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構圖是電影用來講故事的方式,

但卻遠遠不止“傳遞畫面信息”這一個功能。

最厲害的電影,講故事甚至只需要對畫面作簡單佈置。佈置畫面中的演出、取景、景深、平衡等。 關於如何呈現空間,在電影藝術各式各樣的規劃中,毫不猶豫的說,構圖才是最基本的原則

為什麼會這麼想,因為決定角色在攝影機取景中位置的,並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的決定,它還具有表現力。 一言以蔽之,構圖就是如何安排畫面中的各樣元素並展示給觀眾。

電影構圖是一種技巧,關於“什麼該展示”,“什麼不該展示”以及“怎麼展示”和“怎麼才能不展示”,通過有意地引導畫面內的結構,你想說的東西,和你想用來說東西的素材可以被有意義的增強。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大部分電影構圖的運用,通常圍繞著視覺必需物,也就是那些在安排圖像元素時,你必須要考慮的要素。比如,打光是否足夠,演員演出時是否遮擋了什麼重要信息。在構建任何畫面的時候沒有構圖,電影就會被無用的信息塞滿,讓感官超出負荷;而有了構圖後,我們就有了關注的焦點

電影構圖不僅要處理“在哪兒發生”的問題,還要處理“為什麼”的問題。關於構圖,視覺藝術家數千年前創造的成功構圖範本,在今天依然被沿用: 三分法則、黃金分割、三角形構圖等。然而當這些規則被用於定義某個領域並在實踐上深植於腦海時,它就難以解釋構圖的其他用途。

無論如何,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電影構圖的多樣性,但是這些電影構圖能告訴我們什麼,特別是,當我們想要反對這些規則時。而這,是我們想要知道的。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如果庫裡肖夫效應和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告訴我們,在電影中,多個鏡頭之間的剪輯可以創造意義。那麼在電影構圖上,我們可以只通過一個鏡頭來講述故事。

視覺藝術的出現遠早於電影,在整個藝術體系中,它有更廣闊的生命歷程,而電影依然是一種相對新興的藝術形式,並且電影從嬰兒期開始,就受到既存媒介的影響。

為了理解電影在整幅藝術地圖中的角色,許多早期的導演和電影製作者要麼出身於戲劇,要麼至少受到戲劇形式的影響。這樣的出身對電影構圖的影響不可以被忽略,因為那時候,這些電影製作者還沒有意識到電影構圖的獨特性。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相反,當時的電影技術是直接從戲劇那裡搬過來的,幾乎所有的演員都會直接面對攝影機,因為他們想要獲得觀眾席的關注。並且,由於電影的投影只在兩個維度上呈現,圖像本身也以這種方式呈現,這就使得圖像的空間深度從來沒有被利用過,取景也是為了形成實踐標準。

早期電影中,每一個鏡頭的構圖都差不多,事實上,許多電影只有一個鏡頭。 然而,一旦電影製作者意識到,電影不需要固定在一個地方,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電影製作者們的想象力開始爆發。

電影構圖曾經居於所有媒介的處理慣例的末位,而現在,它已成為藝術家的寵兒。而德國的表現主義藝術家更成為全面利用構圖優勢的先行者

從那開始,廣角鏡頭成為敘事詩的基調,逆向的攝影角度和彎曲的形狀帶來了恐懼感,攝影機的運動變得更隨意,能夠捕捉之前從未有過的快感。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卡爾·德萊葉這樣的藝術家發現,特寫鏡頭可以捕捉到演員表演的微妙差別。 通過新發現的鏡頭組合方法,電影在情感表達方面的暗淡前景,被永遠的改變了,從此電影構圖變為一項必要的技術。它既能給影片注入含義,也能帶來視覺效果。 那麼電影構圖在如今是如何 被使用的呢?

