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和不看都太可惜的爆款編輯手記

文 /姚晶晶 陳慧娜(湖南教育出版社)

寫這篇編輯手記是因為,不寫出來,實在是太可惜了。或者說,洶湧的信息浪潮無數次把我淹沒,作為《媽媽總是有辦法》的項目策劃參與者和第一責任人,我像是經歷一場洗禮之後獲得重生的編輯,把留在心智記憶裡久久不能抹去的痕跡,整理和分享出來。我想,就是這些認知和行動的關鍵,真的可以重塑一個編輯關於“專業”這兩個字的定義。

編輯,這個職業的核心其實就是如何重組和優化信息的技術與藝術。在圖書出版項目上,就圖書產品來說,包含了圖書目標讀者認知和分析、圖書的內容和定位、文稿編輯加工、圖書的整體裝幀。我作為這部分工作的第一負責人,有必要把這本書編輯過程中經歷的重要節點上有效的變革與升級分享出來,以示我對這份工作真正的敬畏和尊重。

不写和不看都太可惜的爆款编辑手记

接手《媽媽總是有辦法》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剛剛休完產假復工,身心俱疲,然而跟精進的人合作,就容不得你有片刻懈怠,張丹丹老師常說的一句話是:80分等於0。我一開始並不是很理解,80分也很優秀啊,為什麼等於0呢?做完這個項目我才真正懂得了這句話的意義。

定位的本質

用戶共識,定位的方法是重新分類

做大眾圖書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選擇和確定一本書的定位,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在大眾和圖書之間搭建一個認知連接的橋樑,這座橋的本質就是認知共識,沒有共識就意味著定位是無效的。所以我們策劃團隊,第一件事就需要找到張丹丹老師的寫作和表達訴求和比較優勢,和大眾對她、對親子家教需求的最大公約數有可能是什麼。這是找到認知共識的關鍵。我記得第一次在張丹丹老師的辦公室裡聊為什麼想要寫這本書的初心時,給了我們做這本書的定位很大的啟發。

她說,生完小寶後那個陰冷潮溼的冬天,是在一個凌晨四點,給小寶喂完奶,她突然毫無緣由地開始嚎啕大哭,好像要把這輩子所有的委屈都哭出來,特別絕望,特別無助,特別想把孩子一放就走了。這段話,聽得我內心翻江倒海,作為一個剛剛生完二胎復工的媽媽,何嘗沒有這樣的無助與絕望呢?是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曾獨自直面這無助與絕望?我相信我們不是一個人,如何用一種方式讓所有無助的媽媽連接在一起,是不是正是一種心靈的共識?所以“媽媽總是有辦法”這個想法就一閃而過,後來我們在無數次討論書名的時候,這幾個字都揮之不去。它是一種暗示,暗示了母親的勇敢與智慧,暗示了她們的積極與堅韌。這句話可能是所有媽媽精神上最奇妙的連接。這可能足以撫慰那些獨自面對孤獨、無助和絕望的媽媽。她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些育兒的知識和幫助,她們更需要的是暗夜裡一盞小小的燭火,這樣她們才能發現彼此、擁抱彼此,獲得一些被理解的尊重,被體諒的感動,還有被珍視的溫暖。強大的情感共鳴和理性的有效方法,也奠定了這本書稿的基調。

這是我們反覆對這本書做定位討論的時候,一直在暗暗地啟示著我們的一個最初的想法,最終北京策劃團隊對這個策劃點以最強的肯定,也迅速和張丹丹老師達成了共識。雖然它有一個新的名字叫做“情感勵志親子教育”,我們都認為它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分類。但是,無論怎麼分類,合適的定位和共識本質上它還是基於讀者心中最真實最柔軟的那個缺口,定位也就是用一種貼切的方式把這個心理真空或者缺口填上了而已。這是這個定位策劃給我最大的啟發,它沒有那麼神秘,也不是那麼高大上,它就是需要基於我們對內容和用戶之間的共識可能的理解和感知能力。離開了這一點,所有的策劃可能都是人云亦云,或者是空洞無物。

我們也明白,一本親子家教書無論怎麼詳盡,哪怕是寫完所有的育兒技巧,可能也無法真正解決每個父母真正個性化的問題。所以我們想如果能夠幫助每一位媽媽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不是就能讓每個媽媽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媽媽呢?想到這裡我們立刻和張丹丹老師達成了一致意見,就最終確定了《媽媽總是有辦法》這個定位的錨點。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所有的內容策劃和營銷策劃都需要圍繞這個錨點展開。

