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有沒有守陵人?

風鈴中的濤聲


許多的帝王陵寢在其去世後都會安排有守陵人,而現在,最好的守陵人就是當代的我們。


據傳,秦始皇陵有一批神秘的守陵人,他們有一項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規定:守陵人每隔二十年就要換一代,這個神秘的家族據說姓蒙,和秦始皇的大將蒙恬是同一姓氏。

如果說秦始皇陵真的有守陵人的話,那麼他們一定是不稱職的,因為在後來的幾千年裡,秦始皇陵受到過許多破壞,在改朝換代風雨飄搖的敏感時期,總有盜掘秦始皇陵的記載。

《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07年,項羽進入關中,打著“滅秦復楚”旗號的項羽率領其部下放火燒了秦室宮殿,不僅如此,他們還破壞了秦始皇陵,將皇陵的地產建築全部損毀,趁亂挖掘了皇陵地宮。而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為了籠絡民心,在公元前195年時,下令讓二十戶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保護秦始皇陵,這應該是關於秦始皇陵守陵人最早的官方記載。


但《漢書》中記載了一個關於秦始皇陵的奇幻故事,據書中所說,有一個放羊的小孩在秦始皇陵園附近放羊時,有隻羊掉進了一個地洞,當他沿著地洞下去找時,機緣巧合進入了秦始皇陵地宮,並且他所攜帶的火把還引發了地宮的大火,甚至把秦始皇的棺槨都燒掉了,《水經注》對於這場大火還進行了補充,說這場火足足燒了九十天才滅。無獨有偶,有記載王莽的新朝末期,赤眉軍也盜掘了秦始皇陵,還把秦始皇的銅槨熔掉了。這兩段記載不知誰真誰假,但據太史公所說,秦始皇的棺槨是使用的銅槨,即便不是銅槨,按當時的葬制來看,秦始皇陵的棺槨也應該是黃腸題湊。


此後的亂世時期,總會有盜掘秦始皇陵的傳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後趙皇帝石虎盜掘秦陵;唐末黃巢起義也曾破壞秦始皇陵;五代時,溫韜也挖秦陵以籌軍餉;最近的民國初期,陝西的軍閥也有盜挖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在傳說中一次又一次的遭受破壞,而守陵人似乎並不存在。

在河南有許許多多的守陵村,在這些村落裡的人們祖祖輩輩守著他們守護的陵寢,這彷彿成了他們的信仰,所以說守陵人這種職業是存在的,他們守護著一座陵寢,守護著他們的使命。但關於秦始皇陵蒙姓守陵人的傳說來源於不久前的小說,可信度並不高。


關於秦始皇陵的守陵人其實都是傳說,並沒有什麼直接證據證明,而事實的真相早就隕滅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疑今察古幾復


我認為秦始皇陵是有守陵人的。秦始皇縱橫一生,統一六國,自稱為始皇帝的他難道不會給自己的陵墓派兵守衛嗎?況且秦始皇陵修建的如此氣勢恢宏,裡面的珍貴文物不計其數,就算真正的皇帝陵有水銀等防範措施,難道就能避免盜墓賊的入侵嗎?


秦始皇在他的陵墓明顯是用了心的,從坐上皇位開始,秦始皇陵每年用工七十萬人,歷時39年,被稱為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規劃巨大,規劃完善的帝王陵園。

耗時這麼長時間修建的墓地,裡面的金銀財寶肯定數不勝數,在當時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手來守衛。雖然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守陵人,而且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秦始皇陵都處在無人看護的狀態,但還是有蒙氏以一族守衛的說法流傳了下來。

這一種說法是這樣的,他們認為,這個蒙氏一族就是蒙恬的親衛軍和他們的後人。秦始皇下令讓蒙氏一族這批最精銳的將士去守候自己的陵墓。

當然蒙氏一族到底是不是蒙恬的後代?我們現在是無法考證的,也沒有相關的歷史記載。但我個人是支持這個說法的,理由如下

1.蒙恬秦國軍隊的支柱,他在戰功顯赫的時候,深受秦始皇的信任。所以秦始皇認可他的戰鬥力。


2.蒙恬死後,他訓練的將士,卻仍然在為秦國的保護作出貢獻。秦始皇信任蒙恬,更信任他所訓練出來的這些軍隊。所以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得到這支軍隊的有力保護。