羅傑·狄金斯說:“我經常覺得,(對於這一類攝影)如果觀眾沒有覺察到你的工作,那比他們覺察到要更好。 ”

電影構圖具有兩個目的,一是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是最基本的作用。電影 構圖作為一種能精確聚焦畫面元素的工具而存在,觀眾應該看到哪些東西,而我們又怎樣讓這些東西被看到,每個圖像都需要一套系統去引導觀眾視線。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構圖效應。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電影構圖可以使用一些視覺裝置,通過它們來強調關鍵性的主題。 但是在它們也能創造有趣的潛臺詞的情況下,我們為什麼只是用構圖去控制現場呢? 一個不錯的例子就是“畫中畫”,如果你有心留意就會驚訝的發現它們的使用頻率是如此之高。

人類有尋求秩序的傾向,儘管可能並沒有秩序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電影的畫框能夠幫助諸元素以一種更規整的方式呈現。當我們看到一個圖像時,它那些無關的細節往往被稀釋掉了,因為畫框呈現出秩序,以及影片主要的角色, 但是這樣的技術也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更強的暗示作用。

畫框經常被作為隔板使用,來形成一種對比。比如:自由與被隔離的對比,或者通過畫框的移動,我們可以看到角色對某種生活方式追求的決心,或者對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追求,這是其他角色拒絕進入的。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最有趣的使用構圖的方式,只有在你不去專門設想那裡有一個畫框時,才會產生。任何時候,當你想將某個東西放進畫面裡,以突出主體時,這就成了一個將主體置於開放景框中的例子,或者還是一個封閉的框架。

例如在《畢業生》裡,我們的主角一直都是情緒壓抑。我們之所以能感知到這點,是因為在畫框中,他一直保持著被人圍繞的狀態。構圖不僅僅是關於意義創造的美學品質,任何構圖效應都可以被這樣應用。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關於如何構圖,一種很流行的手法是直線透視。 在現實中我們往往會追隨線條方向,這也應用於畫面,特別是當這些畫面都聚焦於某一點時。用構圖的術語來說,這一點就成了你的關注焦點,不過,你需要花些精力在這些線條的匯聚方式上。

比如,使用匯聚線將主角釘在一個小角落裡,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感受到了被困住的感覺。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或者,用匯聚線強化“遠離直至消失”的感覺,在他們的旅行中呈現出一條新的路徑。 要創造一點透視,使用線條是最簡單直接的選擇,只要簡單地展示一些意義就可以引導觀眾去了解,角色到底有哪些選擇。 同樣地,它也可以展現角色如何迎難而上。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建構圖像時需要留意一些必要的特質,如果你想創造出一個充足畫面並且想要吸引他們的視線,通過視覺元素來傳遞信息,你必須好好選擇你的

元素。然而,要最大程度地增加電影的構圖意義 ,一個關鍵性的技巧是充實構圖中的第二元素,然後向觀眾展示,哪個主體實際控制了場景 。

看上去,電影構圖的最佳表現手法是展示畫面中那些富於動態的力量角色的站位,似乎在視覺上最適合去展現場景中對角色等級的控制,但是控制本身又包含兩層含義:人工控制和原始控制

人工控制,是我們討論的所有關於美學以及我們需要關注的(對象的)控制;而原始控制,則是力量動態變化的寄居之地。

哪個主體在敘事的時刻擁有更大的控制力,這個可以由創作者通過人際關係以及角色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來控制。 在畫面中,沒有什麼比尺寸與比例更能展現出力量了。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說過,畫面裡每一件物體的尺寸應該和它在故事中的重要性相對應。

奧遜·威爾斯《上海小姐》裡的這個鏡頭,便利用了這一點。他用一個低角度的視角,使槍看上去更大,通過人工控制來吸引我們的眼球。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而原始控制,由於它所顯示的物理屬性,就好比《歷劫佳人》開場的炸彈特寫,只一瞬間,我們就知道了這個炸彈的重要性。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儘管它是由視角呈現出的效果,但它主要還是一種原始控制,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控制已經改變了,而畫面中也沒有東西佔據支配地位。 在這個例子中,電影構圖讓東西處於視線之外,但卻不離觀眾的腦海。 這種手法並不只是運用於這個場景,也應用於角色。

