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底蘊。作為湘中明珠的婁底,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沉澱下了豐厚的文化基礎。新化、冷水江、漣源等區域,古為梅山腹地,山高林深,“舊不與中國通”。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先輩們在漫長的生活生產中,勞動、婚配、歷經生死,他們祭拜祖先,探索自然,敬畏天地。慢慢地,社會進步,文以化人的禮樂氣息逐漸濃厚,他們通過豐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態度,誕生了漣源珠梅抬故事、新化山歌、梅山儺戲、梅山武術等一系列刻入了當地文化基因的非遺項目,這些絢麗多彩的藝術形式同樣也是先輩們對內心生髮的情感進行的酣暢表達。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這些凝聚著萬千匠心才智,帶著歲月痕跡的技藝,如今已成為旅人們一窺當地文化脈絡的不二法門。目前婁底市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的4個,省級7個,市級更是多達30個,這都是先輩們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真實地去貼近它,你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其中難以傳言的意義與情感,讀懂其中蘊藏著的傳統文化根源。

千年之“舞”:梅山儺戲

一棵古樹下,一場儺戲正在上演。當他們拿著打火鐮,用鐵片敲擊著鵝卵石擊出火星來點燃錢紙時,那種始終保存著的最最原始生態的東西就這麼抵達眼前。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牛上樹,馬生角,麻雀子生蛋半斤個……”婁底方言雖然難懂,但唱詞反而有官話味道。“那請問你從哪裡來?”“我從那天上來。”之後就開始各種對答,有機智,有耍寶,趣味盎然。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這就是梅山儺戲,一種流行於古梅山地區的原始戲劇形式,因演員戴儺面具表演而得名,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當地人說:“誰家有人生了怪病,唱一場儺戲,病有時候就好了,其中的道理,沒人說得清。”幾千年來,群眾得了病,不請醫生診治,而習慣請“巫師”唱儺戲。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儺戲在民間傳奇頗多,請神治病,開運亨通,開天眼及上刀山、下火海皆由此而來。多年來,籠罩在儺戲之上的神秘色彩一直不曾散去,信者謂其神,疑者謂其假,形式莊重過程詼諧,也是這項文化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王爺山的打:梅山武術

“關雲長的大刀,趙子龍的馬,長沙的把戲,王爺山的打。”古諺裡的王爺山,便是梅山武術的發源地。這是中國武術歷史最為悠久的一脈。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在中國武術流派中,梅山武術以古老神秘而著稱。說其古老,其歷史可上溯至遠古氏族部落時期,且很好地保留了古傳武術功法與技擊精髓。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起初,梅山人習武是為了防身自衛。自漢代至北宋以來,朝廷對“長沙蠻”或“梅山蠻”的“征伐”正史有記的就多達數十起。為了生存和繁衍,在征伐與反抗的循環中,練武成了每一個梅山人的生存手段。到了20世紀末期,梅山武術由格殺型轉到了娛樂型。梅山武術的保護傳承推動了全面健身和群眾體育運動的發展,新化縣被國家體委授予新化縣“全國武術之鄉”稱號。近年來,當地開展了梅山武術進校園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梅山武術的普及保護傳承。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2008年,梅山武術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戲傳千年:珠梅抬故事

縱觀古今中外,大凡故事都只能寫、只能講、只能聽,但在婁底漣源市北龍塘鎮,有一個叫珠梅的地方,這裡的故事卻能抬,而且抬出了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珠梅地屬古梅山,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長期以來在“耕作文化”和“梅山文化”的浸染下,這裡形成了奇特的民俗文化——“珠梅抬故事”。這項傳統源於古老的祭祀活動“抬菩薩”習俗,是村民祈求國泰民安、地方清泰的齋醮儀式的一部分,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抬故事”,其內容根據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戲劇故事、英雄故事,從中擷取最具吸引力的情節展現。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初次見識到抬故事的人,一定覺得非常荒誕卻有意思。抬故事會挑選村裡10歲左右的俏男俊女,濃妝豔抹,裝扮成“故事”中的人物,置於特製的抬架上,再將1歲左右的稚童化妝成“太子”,相向固定在高樁上並撐起花傘,轎伕武士在下,三層人物組成一臺“故事”。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抬故事不止白天有,晚上也有好戲上演。最近幾年,抬故事恢復了從清代傳承下來的“夜故事”,高樁上的小孩換成了一柱七星燈,白天抬故事是為了平安清泰,晚上抬故事是為了健康長壽,而讓小孩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則是為了後代的快樂成長。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大山深處的天籟:新化山歌