內容策劃的本質

文本的重塑

張丹丹老師是著名的主持人,所以她為這本書已經準備的素材有很多類,包含口述稿、錄音文件、長短文稿、頭條和微博文章等等,實際上,在這樣不是完整稿件的項目策劃上,編輯的內容架構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後來我們和未來之音姜喆老師在對接文稿策劃的過程中發現,多媒介文本的整合之間有大量的矯正工作需要完成。如果簡單地把這些看作是文本的東西按照一個粗疏的邏輯放在一起,分成三四個部分,然後排一個版式,插一些圖,這樣傳統的編輯工作根本好像是在走形式。處理這種文本,大部分的編輯其實都非常擔心動了作者的內容是不是不合適?但是,作者需要編輯的原因正是因為編輯具備這種專業性,如果我們不去做,最終作品只能非常殘缺地假裝衣冠整齊地出版了而已,實際上它的文本邏輯是非常紊亂的。所以,我們堅定地認為必須認真地重塑文本。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內容架構。面對文集類作品,很多的編輯工作可能只是做簡單的合併同類項,而且做得比較粗淺,大部分都是上、中、下三篇,甚至有些連上、中、下三篇都沒有,直接按照時間順序或者某種自以為自冾的次序排列下來,就算是完成了文集的內容架構了。這在我們這次的內容架構過程中就是嚴令禁止的,必須要有嚴謹的與主題呼應的篇章目錄,必須要有層次清晰的富有肌理的章節架構。我們把可以納入的文章經過初步整理和加工按照非常粗淺的邏輯進行分類,但是這些內容究竟怎麼組織在一起,一開始真的是非常蕪雜的。但是隨著和姜喆老師的反覆溝通,我們也找到了越來越清晰的脈絡,8月初我們拿出了最初的大綱,也是比較工整的三大部分。北京策劃團隊對大綱進行了數輪的修訂和調整,第一稿把三大部分改成了8章,但是這還沒完,反反覆覆的討論和修訂,最終終於鎖定在“辦法”這個邏輯框架下,把整個目錄做成了今天這樣的10章內容。如今看起來,它既清晰又完整,和最初的渾金璞玉般的“三大部分”比起來,更像是被精心雕琢過的藝術品。

不写和不看都太可惜的爆款编辑手记

其次是文本的打磨。準確地說編輯這個行業,就是關於文本的行業,脫離了這個,就脫離了編輯的真正靈魂。目錄是一座房子的鋼混結構,而文本的打磨就像是對它進行牆體填充。用什麼樣的磚、什麼樣的混凝土、什麼樣的建築材料,決定了房子最終的品質。

因為這本書的文本多樣性非常強,所以它非常考驗編輯的功底。前面我說過,文本來源非常豐富,包含口述稿、錄音文件、長短文稿、頭條和微博文章等等多類型的底層文本,所以統一在一本書裡,就需要對文本的完整性、一致性進行深度加工。這本書需要把寫作口徑和場景不同的文本按照統一的著作口徑和場景統一起來,這是最基礎的文本處理基調。與此同時,口述文本非常容易出現邏輯完整性缺失、文本意義重複等等很多問題,都需要進行修補和調整,這個工作是非常繁瑣的,需要對全稿的架構和整體語境都非常清晰,才能下手去調整,我們整個文稿團隊和作者進行了十幾輪的調整、修訂,加上三審三校流程下來文本的打磨不下十五遍。我們確定了一方面要保留張丹丹老師口述的親和力這一最大優勢,又要把寫作的文字優雅之美在書稿中最大限度地呈現出來。這其中複雜的修訂尺度,真的對我們過去的經驗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但是,經過無數輪的努力,最終付印的時候,真的是悲欣交集,付出的所有努力非常的艱難,但是看到稿件如此精良又深感欣慰。疲倦和精進同時作用著我們每個內容編輯,但是,我們依然樂此不疲。

形式也是內容

裝幀是書的內在氣質的外化

如果目錄是鋼混結構,文本是牆體建築,那麼裝幀就是精細的內外硬軟裝修了。很多編輯把裝幀看成了書的外衣,但是,這次策劃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裝幀不是書的外衣,它是書的內在氣質的外化,甚至更重要的它是關於讀者願望的呈現。在我們討論視覺呈現的過程中,反反覆覆被提到的一句話就是原研哉的:設計是慾望的教育。實際上,內容和視覺,都需要去和用戶和讀者內心的慾望達成一種默契。說得最直白一點,就是看見了莫名地喜歡,就是想要帶回家。