有人說秦始皇的這一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這支蒙恬的軍隊,是秦朝最有力的保障,可是卻被用來守衛的陵墓,所以在各方起義的時候,將士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指揮和領導,最終導致了秦朝的覆滅。但是,雖然秦朝滅亡了,在這支軍隊的頑強保護下,秦始皇陵卻沒有受到絲毫的破壞。



這裡有一個傳說:

項羽攻進咸陽,燒掉阿房宮後,要毀掉秦始皇的皇陵,剛到秦皇陵,裡面就有一支三千人的軍隊衝了出來,帶頭的叫做蒙常山,一時狂風大作,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害怕秦始皇已經成為鬼神一流的人物,建議項羽趕緊撤軍。

當然這個故事是被神化過的,但是我們從中可以得出一些信息,那就是秦始皇陵真的有人在守衛,而且抵禦了一些入侵。事實上有一些事情真的很奇怪,為什麼項羽火燒了阿房宮,卻不動秦始皇的陵墓呢。這樣看來,這個傳說多少是有點依據的。


秦始皇的守陵人可謂忠心耿耿了,相傳他們還有個約定,就是每隔二十年就換一代,每一代人都要給秦始皇守陵,最少的都是要守夠二十年的,由於這隊守陵人代代看護,秦陵歷經歲月卻仍然無人敢動。

當然,沒人動的說法還是還跟秦始皇本身的防範措施做得好有關,且不說當年墓道里有沒有機關,單單是哪那真正的墓現在都不沒有什麼好的方法打開。


可是最後這批守陵人為什麼消失了?

1.保命。秦始皇陵裡面究竟有多少財寶?誰也說不清楚,而這些守陵人就知道多少秘密,誰也不知道。這些人都是有家室的人,他們不希望他們的後代,在承擔這份苦。

2 .朝代更替,沒必要。我們可以說與秦王
朝有直接交流的,比如像劉邦項羽的人,可能對劉邦的怨念很深,但是之後的王朝和秦朝也沒什麼直接,可能就不太會再去想,這位第1位皇帝的陵墓了。況且,隨著技術的發達,秦朝所陪葬的那些東西,也就不入流了。當然,這裡所說的不入流,是對後面的朝代說的,對今天的我們更多的是欣賞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財富。


小休爾


秦始皇陵作為中華第一帝王的陵寢,自然是有守陵人的。但,絕不是什麼打著大秦蒙氏大旗的蒙常山(又叫蒙馳。蒙常山的名字一看就是現代人取得,有人為了更逼真,仿照蒙驁、蒙恬、蒙毅的名字,將蒙常山改為了蒙馳)之類的所謂蒙氏後人。

所謂的秦始皇守陵人蒙常山的故事,只不過是近幾年玄幻小說中的故事罷了。結果被人煞有介事的拿來,還假借秦始皇陵附近村民之口,說他們就是守陵人的後代,來講這個故事。

玄幻小說中的秦始皇守陵人

說是秦始皇身邊有一名武藝高強的侍衛,名叫蒙常山。他武藝高強,率領一支護衛軍,寸步不離的保護著秦始皇。秦始皇駕崩後,蒙常山就帶著這支800人的護衛軍攜帶著一份秦始皇的密詔和一塊黃龍方印,神秘的消失了。(故事的開頭已經很假了。如果蒙常山是蒙氏一族,而且還貼身保護秦始皇,他還會讓趙高、李斯假傳秦始皇的旨意處死公子扶蘇,以及族人蒙恬、蒙毅?)

秦朝滅亡後,項羽率領十萬大軍,開始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要挖出秦始皇的屍體,搬空秦始皇的陪葬品,為先祖報仇。就在項羽大軍掘陵時,突然出現了一支800人的軍隊,為首的正是蒙常山。原來秦始皇下密詔讓蒙常山守陵,而黃龍印據說就是打開秦始皇陵墓道大門的鑰匙。(完全跟歷史衝突呀,蒙常山應該護送秦始皇遺體葬入驪山陵才對,這種情況下,胡亥、趙高、李斯怎麼會同意?這個故事明顯太假。)

蒙常山帶領800護衛軍自然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項羽的對手。這時候蒙常山手持黃龍印,大喊:“黃龍入體,守墓無名!”發誓說蒙家二郎要為秦始皇戰至最後一人。隨著喊聲,只見風雲乍起,天空中黃龍飛舞。蒙常山突然變得力大無窮,將項羽打下馬去。(玄幻、神奇吧!)

