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城區名勝:斗魁塔

斗魁塔,始建於清乾隆12年(公元1747年),位於資江南岸龜台山下,聳立在益陽三橋左邊,是一座七層花崗石寶塔。


  斗魁塔與江北三臺洲上的三臺塔,隔江對峙,遙相呼望。古人在資江兩岸,縣城東門之前修建兩座寶塔,其含義有二,一是鎖龍鎮妖,據說每到春夏之交,大雨連降,資水裡一條發怒的黃龍便夥同河底的妖怪一起興風作浪,淹沒兩岸田土,危害兩岸人民,人們在江邊建寶塔,希冀能鎮河妖鎖黃龍。二是在縣城東門之外,建一對寶塔站崗,以構成一道威武雄壯的縣門,使航行在江上的船隻排筏,感到千年益陽古城的“威武”。
  龜台山下的寶塔,命名為斗魁塔,寄託了千萬邑人對益陽文運興旺的嚮往。位於資江南岸的龜台山,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從宋代開始,就是一處名揚遠近的讀書講學之地,清代稱龍洲書院。相傳天上眾星向北鬥,而北斗七星中,第一顆星叫魁星,主宰文運興衰。邑人期盼益陽文運興盛,多出人才,於是就以北斗魁星來給寶塔命名,讓魁星在益陽顯靈,保佑益陽多出人才。
  神靈保佑雖是迷信,但龍洲書院優美的讀書環境,良好的學習風氣,確曾為益陽培育了不少名人。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張昆弟、熊亨翰、袁鑄仁,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曾三,文壇巨匠周揚、周立波等,都是龍洲書院的學生。
  斗魁塔,塔高七層,高度為29.175米,全部用花崗條石砌成,內有旋梯,可登上塔頂。斗魁塔頂曾在1873年遭受雷擊,邑人隨即進行了維修。到1969年時,發現塔頂傾斜裂縫,為防止事故發生,當時城建部門對頂上兩層,進行了拆除。1988年政府接納群眾意見,正式撥款修建,恢復了斗魁塔原貌,使斗魁塔雄姿又現古城江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