“山歌無假戲無真,秦始皇興起到如今。”

新化山歌據說起源於先秦,盛行於唐宋,流經明清,傳承到今日,依舊具有茂盛的生命力。瑤族、苗族等民族,在漫長的時光裡,在日復一日的生活和勞作中,孕育了新化山歌這枝絢麗奪目的藝術奇葩。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2008年,新化山歌被列入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新化山歌朗朗上口。在大熊山的山谷裡,在紫鵲界的梯田間,它們始終長短有致,方言俚語襯詞遍佈歌中,說唱風味非常濃,唱者開心,聞者亦然。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作為漢、瑤、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新化山歌更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的藝術結晶。它全面生動地反映了這一地區的民俗生活和文化傳統,是研究和了解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重要史料。

百年湘軍宴:水府席

水府席是婁底大部分地區流傳的一種民間宴席習俗,因祭祀水府廟水神演變發展而來,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據說水府席起初是為了祭祀大禹和龍王,祈禱風調雨順,船運平安。後來人們將祭祀供奉水神的菜餚與祭祀程序加以改進和完善,形成比較固定的菜譜、順序、禮儀,在紅白喜事中普遍推廣。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真正讓水府席名聲大噪的原因,是清末婁底名將曾國藩將其用作湘軍軍宴。湘軍散後,該地的湘軍將士將其帶回家鄉,使水府席習俗傳播區域大大拓寬。事實上,水府席習俗除了菜式豐富且美味可口之外, 還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 其菜餚名稱和禮儀習俗處處表現愛國愛家、敬老尊賢、團結和諧和勤勞節儉等中華傳統文化。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如今全國上下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水府席習俗又煥發新生。2014年,水府席習俗被列入第三批婁底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讓非遺活起來:海文非遺館

黃海文和她的海文非遺館正在做一件事:尋找一個又一個散落在民間的非遺傳承人,記錄他們精湛的技藝,寫下他們背後的故事。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位於婁底市通程商業廣場四樓的海文非遺館是婁底市民間首個非遺集中展示點,旨在運用市場和產業手段讓古老的非遺技藝真正活起來、傳下去,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歡。黃海文告訴TOP君,如今的作品展覽區已成功舉辦了多場專題或主題展覽,反響熱烈。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TOP君參觀非遺館時,雙峰民間剪紙藝人李希特的剪紙作品正在海文非遺館展出。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圖、入木三分的人物肖像,一幅幅作品或細膩繁複,或豪放不羈,或率真質樸,亦真亦幻,且充滿質感,看似只用了三兩刀的功夫,卻剪出了一個新世界。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鐵火”繪丹青:烙畫

以筆作畫,稀鬆平常,然以烙鐵作畫,則鮮而有之。

謝禹堯是土生土長的婁底人,自幼酷愛書畫藝術,他自創風格、自成體系的宣紙烙畫藝術被列入了婁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是一種只流傳於民間的古老工藝,顧名思義,就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烙畫在國內各地有不同流派,但在超薄的宣紙上烙畫,是謝禹堯的獨門技藝。烙鐵的溫度高,在宣紙上作畫,一不留神就燒黑了,因此烙畫不宜修改,特別講究一次性成功,因此難度較大。

秘境湖南|婁底非遺之旅,看那些刻在當地人基因裡的酣暢表達

在謝禹堯的工作室,記者見識到了烙畫的神奇。只見謝禹堯拿起燒熱的烙鐵,在宣紙上流暢揮灑,不一會兒,幾條靈動的小魚躍然紙上,高溫在宣紙上燙出的紋理恰到好處地化作魚鱗和魚鰭,讓人拍手稱絕。

當然,畫魚還只是“小兒科”,他烙制的齊白石肖像畫栩栩如生,被湘潭市齊白石紀念館收藏。其臨摹北宋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人物數百,雞犬牛馬,無微不至,令人歎為觀止!

圖 | 婁底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