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馬五三——《洛西書院碑》譯文

河南洛寧馬五三——《洛西書院碑》譯文

《洛西書院碑》譯文

洛水發源於京兆(今西安)東南部的歡舉山。往東流經熊耳山,大禹疏導它,又往東流經河南省永寧縣的長淵(今長水),傳說這裡就是洛出書之處。這裡地處洛陽縣之西,因此又稱為洛西。韓嶽、鳥喙、明月、金門等山峰座落在永寧城(洛西書院所在地)之南,嶕嶢(今廟山)、鹿跡、鳳翼等山峰座落在它的北邊。元朝初年,尚書賈損之,徵君辛願,員外元好問,轉運楊奐,參議陳庚兄弟,少傅姚樞等大儒都在此講過學。下邽(今陝西渭南)薛玄先生移居永寧城之後,(這裡)風化教育得以大流行。崇尚讀書的聲名,名揚州里,孝敬父母,與人友善的風尚,影響到普通百姓。(書院的)各位老前輩,已經老去,薛公(玄)也如同天上的雲彩一樣,消失的無影無蹤。學者們心情悵然,不知如何是好。(幸虧有)薛公的子孫,翰林直學士友諒,心想繼承先父之志向承接遺留的法則,拿出自己收入之一部分,仿照書院之體制,在此基礎上修建義塾,用來啟迪教育之業,剛剛滿一年。上學習先聖先師,尊崇君王,(教師的)外貌有威嚴。“ 下效法先儒,”有修養,教學有次序,學子們彬彬有禮貌,(古時的)學習風氣又恢復了。 又購買司馬氏的“獨樂園"故址,(在故址上)修建“五賢堂",用來祭祀伊洛地區五個有名聲的儒者,用以擴大教育的方式。

(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春天,為提升聲望,將洛西書院作為義塾,將五賢堂作為伊洛精舍而上報給國子監①設置山長②一人。秋季九月裡,以順從集賢大學士陳顥的請求,皇上下詔,讓擬寫聖旨的翰林學士劉庚,書寫匾額,皇上將匾額賞賜給洛西書院。這情況下,(永寧)之山川是多麼光鮮,日月星辰也格外亮麗,大小官員士紳,來到書院(觀看),老幼讚歎。好象當年神龜背上的紋飾剛從洛水出現時的盛狀,又好象諸先儒還活著,而親手在做一樣。啊!上級來教化下民,是這樣容易辦到。然而,從三代以來,學校的制度並未改變,後世人推其意稱之為“書院精舍"。教育的手段可謂完備,可是(現今的)學者疏遠聖人之道,漸遠漸微,為什麼呢?人情被利益所役使,風俗隨社會的崇尚而變化,有非聖人不能制止之勢。(元世祖)皇帝登上帝位,赫然發奮,大修聖人之政,激勵青年學生學習,廣開入仕之路,要將朝廷之習俗達於海外。況且,河洛地區是隱微之地嗎?薛氏之舉,忠孝兼而有之。起初,薛公(玄)以郡教授的身份,擔任檢察使來督辦衛輝的糧餉,之後,又升職擔任轉運司使。不久,因病辭職,到書院講學。元世祖中統年間,王文統執掌大權,(王文統)又召薛公任平陽、太原宣撫使之職,(薛)不答應,又召他任河南提舉學校官印綬,並來到其家中,親授之,(薛公)還是沒答應。(閒居在家)著作《易中庸解》、《皇極經世圖》、《聖賢心學》。編寫這幾本書以後,終老。友諒居官將近五十年,所到之處,興辦學校,崇尚教化,以此達到對地方的治理。曾經拜見升丶周、程等大儒,跟隨他們祭祀孔子。現在,己經將書院精舍建成了,又在長水之山上修建了大禹廟。將箕子③配合薛氏之學,就可以知其重要性。書院建成後,摘取《洪範》中的詞語,給其堂取名叫“彝訓”(堂前)東西依次排列四個書房,分別叫做“好德”“遵道”“敘倫”“明義“,這是遵照洛書之圖案而來,嗚呼!這五者,聖人用它來建皇極,參天地,立民命。到此來求學的人,難道只是為參加科舉、應對策問而學習嗎?(意為還能修養成好品德)。友諒辦書院己花了許多錢,囑託我用優美的言辭作文以記之。我鄭重其事地作詩,詩曰:

遵彼洛汭,瞻言禹跡,洋洋其淵,其沚湜湜。九源既滌,九法攸錫。於皇時命,作我民極。惟極之建,哲王所務,惟建之艱,惟斁之懼。譬彼流水,必東其注,湮之汨之,洪流四蟶,裼聿蛔髦,倌崴贗蹀。□環天下,我心憂傷,孟氏無言,予墨予楊,倬矣周程,爛兮景光。我皇聿興,天地與侔,時夏輅殷,樂虞冕周。有洛之西,群儒所遊,翼翼薛公,其音孔休,人遠言存,誰纘誰嗣?詞林之老,天子之史,爰抗儒宮。於洛之裡,教之食之,烝我髦士;大臣上言,天子命之,其名孔嘉,惟其稱之。彼愚彼頑,此砭訂之,永協於極,神其聽之。

註釋

①國子監:元朝時,國子監是國家管理學校的最高機構。

②山長:當時書院的管理者的稱呼。

③箕子:名胥餘,殷商未期人,是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叔,官太師,封於箕,故稱箕子。當時,社會動盪,其道不得行,其志不得遂,故遠走朝鮮,到那裡建立政權,其遺韻至今猶存。

河南洛寧馬五三——《洛西書院碑》譯文

作者簡介:馬五三,男,生於1950年,洛寧縣城郊鄉在禮村人。1970年參加工作,洛寧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級教師。2010年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