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深入瞭解這點,永遠和別人相處不好

相處是什麼?不是一味的付出,最後被貼上老實人的標籤。也不是自私自利,最後被別人罵人渣。

相處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述求。而我們唯有觀察別人的行為和想法,洞察出人們背後的動機,才能真正的瞭解一個人。

唯有此,你才能很好的與別人相處。別人會覺得你是一個懂她的人。那麼別人的訴求究竟是什麼呢?

人的訴求就是人性

你為什麼要上班,表面來說。你是為了房子和車子。實際上,你是為了幸福感,超越別人的優越感。

這種為了幸福感而工作的行為,就是人的訴求,也就是人性。一個人做出這個動作,是為了滿足人性中的某一面。只有瞭解他的根本訴求,才能知道他為何這麼做。

不深入瞭解這點,永遠和別人相處不好

比如,我爸無論買東西還是做飯。都喜歡弄多點。每次家裡都會剩一些。我媽常常說他。但是我爸就是改不了。

也許,在別人看來。改變這個多麼的簡單呀。少買點不就行了。說來也奇怪,我爸每次都是照常弄很多。

後來,我從我爸的口中得知。原來,他小的時候家裡窮,經常吃不飽。長大後,習慣性的多買點,包括炒菜的時候也喜歡多放點。

表面來看,旁邊人都不太理解我爸的行為。但是,如果知道了他的童年。就會明白原來我爸是為了逃避童年時吃不飽的陰影。所以,這個多買多放的習慣就永遠也改不了。

所以,如果想要深入瞭解身邊的親人或者朋友。不妨引導對方講講童年的經歷,或者從側面瞭解。知道了別人的童年經歷,我們就能看到別人的另一面。

不深入瞭解這點,永遠和別人相處不好

但瞭解一個人,也並不一定非要從別人的童年的經歷入手。觀察他的行為習慣,也能很好的瞭解對方這個人。

行為習慣是一個人為了實現根本訴求所採取的方式

不知道你有苦惱的時候,會去做什麼。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找朋友小聚一下。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可能快要憋出病了。

找朋友聚餐玩一下,心情瞬間就會好很多。但同時,我也是一個人性格內向的人。不是很喜歡與別人相處,我更喜歡的是獨處,因為我覺得自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不深入瞭解這點,永遠和別人相處不好

後來,我才明白。這也和我童年一個人玩的經歷有很大關係。我是非常渴望與別人建立友誼關係,但是我又害怕並不能和別人很好的相處。

後來,才明白每個人都要有一兩個知心朋友。那是為了彼此交流想法,才會讓你消除孤獨的感覺。我們內心深處是渴望與別人建立關係的。

找朋友小聚一下是表面的現象,深層次是因為我想和別人建立關係。明白了這個,也許你再看到生活中一些現象時,就不會過分的驚訝。

但是,我們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用自己感悟事物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習慣。每個人童年經歷不同,因此,不能主觀的去看待別人生活中的行為習慣,一定要站在對方的經歷去看待。

你是自私的人還是老實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給只知道付出的人貼上老實的標籤。給只想著自己的人貼上自私的標籤。

但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界限分明的兩類人。所有人都是在其中處於一種平衡罷了。

性格的養成和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和成長的社會環境所決定。

童年的時候,我養成了善於思考的習慣。做一件事情前,我總是缺乏自信。我也說不上來,想要努力改變,但每次碰到事情,我的心跳不自覺的就加速起來。

後來,努力去嘗試之後。漸漸的好了起來。但同時我也很好奇,為啥有些人天生就很自信,即使他們是第一次做,也能從容不迫。

這還是和童年的經歷有關。小時候,我記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情。我很喜歡一個五毛錢的玩具小車。看著別的小朋友都有,我也非常的想要。

不深入瞭解這點,永遠和別人相處不好

足足和我媽求了一天半。後來我媽才依依不捨的給了我。這就養成了我善於思考的習慣,在我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我不是果斷出擊。而是優柔寡斷。

我總會去想如何得到它,從性格中養成了我看見心愛的東西,總是感覺自己配不上。 所以,也就養成了我老實人的性格。

但是,這種性格的人真的很容易被欺負。因為他總感覺自己配不上那個女孩,就會思考如何得到對方,就會百般討好對方。就像我當年為了得到那個玩具小車,去討好我媽媽那樣。

但這種男人會大概率成為備胎。除非對方是一個比較善良性格的人。

但不管如何,無論是自私的人還是老實巴交的人。與別人相處起來會比較困難。我們是應該在中間不斷的尋找一種平衡。

老實的人也不要一味的付出,看中對方的需求,展示出自己的價值。較自私的人也不要老想著自己,適當的付出才能讓別人感覺你大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