項羽在范增等人的保護下,下令撤退。此戰,項羽十萬兵馬,損失三萬,而800護衛,僅傷亡數十人。蒙常山見項羽離去,口吐鮮血,跌落馬下,黃龍也消失在天空中。

蒙常山告訴家人,黃龍印可開啟地下陵寢,每兩千年,蒙家人要入墓穴,引黃龍入體,繼續為始皇帝開疆拓土……還未說完,蒙常山就死去了。

自此之後,秦始皇的陵墓就由蒙家軍護衛。還說蒙氏給秦始皇守墓時,定了一個規矩,守墓人二十年不娶妻,二十年無姓名。

有人還借用專家的名義,說按照古代皇家喪葬習俗,守墓人應該存在,但是黃龍印就很難考證了。(什麼是鬼扯,或者叫仙扯,什麼叫偽作,這就活生生的例子。強調一下,這只是一部玄幻小說中的內容,不可信。)

歷史上的真正的秦始皇守陵人

秦始皇在公元前247年繼秦王位,剛剛年滿13歲。他一繼位就開始修建驪山陵墓,徵用了數十萬人,前後共花費了37年的時間,一直到公元前210年去世,才算草草收尾。這期間,必然是有監工的秦軍駐紮在驪山陵附近的。這就是第一批守陵人,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修陵人。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章邯徵調了20萬修陵的役夫抗擊起義軍。此時,秦始皇陵應該還在做收尾工程,還有監工的駐軍和役夫在。公元前207年,劉邦、項羽先後進入關中。項羽殺了秦三世子嬰,秦朝正式滅亡。

項羽除了殺死子嬰,劫掠咸陽,燒燬阿旁宮之外,還“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可見秦始皇陵的守陵人,並沒有能阻擋住項羽的大軍。秦朝指派的守陵人,要不戰死、要不投降,要不逃亡,必然是消亡了。

沒了守陵人的干擾,“項羽入關發之(秦始皇陵),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見窮”,秦始皇陵內的寶物太多,項羽搬了三十天都沒有搬完。最後,項羽將秦始皇陵一把火給燒了。按照現代的考古來看,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的確是被焚燬的。

項羽大軍走了之後,秦始皇陵完全沒人管了,“關東盜賊銷槨取銅”,又被盜賊給掘了一遍。

楚漢戰爭期間,秦始皇陵應該一直處於無人守護的狀態,人們是可以隨便進出的。誰讓秦朝亡了呢,而劉邦、項羽又在打架,沒空管理呀。當時,一個放羊的牧童誤入墓穴,不小心用所帶的火把再次引燃了秦始皇陵,大火一直燒了90多天才熄滅。這場大火將陪葬坑、陪葬墓都燒的七零八落,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即“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火延九十日不滅”。

不過還好,按照現代考古發現,秦陵周邊的陪葬坑、陪葬墓的確有被盜、被焚燒的痕跡,但是,處於秦陵核心的秦始皇地宮,應該還安然無恙。

漢朝建立之後,公元前195年,劉邦為了安撫秦、楚、魏、齊、趙等國貴族,下詔:“與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齊各十家,趙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

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秦始皇陵有二十戶守陵人,來看護、祭掃秦始皇陵

漢朝之後的朝代,都下令保護秦始皇陵。其中,宋太祖趙匡胤在公元970年,還下令修整了秦始皇陵。清代的陝西巡撫畢沅,還為秦始皇陵立碑。

不過呢,一到亂世,秦始皇就沒人管了。

東漢末年的赤眉軍、五胡亂華時的後趙石勒、石虎、唐末的黃巢都曾經盜掘過秦始皇陵墓。據說,清朝時,因為山洪,衝出了一個洞口,直達地宮,有人從地宮中盜出了一批寶物。當地官府得知消息後,讓人將洞口封死,加強了看管。到了民國時,鎮嵩軍也光顧過秦始皇陵。

