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的耕地到底由誰來耕種?中國的糧食到底會由誰來生產?

新大風歌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發展,農村富餘勞動力開始向城鎮和第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的結構和收入來源等都隨之發生了變化,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老齡化現象越來越明顯,誰來種地和怎麼種地的問題日漸突出。

但是也別過於擔心,因為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糧食的產出來源於人們對於土地的耕種,所以土地肯定是有人耕種的,糧食也會有人來生產的,那麼未來土地誰來耕種?糧食誰來生產呢?

一、專業大戶。專業大戶不僅僅是從事種植業,還從事養殖業,他們具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承包的土地達到一定規模,具有一定的專業化水平,是從事專業化生產的農戶。

二、家庭農場。家庭農場是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土地規模化經營為基礎,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的農戶。

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自願參加的,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某一產業或產品為紐帶,以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實行資金、技術、生產、購銷、加工等互助合作的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專業合作社、股分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三種類型。

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指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或流通為主,通過訂單合同、合作方式等各種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相互聯繫,帶動農戶進入市場,實現代銷、貿工農一體化,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具有開拓市場、促進農民增收、帶動相關產業等作用,在規模和經營指標方面達到規定標準並經過相關部門認定的企業。

那麼未來的土地耕種,糧食生產就要靠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來實現了嗎?不是的,還有我們的傳統農戶。

因為我國現行的農業經營體制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集體統一經營與家庭分散經營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俗稱“家庭承包制”。這種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決定了傳統農戶會長期存在,他們也是農業生產的經營單位,只不過他們經營的規模較小,且分散,不利於發展現代農業。

而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相對於傳統農戶來說,是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它們顯著的特點就是規模化經營,而規模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

但是規模化經營的基礎是土地流轉,而有些地區,像是山區即便土地流轉之後也不適合規模化經營,所以說一些土地還必須得由傳統農戶來耕種。

綜上所述,未來的土地耕種與糧食生產,是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化經營為主,傳統農戶分散式經營為輔,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邁進農業現代化,來耕種土地生產糧食。


農村一山貨


未來中國的土地應該有誰來種植?對於我這個在農村老家承包土地搞種植的一個小農來說,通過這幾年的種地經驗來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未來土地的種植必然會走向集中化和規模化。

我是在2015年秋季的時候開始在我們村裡大規模承包土地搞種植的。一下子承包了30畝地多一點,但是這30畝地可不是集中在一方地裡的,分佈在東,南和北3個方向13塊土地裡。這樣的話無論是種植還是田間的管理都比較麻煩,簡單說澆水的問題澆一次水我得澆一個月的時間。(因為我們這裡都是採用的機井澆水,下水泵自己都得下13次,)收割莊稼的時候更麻煩,一個人是根本忙不過來的。這樣的話極大的浪費了人力物力。

如果說土地集中話種植就能夠有效的提高效率,並且還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田間管理。比如說一方土地的話在噴施農藥的時候可以一次性噴施這樣的話就能夠有效的提高農藥的利用率。小方地打一遍農藥害蟲就飛到隔壁的地裡了,這樣的話打農藥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在機械化收種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大方地塊的時候更有利於機械化收種。小地塊的話機器拐彎抹角的時間比收種的時間還要多呢,這樣也是對於資源的一種浪費。

未來農業種植必然會有新型的職業農民來種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種植也要求我們農民有知識和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地種好。


豫東小農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於種田記憶猶新,從集體農做,到分田入戶,我家分得六畝田,剛開始分田到戶的時候是需要交公糧的,我家六畝田就需要差不多兩畝田的產量來交公糧,在當時我國的農業還是比較原始,買不起化肥,又沒有技術支撐,農民種田產量非常低,雖然我家有六畝田,把公糧一交,也只夠一家人吃,一天忙到晚手裡還沒有一分錢,一想到過去那些苦日子都掉眼淚了,現在的年輕人是無法現象的。現在這個時代的人都好,就是出生在農村也不需要種田了。現在農村人都出去打工了,那麼誰來耕種田地。



技術好了,糧食產量高了。

很多人認為農村人都進城務工了 ,農村的田地出現荒廢,現在確實有些地方荒田情況,因為現在糧食產量非常高,就算出現一些荒地,也每年產量增加,現在糧食產量是以前的幾倍數,再來現在糧食通過技術雜交現在高產,看似有荒田地,但是糧食依然穩步增長。因為現在糧食產量非常高。

