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這樣改革,語文將可退出高考“肉搏”戰

語文教學這樣改革,語文將可退出高考“肉搏”戰


“叮鈴鈴”,上課鈴響了。一年級的小同學整齊地坐在教室裡,有個別調皮點的,扭頭看著還站在門口的他們喜愛的閱讀課老師。

老師進來了,師生問好坐下後。老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讀的《狼和七隻小羊》的故事,還記得講的是什麼嗎?”接著學生舉手回答簡述故事。老師“說得很好,這一節我們讀另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白雪公主》,大家喜歡嗎?”在一聲響亮的“喜歡”聲中,老師走到電腦前,將故事投影到白板上,然後讓全班跟著自己齊聲讀起了故事。同學們也漸漸地不知不覺地“進入”童話中-------期間可放一短音樂或故意停頓小休,讓學生預測之後故事走向或結局,培養想象力並提起繼續閱讀的興趣。一直到下課鈴響。如未讀完下節繼續,如讀完未下課則討論或抄寫精彩句子。

沒有學習生字生詞的枯燥,沒有分析概括等的煩惱,也不需要把什麼詞拿出來解釋。如果說要解釋,那是老師在閱讀時順便說一下讓學生知道就行,不用做什麼課後作業檢查之類的。因為書讀多了,自然會懂得。所以一切都是快樂的。

試想,整個一學期,一年,直至整個小學六年時間,把一半的課內時間全用來閱讀,光是小學階段,學生們將會讀多少萬字的書?讀這樣多的書,各式各類的句子詞語無數次接觸感知,早就滾瓜爛熟於心。再沒有作文中狗屁不通的句子,有的只會是各式各樣不同的生動描述。考試根本就不怕從哪方面出題。

不要擔心沒專門學習生字詞而不認識字。我孫子就這樣跟著我讀,從不教他單獨的字或詞(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介紹,讀著讀著就自然會了),到現在六歲入一年級,兒童的故事可以自己讀下去了。

近來老師印發了段考複習類的卷子,裡面組詞反義詞等,他基本都會自己做。就前天晚上,我跟他打牌讀古詩,其中他讀到一句“江碧鳥逾白。”這詩從未讀過,我順口問“逾白”是怎麼意思,他居然能說出大致意思,“很白”,連我都驚奇。這就是閱讀的奇效,讀多義自知。

很多兒童幼兒園就能閱讀,一年級學生跟著老師讀自然不成問題。除了學拼音還有學寫字,其他的像現在的字詞練習一概不用做,也不會去煩家長批改檢查什麼作業。

學讀到基本會自己讀短文時,而且學會寫字之後,即可直接學寫句子、日記,看圖寫話的練習,每天老師利用語文課時間,寫班級裡的事,讓學生抄,讓他們逐漸熟悉身邊的各類事情該用怎樣的書面語言寫出來的。我就這樣教孫子,現如讓他自己寫,也能嘰哩叭啦地寫出“今天我------”來了。

實踐證明,通過相當數量的閱讀,熟悉了句子,學會了寫字,就可直接進入練寫句子,寫日記的運用文字的訓練。

到二三年級,隨著閱讀量的增多,學生們寫的能力也會同步提升。這時就寫讀書筆記、週記、作文。由於沒有現在這樣關於字詞等的大量的各種練習,學生就有時間寫那些了。

寫讀書筆記,其實也是訓練概括歸納能力。我實踐過體會過,凡是對所讀文章理解深透,且概括能力強的學生,引用原文就少,自己的體會感想就多。反之就多抄原文充數,自己寫的就少。也就是說,僅僅一篇讀後感,就足以判定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

寫讀書筆記或讀後感還有作文,是最能訓練學生思維想象力方法。同讀一篇文章,會各有各的體會,各有各的想法;描述一種事物,各人視角不同,正是放飛想象力的時候。

然後的問題就是考試了,是的,學習沒有不考試的。

如此學習語文怎樣考試?當然不會像現在這樣考了,而且也不會有什麼單元考之類的頻繁測試。

小學低年級,除了拼音的知識以及寫字的筆順等必要檢查外,一篇拼音短文或段落,讓學生看拼音把漢字寫上,既檢查拼音熟不熟,又檢查了寫字。然後考一點看圖寫話就行。成績“A\\B\\C”等級式。一學期段、期考就夠了。

語文教學這樣改革,語文將可退出高考“肉搏”戰

隨著年級的升高,閱讀量同步增加,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要求會不斷提高。訓練方法就是日記、週記,讀書筆記,讀後感,看圖寫故事,續寫故事學寫故事以及作文等。除了編寫故事,其他強調一律寫真實的事,絕不允許抄《作文選》之類的。其實,當以閱讀為重點學習語文時,學生的寫作能力會普遍提高,能力強了也不會去抄的。

中高年級考試,可課本課外各佔一半。順便一提的是,教材從來就是用來引領、培養學生讀書方法的,不應該都是用來“考”的。

中學也一樣,只不過閱讀的層次提高,寫作的題材擴展,內容更豐富,體裁更多樣罷了。

如此一來,從小學到中學,整12年時間,用現有語文課時的一半來進行課內閱讀,該能通讀多少名篇鉅著?學生將會獲得多少知識,而且知識的廣度,深度必定與現在有天壤之別。其中部分佼佼者再加上大學的學習和研究,何愁不出大師。

當語文的學習變得輕鬆而高效,學生語文能力普遍提高時,就會極大地促進其他科目的學習。數理化因理解能力的提高變得容易理解,大大降低了學習這些科目的難度,從而造就更多的理科人才。

再者,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工具學科,而且是創新思維的搖籃。如上所述,幾乎所有的訓練都是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實際運用能力的訓練。這樣的訓練才是真正培養創新新型人才的方法。也是培養大視野人才的方法。

現在,許多人都不認可潘儒敏的“大語文”,認為大大加重了學生負擔。可如果語文教學這樣改之後,學生的負擔還會重嗎?根本就不會。

最後點一句語文高考,語文作為工具學科,只要能熟練運用就成。也就是說,凡能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不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的,都可以進入大學。所以,語文科只要達“A”就行。因此高考語文科就不要參與高考中爭一分,拼0.5分的“戰場”,如此而來,學生的壓力就會大大減輕,減負也就不會是空話。因為誰能說語文相差三五分就能證明其水平的高低呢?

當然這樣一來,報考語文相關專業的就得另外找一個辦法了。不過辦法會有的。就暫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