到了現代,已經是盛世中華了,當然也有守陵人了。不但有守陵人,還整修了秦始皇陵。現代的秦始皇陵,也是除秦朝剛建成之時外,最壯麗雄偉的時期。

現在,你想接近秦始皇陵,是要先掏錢買門票地,不然“守陵人”是不會讓你進去的。


奕天讀歷史


湊著這個話題,細數各代守陵人。古代人講究的是厚葬,所以有著非常多的陪葬品,也因此引來了相當多的盜墓賊。為了避免死後不得安寧,很多時候還會留下守陵人。

基本上是一個家族,或者說是一個村莊。他們世世代代的守護在附近,防止盜墓人的出現。而且每隔幾年會舉行一次祭典,以此來告慰皇陵。

秦始皇守墓人與黃龍玉印

關於秦始皇墓穴的富麗堂皇,我這邊就不多加介紹。就單獨根據兵馬俑的規模,以及史書當中記載的建造、陪葬情況,就可以想象裡面得有多麼豐盛的東西了。

項羽在燒掉阿房宮之後,準備洗劫秦始皇陵墓,畢竟他也聽說裡面陪葬品實在太過豐厚。當帶著幾萬人馬,來到驪山腳下的時候,卻被一群人擋住。

這群人只有800多人,為首的是秦始皇昔日愛將蒙常山。他從16歲就開始跟著秦始皇,後來秦始皇走到哪他跟到哪,基本上沒有離開過十尺的距離。

即使秦始皇駕崩之後,他以60多歲的年齡守護在秦始皇陵。在項羽來到之前,他們就已經收到了風聲,提前挖好的陷阱。但是就算陷阱再厲害,也不可能葬送幾萬人。


雖然他們只有區區的800人,靠著地利還是折了楚軍將近幾千人。等到最後不得不短兵相接的時候,一個衝刺的功夫,800多人就被衝散隊形。

蒙常山見到這樣的情況,口中大叫道:我等世受皇恩,今日隨我斬殺敵將,以報先皇知遇之恩。最後蒙常山和項羽交起手來,幾個回合下來,眼看就要將蒙常山斬於馬下。

只見驪山下方突然升起一陣煙霧,煙霧當中人影聳動。為首的是一名騎著高頭大馬的男子,蒙常山轉身一看,立刻驚得跪倒在地叫道:末將拜見上將軍。

原來此人是殺神白起,曾經手刃六國百萬雄兵。看到如此詭異之後,很多楚軍四散而逃,項羽也急忙轉身駕馬而去。而蒙常山則是耗盡最後一絲力氣,倒在了驪山腳下,陰兵也隨之消失不見。

上面野史記載的當然不能算數,因為實在是有一點詭異。不過除了陰兵之外,據說黃龍印也成為了秦始皇守陵人的象徵。而且也成為了開啟秦始皇陵最重要的鑰匙之一,不過卻靠吸人氣延續。


所以秦始皇陵守陵人也留下一條規矩,家族當中的每一個男子都要守陵,但是必須20年換一撥人,否則身體根本受不了。可能當年確實有秦始皇陵守陵人,不過後來隨著戰亂的影響,他們早就消失無蹤。

劉備守陵人——劉鼕鼕

雖然秦始皇的守陵人已經找不到了,但是據說劉備的守陵人還在,不過在幾年前就已經去世了。

話說劉備在永安宮駕崩之後,雖然明面上是埋在了惠陵,但是據說裡面都是衣冠冢。而他真正的長眠地,則是在諸葛亮的選擇下埋在了他處。

之所以和正常史書記載不同,是因為考慮到當時的天氣以及運輸的條件。劉備駕崩的時候正值農曆的4月份,本來四川的天氣就比較熱。

如果要把劉備的屍體從白帝城運到成都,雖然一趟單程要一個月,但是考慮到帝皇的排場問題,可能就要三個月了。諸葛亮不可能拉著一個腐爛的屍體,走三個月的時間到成都。

所以很多專家分析,劉備的屍體可能就埋在了蓮花壩村。當時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

要找劉備墳,新津出東門。離城三十里,金陵埂上尋。


這句諺語當中所說的地址是在新津的蓮花壩地區。這座皇墳佔地將近100畝,而且周圍的村子基本上都是姓劉,自稱他們是劉備的守墓人。

而且此地的風水極佳,周圍有著9座山峰,就像是蓮花的9片花瓣。而所謂的劉備墳則是在正中心,古人把這種風水稱作是九龍回望。不過也只有皇帝才能有命享用,否則後代人都會被剋死。

根據這種情況考慮,還真的有可能是劉備真正的墓穴,惠陵只不過是衣冠冢罷了。據說當年還有一名守墓人劉鼕鼕,雖然村子裡面很多人都姓劉,但是隻有他堅持守墓,不過幾年前已經去世了。

