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沅江的歷史沿革

沅江,又稱沅水,長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沅江市以“沅水歸宿之地”而得名。(《太平寰宇記》卷113嶽州橋江縣:隋開皇“十八年,改安樂縣為沅江縣,蓋取沅水為名”。——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沅江即有人類繁衍生息。出土文件證明,距今5000年左右,在赤山、漉湖等地,就已形成村落。進入青銅器時代後,在今蓮子塘一帶,聚居村落已趨密集。
  東周以前,沅江屬《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荊州管轄。春秋戰國時期,沅江成為了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戰國時期為楚國黔中郡屬地。秦屬長沙郡。西漢屬益陽縣,南朝梁武帝(公元522年)置藥山縣為沅江市境置縣之初。隋改為安樂縣,因沅江在縣境注入洞庭湖而改名沅江縣、宋改名為喬江縣。宋乾德元年(963年),複名沅江縣。
  民國29年起(1940年),沅江縣屬於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湖南各地相繼解放,國民黨政府在湖南的統治宣告結束,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隨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臨時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後,全省設1個省轄市、10個專區。專區設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關。沅江縣屬於益陽專區。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建置撤銷,沅江縣劃歸常德專區,歷時10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勢力顯著增強。
  1988年7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沅江縣,成立沅江市,直屬湖南省政府由益陽地區代管。


  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7月1日,“益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益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益陽市委員會”正式掛牌。從此標誌著地級益陽市的成立。全市轄3縣(南縣、桃江、安化)、1市(沅江市)、2區(赫山、資陽)、5大國營農場(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茶盤洲)和大通湖漁場。
  2000年12月18日,茶盤洲國營農場撤消,改茶盤洲鎮劃歸沅江市管轄。
  2004年,沅江市轄5個街道辦事處(慶雲山街道辦事處、山巷口街道辦事處、凌雲塔街道辦事處、團山街道辦事處、馬公鋪街道辦事處)、11鎮(三眼塘鎮、新灣鎮、南嘴鎮、草尾鎮、陽羅洲鎮、四季紅鎮、黃茅洲鎮、南大膳鎮、共華鎮、泗湖山鎮、茶盤洲鎮)、10鄉(萬子湖鄉、竹蓮鄉、大同鄉、熙和鄉、七子浹鄉、志成鄉、北大鄉、雙豐鄉、新華鄉、白沙鄉)、1個農場(淨下洲農場)、4個蘆葦場(漉湖蘆葦場、東南湖蘆葦場、萬子湖蘆葦場、魯馬湖蘆葦場),總人口74.46萬人。
  2005年,沅江市原轄的27個鄉、鎮、場、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4個:雙豐鄉、北大鄉、南大膳鎮合併設立南大膳鎮(鎮人民政府駐南大膳);志成鄉、黃茅洲鎮合併設立黃茅洲鎮(鎮人民政府駐塞波嘴);熙和鄉、大同鄉與草尾鎮合併設立草尾鎮(鎮人民政府駐再附垸);七子浹鄉與陽羅洲鎮合併設立陽羅洲鎮(鎮人民政府駐陽羅洲);將淨下洲農場併入泗湖山鎮;白沙鄉、新華鄉、共華鎮合併設立共華鎮(鎮人民政府駐黃土包);竹蓮鄉、三眼塘鎮合併設立三眼塘鎮(鎮人民政府駐洋海村);山巷口、馬公鋪和團山3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瓊湖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腰塘基);慶雲山和凌雲塔2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慶雲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衙門口)。茶盤洲鎮、新灣鎮、南嘴鎮、四季紅鎮、萬子湖鄉行政區域維持現狀不變。撤併萬子湖蘆葦場、魯馬湖蘆葦場、東南湖蘆葦場,設立南洞庭蘆葦場。場部駐原東南湖蘆葦場駐地;漉湖蘆葦場維持現狀不變。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沅江市共轄11個鎮、1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