機械化種植。

現在無論是種田還是其它農業生產,機械化都佔了一定的配比,機械化種植是一種趨勢,是未來的農業發展方向,如果用機械化種植就可以大大減少人工,如果以後還是傳統的農業模式,農民種田是沒有利潤空間,所以未來種田是規模化種植,會出現一批大型農場,只有大型規模化種植才能實現利潤。

現在國家已經開始實施田地整改,把一些小塊田進行合併,達到一定的面積,有利於機械化操作,所以在以後會出現一些有農業生產專業人士,有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


種太陽哥


我是83年的,在我們村,真正種地的我是最年輕的,在我們這周圍,我也屬於比較年輕的,真正種地的比我小的很少有。但是,我主要是種植蘋果,家裡也有一些地用來種一些糧食,對於糧食,我投入的精力很少,我們這今年持續乾旱,我就直接放棄了糧食,把有限的水都用在了蘋果。對於未來的耕地由誰來種,糧食由誰來生產這個問題,我就我們這的情況談談我的看法。

土地集中是未來的趨勢

我們這現在留在村子裡的人越來越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的年齡也越來越大,前面我說過,在我們這裡真正種地的80後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老齡化的農民的會逐步退出,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土地的集中就是勢在必行。

糧食種植將以種植大戶或者託管的模式為主

我是農民,但我很少種糧食,只要能夠自己吃就可以,這是現在我們這很多農民的想法,只要能夠自己吃,不讓地閒著那就可以,不會投入太多的精力。這裡面最主要的,就是種糧食不賺錢,糧食的價格是非常穩定的,種幾畝糧食根本就賺不到錢,有哪些精力,我們還不如多管理一下我們的果園,雖然有賺有賠,但總還是有點希望的。

沒有經濟利益的驅動,就不會有人去做,我們並不是不想做,誰也要養家餬口,把精力都放在那十幾畝糧食上,自家日常生活都保障不了,誰也不願意啊,只能種點自己家吃,或者別讓地荒著,投入少量的精力種一點。

種糧食必須要能產生一定的效益才會有人去做,比如一些種植大戶,大規模種植,能實現機械作業,降低成本,能夠有一定的利潤。再或者,現在的一些託管模式也是可行的,農民只需要把耕地交給專業的託管公司來管理,自己收取收益。

青年人才回農村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現在對於返鄉創業或者一些別的青年人才回農村的支持力度還是很大的,但是,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還是選擇在城市的發展比較好一些。

在農村,各方面的條件比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這是不可否認的,雖然現在有很多人在城市的壓力太大,有回農村發展的想法,但大部分都還是處於觀望的狀態,農村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能夠吸引大批的人返鄉創業。而且,現在農村出去的,戶口一旦遷出農村,再想回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農戶小規模的零散種植仍將繼續

對於現在的農民,家裡有地,種上糧食最起碼不不用再買了,很多人種糧食並不是為了有多少收益,只是地在那裡也不能閒著,種上糧食最起碼自己吃還是可以的。留在農村的人,大部分都會種一些糧食,但是規模不是很大,這種零散的種植還會持續。

在未來,我認為糧食的耕種會出現一個兩極化的發展,一邊是規模很大的種植,需要有一定的資本,一邊是農戶很小規模的零散種植,以供應自己為主,規模越來越小。對於土地的耕種,則是由專業的公司或者種植大戶和小部分的零散農戶組成。

我是農夫七哥,以上只是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歡迎留言指正。每天農技分享,歡迎點贊、轉發、關注!


農夫七哥


未來,中國的耕地到底由誰來耕種?中國的糧食到底會有誰來生產?

社會在發展,而糧食的種植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記得我小時候,我家種地還侷限於3畝地一頭牛的階段。由於沒有耕地的拖拉機,也沒有運輸糧食的三輪車,因此全家的糧食耕種運輸就指望在一頭牛的身上。而糧食生產效率和效益都是很低的。

而到了現在,我們村裡的糧食耕種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傳統的糧食作物也被一些好的經濟作物代替,比如小麥種植逐漸被藥材種植代替。而過去的小推車也被一些大的三輪車替代,一些糧食的生產的效益也比過去翻了幾翻,勞動強度也少了許多。那麼未來,中國的耕地到底由誰來耕種呢,中國的糧食到底由誰來生產呢?