成吉思汗守墓人——鄂爾多斯衣冠冢

如果要前往鄂爾多斯旅遊,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一定不要錯過。畢竟當年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死後被埋到這裡。

但是看過我之前文章的朋友,應該會熟悉成吉思汗到底在哪裡?其實如果大家瞭解歷史,可能會發現一個情況——很少會有元朝皇帝的陵墓被發現。

其實這是因為元朝特殊的喪葬制度,他們不會建立各種富麗堂皇的墓葬,而是選擇在草原上下葬。然後用萬馬奔過,抹去之間所有的痕跡。


成吉思汗當年出征回來的路上,因為不知名的原因突然駕崩,而有關於他的埋骨地,歷來也是眾說紛紜,今天這裡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我們來說一下這一個衣冠冢!

雖然沒有陵墓,但是元朝很多人都會實行衣冠冢。他們按照元朝信奉的薩滿教,臨死之前在鼻子下面放上一撮駱駝的白毛,意味著最後的靈魂寄託在上面。

成吉思汗也是如此,他的畫像連同這撮白毛放到了白色宮帳內祭祀。但是隨著他的四個妃子去世,需要祭祀的越來越多。所以在忽必烈稱帝之後,為其打造八座宮帳存放遺物,被稱作是八白宮。

成吉思汗駕崩之後,他的小兒子託雷選出一支1000人的精銳隊伍,專門負責守護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在忽必烈時期又給他們進行加封,這些人也有了特殊的稱號——達爾扈特人,意思是擔任神聖使命者。

不過後來由於連年戰亂,達爾扈特人一度被迫中斷。一直到康熙35年,來自蒙古的王公貴族聯名提出協議,選出500戶人專門負責祭祀活動。這樣的情況一直被延續,到了今天還有一群達爾扈特人,守衛在成吉思汗陵附近。


清皇陵守陵人

據守陵人的後裔趙德新說,他們的祖先班布理曾經因為一個奴隸的事情,和努爾哈赤發生過口角。最後被努爾哈赤把他們的紅帶子降級為了紫帶子。

當時顏色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地位。雖然班布里是努爾哈赤的伯父,但是也改變不了這樣的情況。不僅如此,還被罰去做守陵人。剝奪他們的愛新覺羅氏,改成了覺爾察氏。

不僅是班布里,還有阿塔,也是努爾哈赤的伯父。但是因為參加了鰲拜的叛亂,被康熙連降四級,送去作為守陵人。他的後裔主要分佈在如今的新賓縣。

當然不僅僅是被罰去看守皇陵,有的人則是奉旨前去守衛皇陵。而且還有相應的部門,為了保證祭祀等事務的有序進行,每個人只從事一種工作。

再加上清朝入關之後,每代皇帝都要來到陵墓弔唁幾次。因此守陵人的規模越來越大,最多的時候將近3000人。他們各司其職,宛如一個小社會。
但是在辛亥革命結束之後,他們的工作也宣佈徹底的終結。曾經守陵人的日子,作為守陵人的後人,基本上也沒有幾個人能記得清楚了。

不過有興趣的可以前往腰站村,去了解有關於清朝守陵人的相關故事。因為這裡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愛新覺羅姓氏聚居的村落,村子當中70%以上的人都是當年守陵人的後裔。


史之策


秦始皇陵當然有守陵人,除了歷代王朝派人守護皇陵外,秦始皇還有一萬多名兵馬俑在守護皇陵;現在成立的秦始皇陵風景區也相當於皇陵的守陵機構。劉邦當了皇帝后,發現秦始皇已經絕後了,為了籠絡秦人,他就派了二十戶人專門去守護秦始皇陵;《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為: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之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沿襲漢高祖的定製,安排人給秦始皇帝守陵;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魏公子無忌則沒有這樣的待遇。

