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申寬:從三尺講臺到田間地頭

陳申寬:從三尺講臺到田間地頭

陳申寬:從三尺講臺到田間地頭

在扎蘭屯有這樣一位科技特派員,他紮根農村、心繫群眾,幾十年如一日地進村入戶,足跡踏遍鄉村田坎。他將實驗室建到田間地頭,退休後依然如故,始終放不下手裡的研究,讓技術長在“泥土裡”。他就是自治區優秀科技特派員、扎蘭屯職業學院研究員陳申寬。

今年10月,在科技部發布的《科技部關於通報表揚一批科技特派員及組織實施單位的通知》中,陳申寬名列其中。這是對陳申寬多年來投身科技工作的再次肯定。

探索科技創新新模式

雖說幾十年都是拿粉筆在講臺上授課,但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每每一到田間地頭,陳申寬便瞬間進入角色。他在學校與田間地頭之間來回奔波,從不感覺疲憊,將最實用的科技知識傳授給廣大農民朋友。如今,陳申寬與扎蘭屯市成吉思汗鎮、大河灣鎮、臥牛河鎮已經結緣20多年,這3個鄉鎮有多少村、有多少農戶,村裡發展什麼產業,這些問題陳申寬講起來頭頭是道。從1997年開始,陳申寬和他帶領的學院科技特派員團隊便深入到成吉思汗鎮永和村、繁榮村、大旬村、新站村,大河灣鎮東昇村,臥牛河鎮長髮村、富裕村、四道橋村等地,常年入村入戶入園區,講政策、講產業、講科技。陳申寬早就成了村裡的熟人,村民們說:“以前幹部下鄉,就像蜻蜓點水,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陳教授不一樣,他隔幾天就來一次,給我們講課,幫我們解決實際困難。”

據瞭解,2014年3月,陳申寬牽頭成立了“呼倫貝爾申寬生物技術研究所”,始終積極探索本地區的科技創新模式,通過市場化的運行機制、系統化的服務模式和資本化的運作方式,將農科教、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篩選出熟化的、能夠落地的農業科技成果,以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領著農民賺的理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激發農業農村創新創業活力,加快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推進校企合作帶動經濟發展

1976年,陳申寬畢業於扎蘭屯農牧學校農學專業,並留校任教。自此,他在這裡一干就是40年。40年來,陳申寬先後被自治區畜牧業廳7次評為優秀教師,5次評為年度先進個人。200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和呼倫貝爾市優秀科技人才。2008年被評為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9年被評為全國首屆職業院校名師和全國農業職業院校名師,併入圍中國職教人物。2015年被評為自治區優秀科技特派員。

在學生眼裡,陳申寬嚴謹認真卻又不失溫和,對待教育的態度更是一絲不苟。自從成為科技特派員,陳申寬靈活地在教書育人和科技特派員兩種角色中自由轉換,廢寢忘食研究新技術的同時仍然不忘為學校、為學生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陳申寬認為,學校與企業應該是互通的, 雙方之間的合作更能促進科技進步。

作為學院與企業合作的代表及各項校企合作活動的牽頭人,陳申寬幫助學院與本地區多家鄉鎮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和學生深入到企業生產中,針對生產中的具體問題,開展技術指導,為地方鄉鎮企業提供科技服務。目前,學院與呼倫貝爾市小東河現代農業研發中心、扎蘭屯揚旗山水利公司、扎蘭屯市龍翔現代農業科技公司等鄉鎮企業達成合作關係,通過對鄉鎮企業提供科技幫扶,帶動周邊村鎮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學院組建教師科技幫扶團隊,建立駐大興村博士工作站,陳申寬帶領團隊針對幫扶村具體實際情況制定幫扶計劃,圍繞致貧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讓科技幫扶更具成效性和可操作性。

退休後引領農民脫貧致富

2016年扎蘭屯市氣候反常,降雨時多時少,導致農作物普遍減產。南木鄂倫春民族鄉長髮村貧困戶楊富東一家5口人,種了50多畝玉米,收入卻由人均1000元提高到人均5000元。“多虧有了陳老師,給我送來了免費的玉米種子和玉米專業肥,還親自指導我種植,讓我在反常之年喜獲豐收,真是太感謝他了。”楊福東激動地說。

作為一名職業學院退休教師,陳申寬積極為學校及行業搭建平臺,建立和培養高水平創新創業導師團和科技服務諮詢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圍繞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他推動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科研院所和中高職院校專業人員、鄉土人才及相應的企業單位集聚合作,開展創新創業經驗交流,培育樣板創客空間。以創新為形式,以實踐為手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養造就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新興產業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動區域高校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展線上線下、集中與分散的技術培訓,並結合生產中的現場指導,提高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引領扶持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多年來,陳申寬主持、參與完成農業部、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科研推廣課題20餘項,獲得農業部、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三等獎2項,呼倫貝爾市科技進步獎18項。他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60多篇,其中國家級刊物發表55篇,省級刊物近145篇,主參編科技圖書和全國統編教材20餘部。研究所成立後,獨立、合作申報2項發明專利已通過初步審定合格,公佈後進入實質審查;2項實用新型專利,已通過認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