瞭解世界農業的人都知道,全球有三大非常先進的農業發展體系,而這三種農業發展也是領先於世界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是,美國的大規模農業機械生產體系。

眾所周知,大家都認為美國的工業比較發達,殊不知美國也是農業生產大國、也是生產強國。而美國的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大部分是用來出口的。而美國的耕地在大規模的農業機械耕作下,效率是非常的高的,十幾個人管理上百畝,甚至上千畝也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來說,由於美國的大規模農業機械的生產效率下,其糧食的成本也是非常的低,也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二是,荷蘭溫室大棚農業體系。

荷蘭的國土面積不大,但是荷蘭的農業為什麼能影響世界呢,這是因為荷蘭有完善的溫室大棚農業技術。荷蘭整個國家並沒有沒有像美國一樣的大面積土地的資源,甚至連美國的一個州都比不上,但是荷蘭人是會取長補短的,沒有面積,就利用空間進行種地。

因此一座座無土栽培的蔬菜溫室也拔地而起,而種植的農作物也實現了一畝地上萬斤,蔬菜十萬斤的產量。因此來說,荷蘭的溫室大棚農業技術也是我國未來的生產方向。



三是,以色列滴灌技術農業發展體系。

世界上的以色列人是聰明的,他們可以把沙漠造成綠洲。而農業技術也是這樣的,他們把原來沒人看的沙漠土地,通過以色列的滴灌技術灌溉了綠色的土地。而滴灌技術的水源利用,也有效的節約了一部分水,並且比傳統的灌溉土地出產的糧食又增收幾倍。所以說,我國也完全可以利用這以色列的滴灌技術,把莊稼種植的更高。


上面說了未來我國糧食生產的發展方向,那麼我國的耕地到底由誰來耕種呢,糧食到底由誰來生產呢?

筆者認為,糧食的耕種和生產當然離不開農民,但是現在的農民對糧食的耕種方法也變了,不是原來的“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了。雖然我國的人均土地的佔有量不如美國等資源性的國家多,但是我們完全利用他們國家的技術進行種植。比如種地過程中用機械化,用溫室大棚的方法來增產糧食的收益,在種植技術上完全可以用自動化進行生產糧食和蔬菜。


因此來說,未來的土地耕種,糧食生產還是農民的,不過傳統的種植方式被一些自動化的糧食生產而代替,而一些無公害的蔬菜和糧食在未來也會崛起的。而種植糧食就像工廠上班一樣,可以流水線的操作,所以筆者認為,在未來的時候,這一天也會實現的。


李子說農


在當下,糧食價格不高、農民種植收入放緩的情況下,在一些媒體上流傳著“80後不願種地、90後不談種地”的說法,言下之意就是目前種地的多是一些60後、70後,是這些40、50目前往上的人在種地。話說回來,未來到底是哪些人來耕種土地、生產糧糧食呢?根據多年的農業工作經歷,以及進下的農業發展形勢,三農廣訊認為,誰來種地的問題,大家不必擔憂,中國糧食生產的大旗會有人扛起來,一路前行。分析起來,應該在這樣四部分生產者:



第一部分,種植大戶。目前看,這部分群體應是當前佔比較大的一部分經營者,主要是由一些種地技術比較成熟,種植效益比較穩定,並且擅長種地的一部分人,在種植自家承包地的同時,轉租一些外出務工的村鄰的土地,聚少成多,一般經營在幾百畝、甚至上千畝的規模,一年的收入足可以維持家庭生活。從長遠一些時間看,這部分種植大戶,正在逐漸演變成家庭農場,從事的人員多為40-50歲左右的中年人。



第二部分,家庭農場。這個群體目前數量並不是很大,因為擁有持續穩定的土地經營權的人並不是很多,就目前來看,家庭農場的數量還不是很多,但是從長遠來看,由於第二輪土地到期後,承包期繼續延長30年不變,土地的穩定性較強,由種植大戶轉變為家庭農場的數量會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一些農村畢業的大學生,在城市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會有一部分回鄉發展農業,成為種植業的新生力量,大概率會以家庭農場主的身份從事農業生產。



第三部分,農民種植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短期看,發展並不十分理想,但從長遠看,當土地入股、利益分配、風險防控等方面進一步得到完善之後,未來農業種植者的群體中農民專合作社將會佔有一定比例。

第四部分,只能靠種地為生的小生產者。在農村中,有一些人,由於身體不好,或者其他原因,打工身體素質較差,做生意經營能力又不行,搞其他行業更是沒有這個能力,只有免強種點承包地,或者再少量流轉點土地種植,收入雖然不多,但是也可以基本維持生活需求,在未來的種植者群體中,仍然會有這部分人參與。



綜合來看,未來誰來種地是不用擔心的,雖然糧價偏低,但是靠規模經營、即使薄利也可多收,將來應該是一個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小散戶多種經營形勢並存的一種狀態,除了農民以外,還會有一些熱受農業的有知識、懂經營的青年人加入進來,糧食生產不會出現問題。