秦始皇應當想到了沒有永世不滅的王朝,儘管他生前聲稱要將大秦建設成萬世不滅的皇朝,但他還是準備了大秦亡後自己陵寢的安全問題。根據現代測量數據表明秦皇陵佔地面積56.25平方千米,陵寢在地下35米左右,陵內機關重重,殺機遍佈,歷代盜墓高手都將秦皇陵視為盜墓禁地。項羽進入咸陽後,組織大軍十餘萬公開發掘秦皇陵,除了破壞了地面建築外,連入口也沒有找到,項羽一怒之下將咸陽民眾殺掠一空。《史記》記載為: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歷史上盜竊皇陵的軍閥十分多,但是都無功而返,由此可見秦皇陵的安全係數十分高。秦始皇還製作了一萬多個兵馬俑護陵,這些兵馬俑採用真人比例製作,栩栩如生,手操戈矛弓弩,威風霸氣;如今這些護陵兵馬俑成為了價值連城的國寶,最貴的一個兵馬俑值一個億。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秦始皇陵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獲得這些稱號,就相當於有了專門的護陵機構在保護秦皇陵,這比劉邦派二十戶人守陵要強力得多了。2005年7月30日,陝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陝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為陝西帝王陵保護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礎。2009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負責秦始皇陵遺址的總體規劃、長遠建設、考古發掘、科研業務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網上流傳著秦始皇的一段遺命,這也是秦始皇陵被世人尊重和保護的一個原因。原文: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以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萬世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這段話是《大話秦始皇》裡的句子,是這本書的作者編寫的,反應出了中國人對秦始皇的崇拜之情。秦皇陵作為中國的龍脈,受到了歷代政府的保護,連民間的盜墓賊也不去盜竊皇陵。


大秦鐵鷹劍士


秦始皇陵當然有守陵人了,就和守墓一樣,守靈的人,一般都是世世代代做這個行業的。

題主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秦始皇陵有沒有守陵人?”答案肯定是有的。但是在很多人的眼裡,守陵人這個角色,一般都是世世代代的活人,但是我告訴你,秦始皇陵的守陵人,就是和秦始皇一起下葬的陪葬的人!至於為什麼這麼說,聽我慢慢講來。

自古代有記載以來。凡是皇親國戚,哪個沒有陪葬的人,其實陪葬的人,就是所謂的守陵人,並不是說,有活著的人才叫我守護靈

據史書記載,項羽帶著帶領十萬楚軍,攻破咸陽城,焚燬秦王宮及阿房宮後直奔秦陵。八百將士怎能抵禦?但登時風沙大起,項羽部隊模模糊糊看到一批大軍狂奔而來匆忙撤離。本來,項羽曾坑殺10萬秦國降兵,蒙常山就把這些陰兵借過來,嚇跑了項羽,保住秦陵。

據我所知,秦始皇陵,除了陪葬的人作為守陵人以外,還有很多神秘的東西存在,但是,因為秦始皇陵至今沒有發掘,這些猜測是不是真實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自古代有記載以來,殉葬制度由來已久,不管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守陵人”一直存在,它可以是一隻鳥,也可以是一個人,更可以是很多人。

永遠的長明燈,永遠的戴孝人,永遠的守護者—這是外人對達爾扈特的印象,也是達爾扈特人給自己的定位,如果為他們畫一幅肖像,忠、義、勇、情就是這個群體的典型特徵。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守陵人,當然就是成吉思汗陵的守陵人。據說,給成吉思汗守陵的,是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的達爾扈特部,為了盡忠君王,守護成吉思汗陵長達近八百年,至今仍在堅守。

成吉思汗陵,至今沒有找到具體的位置,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謎團會隨之揭開。

既然秦始皇陵也有守陵人,那現代有沒有守陵人,它是一種職業嗎

當然有了,守陵人這種行當,已經衍生出了一種職業。

我記得我去過湖南一個小山村,那裡確實有一種職業,叫做守陵人,而做這種職業的人,基本上都是世世代代做這種職業,而且要求比較嚴格,基本上都是一些窮人,而且大都沒有結過婚。

其實守陵人的命運,從出生就已經註定了,隨著年代的更迭,現代文明的演進,雖然時代不一樣了,但是還有人做守陵人,但並不是殉葬,而是保護傳統文化和歷史遺址,傳承文物,保護文明。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點贊、轉載、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也是被我們尊稱為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確實對我們中國有著巨大的貢獻。首先皇帝這個詞語就是來自於秦始皇,當年秦始皇一統六國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無雙,於是就叫自己始皇帝。當然秦始皇的貢獻遠遠還不止這些,他統一了中國的語言文字和貨幣,這也讓中國的統一更近一步。另外更有世界兩大奇蹟出自於他之手。

秦始皇陵墓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陵墓是非常壯觀的,兵馬俑也是陵墓的一部分,據說秦始皇陵墓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雄偉的一個,根據《呂氏春秋》

記載:“世之為丘壠也,其高大若山,其樹之若林,其設闕庭,為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以此觀世示富則可矣,以此為死則不可也。”

意思就是秦始皇的陵墓便是按照之前所生活的都城所建造的,而且之前秦始皇生活中所接觸的東西也都會被建造在裡面,李斯最後又用水銀為秦始皇陵墓的日月星辰和山川河流,為秦始皇的陵墓增加了幾分生動。

那麼秦始皇陵墓守陵人嗎?

