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入摩”,既體現出“科創板速度”,積極效應也將顯現

科創板“入摩”,既體現出“科創板速度”,積極效應也將顯現

今年10月10日,美國明晟公司發佈公告稱,自2019年11月起,符合標準的科創板證券將可被納入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如今,隨著11月份的臨近,科創板入摩又逐漸引起市場的關注。

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的科創板,今年7月22日正式開市。從去年11月初提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到首批25家公司掛牌,只是過去了8個多月的時間,也讓我們見證了什麼是“科創板速度”。從科創板開市,到明晟公司宣佈科創板“入摩”,前後也不過80天左右的時間。與A股當初“入摩”歷經四年多的時間相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科創板能夠快速實現“入摩”,一方面,與A股已經“入摩”有關。隨著納入A股因子的提升,創業板首批18家公司也於今年5月份正式“入摩”。這也意味著,“入摩”股票涵蓋了滬深主板、中小板與創業板。在科創板開市之後,將科創板股票納入,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另一方面,與科創板自身的特性有關。科創板定位於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技術產業,實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其差異化的交易制度也與其他板塊存在較大的區別。而且,設立科創板受到的重視程度之高,是此前任何一個板塊所不能比擬的。科創板自身一系列的特質,或決定了其能夠實現快速“入摩”。

對於科創板“入摩”,無論是監管層還是市場投資者,顯然都樂觀其成。不過,至少在初期,科創板“入摩”將面臨著兩個方面的“有限”問題,即納入科創板個股數量將非常有限,以及納入初期能帶來的資金將非常有限。截至到目前,科創板掛牌的公司數量也只有36家,參考創業板的納入情況,科創板36家公司全部納入並不現實,選擇數家公司進行“試點”,將是非常有可能的。引入資金方面,A股“入摩”、“入富”、“入標”等都將會帶來資金,科創板“入摩”亦同樣如此。然而,由於納入個股數量有限,引入的資金不能寄予過高的期望。不過,隨著科創板掛牌公司數量的增多,今後更多科創板公司“入摩”,並帶來更多的資金將是不容置疑的。

科創板“入摩”,其產生的積極效應絕非只帶來資金。首先,將會進一步提升A股市場的國際影響力。A股從最初主動創造條件“入摩”,到此後富時指數、標普道瓊斯指數主動納入A股,不僅僅只是角色的轉換這麼簡單,其實更凸顯出A股市場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科創板開市80天即“入摩”,同樣是“科創板速度”的一種體現。而且,A股各大板塊全面“入摩”,對於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的影響力是大有益處的。反過來講,也是A股影響力的另一種體現。

其次,科創板“入摩”,將助力A股的國際化進程。從把QFII(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請進來”,到滬深港通開閘,再到全面取消QFII、RQFII額度限制,見證著中國資本市場對開外開放步伐的加大。在外資進入A股市場的同時,中國資本市場同樣有必要要“走出去”,並大力推進A股市場的國際化。客觀地講,A股的國際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顯然還遠遠不夠。此次科創板“入摩”,將對A股的國際化進程起到助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對於科創板而言,由於受到資金關注度高,又實行差異化的交易機制,在正式“入摩”後,不排除有資金對相關個股進行大肆炒作的可能。此時,投資者保持一份理性,不盲目進行投資,顯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