三農廣訊


未來中國的耕地到底由誰來種?這個問題從現在來看己經有了比較明確的答案。

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耕地肯定是由新型農民建立的公司或者是種糧大戶來耕種。這是中國農村以後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我們村和附近幾個村的實際情況來看,土地流轉,連片大規模機械化種植的模式己經在逐步的形成。2017年我們村裡第一次土地流轉給了種糧大戶500畝耕地,每畝每年是800元錢。今年又有270畝土地也參加了土地流轉。現在,我們村的土地已經有一半都參加了土地流轉。我們附近的幾個村子從今年也都在大搞土地流轉,有的村子兩三個種糧大戶都在互相爭搶願意流轉農戶的耕地。我認為:照此發展下去,用不了幾年,我們這裡的土地就會全部集中到種糧大戶手裡去了。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因為根據今年麥收和現在的秋收實際情況來看,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越來越不吃香了。特別是小塊耕地,在播種和收割的時候,一般的機器都不願意給播種或收割,現在,小塊的土地播種和收割每畝地比大片地貴30元錢左右,如果種兩茬(小麥和晚玉米),機耕費就比大片地每畝多花120元左右,就憑這一點上,它也起到了加快今後土地流轉的進程和速度。

總之,中國的耕地將來由誰來種?現在的答案己經基本形成。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農村農業的機械化大規模種植很快就會實現。不過,關於"三農"的問題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事情,要想實現這個目標,肯定還得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

總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那就讓我們視目以待,順其自然吧!


少利17


中國的糧食誰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收入高於工廠企業員工的收入,這樣農業就發展起來了,有了高的收入誰不想種地,比如說:一地收入二萬元,你種三畝地收入六萬,平均每月收入五千元,你在工廠每月工資五千元,一年收入六萬,工廠和種地你選擇哪個?或許只有兩種,如果高於工廠收入,我想種地的人很多。為什麼呢?第一農村種地辛苦,但是自由,既有收入,也照關到了家庭。第二種地風險大,不可年年都是高豐產高收入,工廠穩定,只賺不賠。第三種地要技術和知識,光靠苦幹不行,還要國家的政策和農產品的保護,工廠不同了,一天只幹活,到月有收入。第四農村土地散,國家應該讓每家每戶以片區集中化,向工業哪樣集中生產,適行產業化的種地。


江海凌風


中國農業應該國有化經營,我們的祖國強大了,應該像經營高鐵一樣,舉國家之力來經營農業。我們不能走美國等發達國家農場農莊之路,我們要走出中國特色的國有農業之康莊大道。

糧食,豬肉等生活必需品已經到了應該由國家統一經營定價的時候了。

誰來種田種地養豬?這是一個關係三農,關係國計民生,關係進一步推進農業深化改革的問題。

中國的農業(這裡主要指種植業及養殖業)應該到了需要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了。怎麼改?國家應該把農業全部收歸國有,由國家統一經營管理。就是說,農業應該劃歸國企央企。只有這樣,三農問題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乾坤。

現在年輕人最嚮往的就是大城市,明星夢,當官夢,發財夢,根本找不到願意去種田種地養豬的青少年了。為什麼?原因大家都知道,就是待遇低,辛苦,累,環境艱苦。種田種地養豬,討老婆養家餬口都成問題。再進一步深究,這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均不公造成的。要想徹底解放農民,必須要把農業按國有企業運行。

我就是一個曾經年少輕狂的時候想通過種植養豬發家致富的人。我家是釀酒世家,釀酒養豬,1984年高中畢業,我就投身種植養豬事業了,當時還被鄉政府當致富帶頭人來宣傳鼓勵。但是幾年下來,辛辛苦苦,能夠不虧本就感到萬幸了。為什麼?就是這個病豬的疫情,一般的小老百姓,誰也控制不了,一大欄豬,幾天時間全部倒下。

我說這些,是為了讓我們的國家更好的改革這個農業,讓全國人民都吃上更加放心的,價格合理的糧食與豬肉,讓我們的國家更繁榮富強,更和諧。

除了糧食,豬肉,蔬菜等,也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尤其是現在我國的糧食價格,按照社會發展,國情,這個糧食價格確實是偏低了。

國家只有把農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經營,這些農產品的價格才會穩定,質量才有保證。太高不行,太低也不行。以往都是認為市場自由調節,現在國情不斷變化,農業應該回歸國有了。這才是迅速消除貧困,扶貧幫貧,消滅貧富不均的有力舉措。

好了,這次就分享到這裡了,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如果覺得有所裨益,請點個贊,點關注,轉發一下。謝謝大家!