有這樣的一種說法,當年秦始皇派了蒙氏一族前去守護陵墓,這個蒙氏一族的首領叫做蒙長山。很多人會認為這個蒙氏一族便是蒙恬的後代,因為秦始皇對於蒙恬的能力和人品還是極為信任的,當然這個蒙氏一族是否是蒙恬後代,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所以也就是無從查證的。但是這批將士是蒙恬訓練的軍隊,當秦始皇選擇讓他們去幫助守陵也是一種錯誤的選擇,畢竟這是秦朝作戰比較強的軍隊,當然我想秦始皇本人也沒有想到秦朝會這麼快的滅亡。

有記載說當年項羽曾經去挖過秦始皇的陵墓,雖然沒有真正的想要去挖,也就是在秦始皇的墓上隨意的砍了幾刀就沒有繼續,但是卻突然來了一個軍隊追趕項羽,當時趕走了項羽,這可能就是秦始皇陵墓的守陵人。

不過歷史已然過去多年,可能曾經秦始皇的陵墓確確實實存在的守陵人,但是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守陵人也應該不存在了,因為我們知道秦始皇的陵墓直到現在國家都沒有技術去開發,自然也不需要什麼守陵人。


司徒歷史


秦始皇在他的陵墓明顯是用了心的,從坐上皇位開始,秦始皇陵每年用工七十萬人,歷時39年,被稱為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規劃巨大,規劃完善的帝王陵園。

耗時這麼長時間修建的墓地,裡面的金銀財寶肯定數不勝數,在當時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手來守衛。雖然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守陵人,而且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秦始皇陵都處在無人看護的狀態,但還是有蒙氏以一族守衛的說法流傳了下來。

秦始皇的陵墓,是歷史上最宏大,最奢華,最不可思議的皇陵。由於古人認為,死後的世界和活著的世界是相通的,相似的,所以帝王們費盡心力,把自己的陵墓修得和活著的時候生活環境一樣。

從發掘出的兵馬俑可以看出,始皇陵裡,埋藏了多少陪葬品!為了防止身後有人打陵的寢的主意,除了在墓室中遍佈機關,還有就是讓人來守衛,確保陵寢的安全。

有人提醒項羽“秦國曾經出現過戰神白起,坑殺過百萬雄兵!可能是因為煞氣太重,死後便化為了陰兵。我們不得不防,眼看著秦國將要覆滅,就先不要在這費時間了。”蒙常山也很是機靈,跪地大喊一句:“末將拜見大將軍。”事已至此不便多言,項羽便馬上帶人撤退。

這一傳說當中能看出,當年守護秦始皇陵便是蒙常山一脈,甚至還傳說白起陰魂守護皇陵的神鬼故事。現在看來白起不一定是真實的,可蒙常山倒是很有可能。可惜的是距離現在太久遠,早就沒有皇陵的守墓人了。就算真的有守陵人那也肯定是國家的守陵人。

守陵人,並不是單指一個人,他有可能是一個村莊,有可能是一支鄣隊,甚至是某一個區域的所有人。 據說,始皇陵的第一代守陵人,為首的叫蒙常山,應該是蒙驁、蒙恬家族的一員。

秦始皇陵的守陵人有個約定,就是每隔二十年就換一代,每一代人都要給秦始皇守陵,最少的都是要守夠二十年的,人們比較知道的,就是蒙氏一族,這個姓氏的族人都是守陵人。


第一電力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一位帝王,秦始皇在他的陵墓上可謂是下了不少功夫,自嬴政即位後,便開始修築他的皇陵,每年耗人七十萬,歷時三十九年才落成。

秦皇陵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巨大的、具有高度完整性的園陵。

那麼秦皇陵到底有沒有守陵人?

