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一生玩弄權術,活了81歲,為何在56歲時堅決要求退位?

宋分南北,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悲劇,整個宋朝都被各方勢力壓著打,南宋更甚。趙構雖然和劉秀一樣,也可以算是一箇中興之主,但沒有太多人認可,更多人把他當成一個偏安之主,類似於東晉司馬氏。

宋高宗趙構一生玩弄權術,活了81歲,為何在56歲時堅決要求退位?

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歲月裡,一直無法擺脫長江以北就是前線,淮河以北就是別國的尷尬局面。尤其在宋高宗時期,這種尷尬局面變得更加糟糕,金兵屢次進攻江南,如入無人之境。宋高宗趙構當了三十多年皇帝,沒有一天舒心過,最後還背上了冤殺忠良的罵名。

雖然趙構皇子當的憋屈,皇帝當的也很憋屈,但他的心態很好,因此,活了81歲,才壽終正寢,這個歲數,在皇帝圈子裡,絕對算是高壽了。

其實趙構是個十分聰明的人,他雖然一直處於被動挨打局面,但對形勢的判斷,依然很清晰。而這種清晰,歸根到底,只有三個字,打不過。

宋高宗趙構一生玩弄權術,活了81歲,為何在56歲時堅決要求退位?

誠然,南宋流亡政府的確打過一些勝仗,比如黃天蕩之戰,朱仙鎮之戰,也收復過一些失地,比如襄陽六郡,但這些勝利並不能證明,現在的宋朝能和北方金國相抗衡。反而完顏亮一出手,就可以動員近三十萬大軍南侵,宋朝日薄西山,金國如日中天,這種強弱對比,趙構一路南下,心裡清楚的很。

聰明人的選擇

宋史中對趙構的評價是,繼承宋朝基業,安定社稷,做一個偏安政府的能力,趙構絕對夠用,但要想北伐一類大動作,趙構能力不足。而趙構的繼承人,趙昚,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這方面的不足。

在紹興三十一年的時候,采石之戰結束,宋軍大勝。這場勝利,產生了明顯的蝴蝶效應,金國發生了一場大動盪,完顏亮被殺,完顏雍掌權。新皇帝繼位,金國發出了渴望和平的信號,這讓趙構鬆了一口氣。

這時候的趙構,已經五十多歲,身體雖然好,但心態有些老了,金國發出的渴望和平的信號,讓一向政治嗅覺十分敏銳的趙構,看到了結束戰爭的希望,也讓趙構徹底放下心。

宋高宗趙構一生玩弄權術,活了81歲,為何在56歲時堅決要求退位?

沒有了後顧之憂,南宋偏安已經成了既定的事實,趙構的想法得到實現。這時候,趙構還有什麼理由不退位呢?

這種解釋,會不會太牽強了一些?看起來牽強,實際上,從趙構的性格看來,這種解釋很合理。因為從剛開始,趙構就沒想到當皇帝,他這個皇帝當的,純屬趕鴨子上架。

就像上文說的,打不過是事實,自己當上皇帝也是事實,更主要的是,趙家皇室成員,都在東北喝風,誰也當不了這個家。因此,從一開始,趙構就沒有貪戀權位的意思,恨不得早點把這個大麻煩扔給別人。

順理成章的退位

綜合而言,宋高宗趙構是一個善於運用權術的人,但卻並不是一個昏君,相反,這個人相當聰明,明白什麼時候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是合理的。因此,我個人總結出宋高宗趙構玩禪讓的這幾個原因:

第一、采石之戰結束後,大局已定,南宋王朝已經可以延續下去。自己本身的目的已經達到。如果再貪戀權位,肯定會節外生枝。

第二、完顏亮死後,金國由戰略進攻變成了戰略防守,已經拋出了渴望和平共處的橄欖枝,但南宋朝廷裡,主戰派卻有了上升的趨勢。在吃瓜群眾看來,這種趨勢是收復失地的良好開端。只有少數人明白,采石之戰贏得十分驚險。金國的勢力依然在南宋之上。貿然主戰實屬昏招。而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省事的方法就是退位。

第三、趙構退位不讓權,在宋孝宗時期,出現了一種類似於西方兩權分立的政治模式,太上皇趙構,在掌握了一部分權力,宋孝宗趙昚,掌握另一部分權力,政治環境出現了長時間平衡狀態。所以才會出現,宋孝宗在南宋歷史上名氣很大,卻沒有徹底改變金宋對立局面。

宋高宗趙構一生玩弄權術,活了81歲,為何在56歲時堅決要求退位?

不管怎麼說,宋高宗趙構非常聰明,雖然在史書和民間,把宋高宗趙構罵的很慘。平心而論,趙構的確是在最特殊的時期,做出了最合理的選擇。


參考資料:《宋史》、《通鑑紀事本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