬而尷尬。”

很多時候都說到要試著多誇誇對方,營造一種親密感,也提升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存在感。適當地誇讚自己的另一半,會讓你們的感情變得越來越好。

可是我發現,很多人不會夸人。誇別人的時候,不僅自己尷尬,對方也尷尬。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為什麼明明學會了誇獎,卻總是不盡如人意呢?


男人女人這樣誇才有效

一、夸人沒有細節——太空泛。

很多人在誇另一半的時候,詞彙量太低,所以只會說“你真好”、“你真棒”、“你真厲害”……這種萬能表述,在任何場合都是非常膚淺的表達,對方聽了感受也非常有限,因為沒有細節。

缺少細節的誇獎會讓人覺得很不真誠。試想一下,你費盡心力做好了一件事,卻只得到對方的一句“你真棒”。第一次你可能會很受用,第二次、第三次後,肯定會覺得不真誠了,你也許會懷疑對方在敷衍你。

所以,在夸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細節,也就是針對對方的具體表現來進行誇獎。比如對方特意為你做了一桌好吃的,你誇對方對你的心意、誇對方做出菜的色香味形,都要比你簡單說一句“你真棒”更能打動人心。

其實在職場裡也一樣,你誇男同事“今天的領帶搭配很好看”要比直接誇他“你今天真帥”更有效果,對方會意識到你經過了仔細的觀察,注意到了他想表現出的細節,自然也就會覺得你非常細心。

我常說,親密關係裡,溝通很重要。帶有細節的誇獎,本身就是溝通的一種有效方式,會讓對方更明白你的在意,你的用心,所以跟你相處的時候也更舒服。


男人女人這樣誇才有效



二、夸人頻率過高——太假。


夸人不只要講究細節,還得講究頻率。咱們說凡事都有度,過了度,就會適得其反。夸人也是一樣,頻率太高,就會有拍馬屁、跪舔的嫌疑,也會讓別人覺得虛偽。

經濟學上有個原理叫做邊際效應遞減,誇獎的頻率太高,後面每次誇獎所產生的效果就越小。用大白話說就是,你夸人的話,會越來越不值錢。

再說,你要是老誇別人,是不是別人就習以為常,漸漸麻木甚至審美疲勞了?所以要想讓你的誇獎打動別人,維持合適的頻率是必須的。

那怎樣的頻率才算合適呢?這是因人而異的。

如果對方是一個不自信的人,那你可得要多誇誇,誇的時候還要注意語氣要稍微誇張一些;

如果對方是個自信滿滿的人,那走心的誇獎一週有一次就足夠了。注意是走心的誇獎哦,不是簡單的一兩句話。

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誇獎別人之前,也得先好好了解一下對方,這樣才能讓你把誇獎控制在合理的頻率範圍內。適度頻率的誇獎,才能提高對方的自信心,增加你們的親密度。


男人女人這樣誇才有效



三、自身價值不夠——太輕。


儒家一直講“求諸己”,就是說在想問題的時候,先從自身開始。你的稱讚讓別人不喜歡,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你自身的價值過低。

咱們換位思考一下,你畫了幅畫,一個瞎子誇你畫得好,你大概率不會開心,會覺得瞎子拿你尋開心。

你跳了一段舞,一個“大老粗”誇你跳得特別好,可能會高興,但觸動一定不會太大,但如果是金星、楊麗萍誇你跳得好,那你肯定開心死了,因為她們懂行。

你具有的價值越高,或者在某方面的專業度越高,你夸人的話就會有更強的說服力。

這個時候,什麼講話的技巧啊,夸人的方法啊,全都不重要了。因為你自身的價值和專業度,就是你最大的加分項。你的價值越高,你誇獎別人的話才越珍貴。

當然,咱們在這裡說的價值,可不單單是指外貌。我一直說,在親密關係裡,外貌最靠不住。你看,有很多美女,為什麼沒人娶呢?因為她們是繡花枕頭,徒有外表,對男人只有性的吸引力。

你想想看,一張床睡了七年,再怎麼好的床,也該審美疲勞了。所以,我們要增加的,是自我的內在價值。

此外,你在夸人之前,還需要先想清楚:你是誰?如果你是對方心目中重要的人,你的誇獎肯定自帶分量。

咱們可以跟前面聊過的親密關係中的心理地位聯繫起來,你的心理地位在哪裡,決定了你倆之間的關係,也決定了彼此之間的態度。根據態度,才能選擇最合適的夸人技巧。


男人女人這樣誇才有效


好了,今天我們分析了三種錯誤的夸人方式,也給出了與之對應的正確的夸人方法。雖然方法因人而異,但我們始終要記得:

親密關係的根基是真誠,建立在真誠基礎上的誇讚才是最打動人心的,否則,任何技巧都只是浮雲。

就像前面說過的,夸人光靠技巧是行不通的。技巧的積累,也許會幫助你形成一定的反應模式,讓你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應對,給出合理的答案。

但我們從小學開始就知道,答案是背不完的,學習並理解公式才是不二法門。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為學員出謀劃策的原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