源野釀酒


關於農村耕地誰來種的問題,先來說說我們村裡這些年的變化,原來各家各戶需要上交糧食時,無論什麼樣的地塊都有人種,很多人家還會開荒種地。不過自從不用交糧食了,農民種糧心態就明顯發生了變化,不再什麼地都去種,而是有選擇性的種地,偏遠貧瘠的地塊直接種油茶樹、杉樹、梧桐樹等,有的也會任其自由發展,漸漸地長滿了雜草。近些年,外出務工的人員明顯增多,只有一些年齡大些的堅守那片熟悉的土地,平時村裡也很難看到什麼年輕人,正是由於年輕勞動力緊缺,老年人種地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只會挑選一些地塊來種,剩下的要麼給其他人種,或者什麼都不種。未來中國的耕地到底誰來耕種?糧食到底誰來生產?微塵微視界對此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無論糧食價格如何,大部分地區農民依然會堅持種一些口糧

這幾年很多農民明顯的感覺到種糧成本上漲明顯,因為農資、租金、人工等費用在漲,算經濟賬的話很難說有錢掙。就拿種植玉米來說,畝產量能夠達到1200斤就比較不錯了,這還得土壤肥沃,同時還得風調雨順,玉米價格按1元/斤計算,畝產值就是1200元,把種糧成本出去後,能有個400—500元就非常不錯。辛辛苦苦種下去,到頭來還不如外出打工幾天的收益,難免會打擊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過也有不少農民,會堅持種一些口糧,因為覺得自己種的糧食吃起來更放心,不使用農藥、化肥,採取傳統種植模式,即使成本高些,也覺得是值得的。

二、發展鄉村旅遊,一定程度上會吸引資本進入,農民種糧收益有所改善

近些年鄉村旅遊在全國各地發展的如火如荼,有的地方探索出好的方式,的確讓當地農民直接受益。就像我們縣城的一個村莊,原來屬於外地人不願去的地方,年輕人紛紛外出,自從被上面列入鄉村旅遊發展的重點後,基礎設施大幅度改善,得益於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遊客數量逐年增長,以前外出發展的當地人,紛紛返鄉,種地開農家樂、民宿等,在家發展的收益比外出打工強很多。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特別是引入一些資本後,將農村的耕地資源與鄉村旅遊相結合,比如說稻田畫,讓種糧上升到藝術高度,既收穫了糧食,又增加了收入。



三、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將是未來種糧的主角

現在很多地方改變了人們對農民的印象,原來種地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如今機械化程度明顯增加,各種現代化設施也較為豐富,無人機、遠程操控等越來越常見,這樣的種糧方式的確有很大的變化,原來的農民很難適應,這也就出現了新型職業農民。農民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是成為一種職業,新型職業農民有一定的門檻,既要願意在三農領域發展,又要有相應的專業知識,懂的對設備的使用和維護,這類農民將是以後種糧的主角,目前一些種糧大戶也在往這方面發展。

四、只要耕地資源不被挪用,糧食安全問題就有保證

由於老一輩農民慢慢地種不了地,畢竟年紀大了,有點力不從心,而年輕人對土地沒有老一輩人那樣,有著特殊的情結,難免讓人有點擔憂,一旦老一輩農民老去後,種地的新生力量在哪裡?實際上只要耕地資源還在,沒有被挪用來做房地產開發,或者其他商業用途,那麼種糧問題就有保障。現代化、機械化種植,並不需要那麼多人力,將耕地資源集中後,再加上先進的管理模式,單產量的提升,反而會出現增產增收的現象,這也使得國內糧食供應量有保障。近年來,科研人員在糧食單產上的研究不斷髮力,以水稻為例,今年正向畝產1200公斤發力,第四代雜交稻有望達到1500公斤,這對國內糧食總產量來說,是強有力的支撐。



總之,將來的糧食依然會有保障,多地試點土地流轉,實行“三權分置”,也是想把有限的土地合理利用起來,讓那些願意種地的農民有地種。現階段很多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偏低,主要還是因為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種糧成本增加,而糧食作物的價格卻穩中有降,遇到不利天氣時,弄不好忙碌下來還得虧本。這種現狀也是需要相關方面引起重視的,不能直接提高糧食收購價時,可採取其他渠道進行扶持,讓農民覺得種糧有利可圖,至少不虧本。對於進口糧源,也需要進行合理的控制,可以有進口,但進口總量不宜過大。

以上為微塵微視界對“未來中國的耕地由誰來耕種,糧食由誰來生產”問題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多多指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