不写和不看都太可惜的爆款编辑手记

這是一本“情感勵志親子家教”的書,所以,我們第一步需要確定一個暖色的基調,在給張丹丹老師拍攝的封面照裡,有白色、黑色、紅色、粉色、黑白條、灰色幾種顏色的衣服。既然需要暖色的基調,那麼只能在紅色、白色和粉色裡面選,但是紅色太熾熱、白色太素雅,最終我們選擇了粉色。確定色調可能是編輯在內心需要第一確認的基本認知,在此基礎上才能大概跟設計師表達那個模模糊糊的方向。為什麼要說模模糊糊呢?因為過於清晰,實際上就等於放棄了設計師的創造力,編輯和設計師需要有明確的邊界,把信任交給對方,又有各自的職責。

有人物頭像的封面品質感都不會太差,因為攝影師的第一次創作已經奠定了封面圖像的基本品質了,這是這類設計的一個基礎優勢,但也正是它的難點和缺陷,因為這類封面設計大部分都是大同小異。如何在在這樣的基本面之上脫穎而出就成了我們編輯和設計團隊最苦惱的事情。我們就到全球各地的人物設計作品中去找養料,最終我們想到了使用文字作為設計的背景,用一些媽媽心中經常泛起的詞彙作為這個背景的語義牆。我們把這個想法大概跟北京的著名設計師門乃婷進行了溝通,她表示想法很好,可以去試試。兩個禮拜後她發來了初稿。整體感覺是符合預期的,就是覺得細節方面還需要有很多優化。所以又經歷了作者、出版社、未來之音、設計師幾輪溝通,最終確定了終版設計。

不写和不看都太可惜的爆款编辑手记

定了封面視覺,內封的設計也就好確定了,我們做了減法,只用了書名字體做了壓凹設計,不加任何其他素材。定了這兩個基本元素,才能定整體的裝幀的基調,內文版式也需要跟這個風格一致,並且有元素的呼應。甚至後期整體的宣傳物料的視覺都需要錨定這個基調,所以封面設計就像是西裝,西裝顏色和款式定了,才能確定襯衫、領帶、襪子、皮鞋、包的配色、材質等等,這是一個整體的視覺設計,也是形成所謂“看了就想要”的基礎。

設計做完了,我們就要確定印製方案,為了保證這個作品的高品質,在北京我們請雅昌的工藝總監幫忙監製用材用料的精選和細節。在長沙社領導帶隊親自去印裝一線去監工,我們去買潘通油墨、選擇特種紙張和印刷材料,找最優質的印廠來做打樣。經過反覆的調試,才能把潘通色和四色印刷的色調做到和諧平衡,做到既鮮亮明麗,又沉著優雅,這樣才能達到讓人愛不釋手的效果。所以,裝幀表面上是形式,但其實它是內容的延伸,就是內容本身。我們過去一直在強調的設計和視覺其實不是做一個好看的東西,而是需求和慾望得以被呈現、強化、引導和滿足的過程,所以原研哉說這叫慾望的教育,教育這個詞真的太精闢了。

10月23日,《媽媽總是有辦法》噹噹獨家開啟預售,預售第一天天即登頂24小時新書榜冠軍,第三天新書榜7天冠軍,第五天,第八天……第一一直在延續。

不写和不看都太可惜的爆款编辑手记

至此,我既感到意外,我竟然可以那麼多次超越自我,去實現那麼多我認為的不可能。但我又毫不意外,因為真正好的作品可以打動每個人,尤其是每一個媽媽都能在這本書裡看到自己曾經的無助和驚慌,能找到200萬媽媽簇擁在一起討論、驗證的有效的育兒方法。這本書凝結了太多人毫無保留的付出,作者以及出版每一個環節上殫精竭慮的同事們,感謝專業,專業的人必將享有他們收穫的時刻。

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記得《天才捕手》裡的一個場景,編輯麥克斯·帕金斯和作家托馬斯·伍爾夫站在天台上,俯視紐約城的黃昏,伍爾夫忿忿於他的小說並不能給那個時代帶來什麼影響,那些人也沒有產生任何呼應。帕金斯則緩緩地說:“我們的祖先,在漆黑的夜晚圍坐在篝火旁,四處有野獸躲在黑暗中嗚咽,人群中發出不安的騷動聲。然後他們其中的一個,開始講故事,人群就變安靜下來,開始忘記害怕。”

這本書,就是張丹丹講給媽媽們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的原點,於我,這本書最開始的原點可能就是那個燠熱的上午,丹丹老師眼眶微紅訴說著她凌晨四點崩潰大哭的經歷,而我心神為之震動的那一刻。正如烈日之灼心,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痕。

媽媽們,希望你也能從這本書裡找到屬於你的故事。編輯界的朋友們,希望我們都能從中找到,那種超越自我、不斷向上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