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騰飛別樣紅|沂蒙山裡的紅色影城緣何叫響全國

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 “南村騰飛別樣紅”系列報道之一

憑一村之力,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紅嫂紀念館 沂蒙山裡的“紅色影城”緣何叫響全國?

“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走進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的大門,一塊碩大的石碑上鐫刻著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同志的精彩論斷。

十載光陰,春華秋實。這座曾經經歷過戰爭硝煙,為抗戰勝利做出貢獻的常山,如今已成為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示範區、中國文化旅遊新地標、“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全國聞名的“紅色影視城”。

傳承沂蒙精神,38天建成中國最大的紅嫂紀念館集群。

六月的常山莊百花飄香,泉水潺潺,山泉水繞影城而下,山城相映,蔚為壯觀。黃昏時分,炊煙裊裊,山巒疊翠,風光旖旎,景色迷人。這便是美如畫卷般的中國最美鄉村——常山莊。聞名遐邇的沂蒙紅色影視城,便坐落於此。

誰曾想,在十年前這裡還是荒山野嶺,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當時做出決定要建設紅嫂紀念館,很多人都潑冷水,說別人幹或許還行,李鳳德大字不識一斗,他能幹起來就是個笑話。建設這種革命傳承的紀念館按說是政府出面考慮的事情,但是我考慮自己受黨教育多年,需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無怨無悔。”沂南縣界湖街道南村社區黨委書記李鳳德說。

“我們跟時任沂南縣委書記馬崑彙報說,我們保證在40天以內把紀念館建成,這在當時也沒有人相信,結果我們晝夜加班,倒排工期,只用38天時間就建成了12個紀念館室。這在全國也是少有的事情。”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桂柱向記者介紹。

對於弘揚沂蒙精神,開全國先河建設紅嫂紀念館,李鳳德說:“我出生在沂蒙山區,從小就受到黨的革命傳統教育。我對這片土地有著深沉的感情,作為沂蒙山人我有這個責任和使命去弘揚沂蒙精神和紅嫂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視察工作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在沂蒙革命根據地中心常山莊村建設紅嫂紀念館,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揚”指示的具體行動。

拍攝資源得天獨厚,讓革命聖地的每一寸土地閃亮銀屏

沂蒙山,抗戰時期就聞名全國。常山莊,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中心。選擇在這裡拍攝紅色影視劇,是歷史本來面貌的重現,就連場景都不用搭建和修飾。

2008年,聞名全國的電視劇《沂蒙》在常山莊殺青,沂南紅嫂故鄉走到全國觀眾面前。隨著電影《沂蒙六姐妹》《鬥牛》在常山莊村拍攝之後,沂南縣立即在這裡建立起沂蒙紅色影視拍攝基地。

同年10月,在縣委、縣政府的動員和鼓勵下,南村社區“兩委”一致決定,承擔紅色影視拍攝基地的開發建設工作,社區經濟建設由重點發展工副業轉向第三產業,尤其以弘揚沂蒙精神、紅嫂精神為中心的紅色文化產業,並盡一切努力做好做大做強。

由南村人一手打造起來的沂蒙紅色影視城,地處紅嫂乳汁救傷員的發生地,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處沂蒙革命根據地的遺蹟,有紅嫂原型明德英故居、沂蒙母親王換於故居、“小車隊長”李家才故居等紅色遺蹟30餘處,建成了紅色影視拍攝、愛國主義教育、紅嫂家鄉旅遊、教育寫生四大基地,在全國獨樹一幟。

紅色為魂,產業為根,產業集群讓“紅色影城”路越走越寬

紅色搭臺,文化唱戲,如今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已然成為一處“以影視為表、旅遊為核、紅色為魂、產業為根、脫貧為本”,輻射30平方公里的產業集群,全面助力新舊動能轉換和鄉村振興,實現大發展,大跨越。

新時代背景下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深挖“沂蒙精神”內核,以文化促發展,以創新提動能,走出一條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結合發展的“新”路徑。沂蒙文化長廊、紅色寫生基地等一系列項目的實施建設,盤活了鄉村經濟,帶動了產業轉型,同時也為紅色基因的傳承拓展了新的載體和途徑。

“接下來還應當整合紅色資源,繼續擴大紅色影視體驗中心,增強遊客的參與性和體驗度,用文化傳承帶動旅遊發展;同時,還需要逐步構建紅色旅遊產業體系,以旅遊業帶動當地特色種植、農產品加工、民宿非遺等文旅產業發展,促進老區人民增收,讓鄉親更幸福,讓家鄉更美好。”沂蒙紅色影視城總經理李熙鵬說。

眼前的常山莊,散發著“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和全國聞名的“紅色影視城”的氣派:寬敞平坦的柏油路、充滿朝氣的現代化社區、紅火熱鬧的影視城、助力鄉村振興的文旅新產業,昔日貧窮落後的小山村,變成了山美水美生活美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發展紅色文旅過程中過上了好日子。

臨報融媒記者 王文卿

南村腾飞别样红|沂蒙山里的红色影城缘何叫响全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