守陵人存在的原因

答案是有的,其實不僅是古代帝王,就是一些大臣王族,都會安排自己的守陵人,因為在古代,封建文化比較嚴重,他們認為死後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是想通的,所以這些王侯將相貴族大臣們,分別都在自己的陵墓上下了大功夫,裝飾的金碧輝煌,希望自己死後仍然能享受到到榮華富貴,但是他們又怕死後被盜墓賊光顧自己的陵墓,所以就安排了守陵人這一職業,有的守陵人是之前受過這些人的恩惠,為了報恩,而有的守陵人則是一支軍隊,在陵墓附近駐紮,一直繁衍生息。

蒙家軍隊守護

而秦始皇的陵墓自然也有守陵人,鄙人的偶像胡歌曾經演過一部電視劇《神話》,裡面蒙毅就是作為秦始皇的守陵人存在的,其實真正為秦始皇守陵的人還有蒙驁、蒙恬等蒙姓家族的成員。

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傳說,相傳項羽率兵攻入咸陽,剛要進入秦皇陵,就被一支八百多人的穿著秦國軍隊戰甲的神秘武裝力量所阻撓,而那隻軍隊的領頭人則是叫做蒙常山,同時伴隨著的還有大風席捲而來,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害怕秦始皇已經成為鬼神一流的人物,建議項羽趕緊撤軍。

這件事權且一聽,但是我們卻可以從這件事情得到一些信息,就是秦始皇陵墓中的確是有人守護的,因為我們知道項羽是放火燒掉了阿房宮的,那麼為什麼沒有破壞掉於此地相距不遠的秦皇陵呢?那一定是有人在守護!


丫丫說史


記得以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叫做《神話》,是香港影星成龍大哥主演的,電影中展示了一個秦始皇的守陵人,叫蒙毅的,歷經千年不死,始終忠心耿耿的守護著始皇帝的陵寢。


守陵人這個職業,在歷史上是存在的。有的是奉命守靈,有的是自發的。比如袁崇煥的墓地,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守護。從明末到今天,快四百年了,沒有中斷過。

秦始皇的陵墓,是歷史上最宏大,最奢華,最不可思議的皇陵。由於古人認為,死後的世界和活著的世界是相通的,相似的,所以帝王們費盡心力,把自己的陵墓修得和活著的時候生活環境一樣。

從發掘出的兵馬俑可以看出,始皇陵裡,埋藏了多少陪葬品!為了防止身後有人打陵的寢的主意,除了在墓室中遍佈機關,還有就是讓人來守衛,確保陵寢的安全。

守陵人,並不是單指一個人,他有可能是一個村莊,有可能是一支鄣隊,甚至是某一個區域的所有人。 據說,始皇陵的第一代守陵人,為首的叫蒙常山,應該是蒙驁、蒙恬家族的一員。

大家知道,蒙家在秦,那可是將軍世家,個個武藝高強,所以選他守陵,也能達到始皇的要求。據說蒙家守陵人,二十年一換,不但有男子,甚至還有女子!當然,這女子不是一般女子,應該是女俠級別的吧! 項羽攻下咸陽後,應該打過始皇陵的主意。

他有膽放火燒了阿房宮,自然不怕挖秦始皇的墳。可是項羽的挖墳部隊來到始皇陵後,遭到了守陵人的頑強抵抗,還打了一仗。結果,數千項軍被數百守陵人打敗。據說戰鬥的時候,有很多異象,還出現了陰兵助陣。

從那以後,再也沒人敢打始皇陵的主意了。 也不知道從哪個朝代開始,始皇陵的守陵人漸漸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也有人說,陝西人裡,有很多守陵人的後人。

某種意義上說,今天全部的老陝西人,他們都是始皇的守陵人。因為他們都在守衛包括始皇陵在內的中華文化,讓她傳承下去,煥發光彩。 再延伸說點吧。

位於鄂爾多斯的成陵,據考證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但直到今天,還有著一群守陵人。他們被稱做達爾扈特人。成吉思汗雖然去世已近八百年了,現在的守陵人也傳到了第18代,但陵前的聖火一直沒有熄滅過。

這些守陵人,用自己的堅持,忠貞,捍衛著祖先的榮光,捍衛著那個征服世界的大汗的尊嚴。雖然在今天,他們收入很低,但他們擁有聖潔的靈魂,有著身為大汗子孫的自豪,所以他們是富足的,至少心靈是充實的。

還有一家姓佘的,自願為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煥守陵,一直守到今天。這一代的守陵人叫佘幼芝,因為守陵,他一生吃了很多苦,但問起來的時候,他總是說不後悔。

這樣的人,在現在這個社會,更值得我們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