《公民凱恩》 中的這個鏡頭,小凱恩處在較遠的背景中,我們被他吸引,歸功於人工控制的作用。但是他尺寸過小而被淹沒,並被一堆光線包圍,因而被場景的原始控制所壓制。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在接下來幾乎一模一樣的場景中,可以看到長大的凱恩又以矮小的形象出現,然而隨著談話的繼續,他變成了前景角色,角色地位超過了其他人 。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電影構圖通過原始控制呈現了一個可以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男人。電影構圖並不僅僅只能聚焦於一個鏡頭,它也可以是一種累積效果,使得意義在電影進程中湧現。

例如在《美國麗人》中,萊斯特在掌握了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權後,在畫面中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尺寸大小隻是原始控制的一個例子,尺寸的變化也是。這兩種控制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即,主體被重新配置以產生差異,並可以通過一個鏡頭完成改變。角色緩慢靠近鏡頭,意味著一個威脅即將到來;一個角色形象被縮小,而另一個角色在其他人物前面隱約出現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手法。

對畫框的控制,需要剝除所有的細節,並聚焦於一個單一元素。若要進一步強化這一點,可採用

中心取景法。 通常,如果你想讓你的角色威風凜凜的出現,那就將他們安置在畫面的中心。 當主體處於畫面中心時,他們往往會自動獲得人工控制的力量,隨之獲得原始控制的力量。

而如果畫面保持均衡,則意味著控制沒有偏向任何一方,這使得平衡構圖成為逐漸進行原始控制的好辦法。 而當畫面中有多個主體時,一個平衡的鏡頭,可以展示人們談話時的焦灼,此時兩個角色是勢均力敵的,他們所佔的畫面也是平均分配。 因此,表現衝突和打破原始控制的最好方式,就是破壞整個畫面的平衡。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電影構圖問題的 另外一個重要部分:如何將東西放到畫面之外。

負空間 (畫框以外的空間)經常被用來表現一個領域的廣闊。 然而在心理學層面,負空間可以製造恐懼感,我們會期待一些事情在這個空白裡發生。 用角色描述的術語來說,它可以用來創作一個無望的角色。

通過展示角色身邊的虛無空間,又或者是角色與其夢想達成的目標之間的遙遠距離。只要記得,縮小屏幕可視面積,可以創造獨特的情緒,少即是多

而電影構圖一個主要的獨特之處,從而不同於其他視覺藝術構圖的就是其對運動的展現。要理解這一點很容易,構圖是關於幾何結構以及主體位置的,一旦鏡頭開始移動,線條變成動圖,而舞臺也被改變了。

然而,通過一種叫重新取景的技術,構圖可以對之前的攝影加以補充。通過重新擺置攝影機你可以創造更多的視角,有創造力的導演可以融合多種攝影方法,甚至無需對攝影機加以移動,通過將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場景的調子得以完全改變。 從

《私戀失調》的鏡頭中,可以看到這點。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電影中的每一個鏡頭都使用構圖,使這些畫面改變著、規範著。它們喚起某些情感,不僅僅因為它們的美感,還因為它們蘊含意義,構圖還可以在心理層面影響我們。

在電影構圖時應該需要考慮的東西,角色能夠呈現出怎樣的情緒,為你的畫面創造一個充分的結構確保它視覺上的愉悅感;找到你想聚焦的元素,用有趣的視覺呈現方式來凹顯它們。

而其他還需要做的是,應該冒一個藝術上的風險,以傳遞你的信息。當你在佈置畫框時,所作的每一處細微改變,都會產生一種新的情緒,創造一件新的藝術作品。

冒藝術上的風險?關於電影構圖的思考

而這一切都可以通過電影構圖實現。 這是一項可以使畫面永久流傳的技術,對電影來說,尤其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