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非商業大會,騰訊科學WE大會到底講了什麼?

作為一個非商業的大會,騰訊科學WE大會希望連接最具突破性的科學發現和前沿思想,探索改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這一大會始於2013年,並且在之後每一年的11月份左右都會舉行。

在過去的六年間,騰訊科學WE大會已經攜手了近六十位科學家登上舞臺,探討的話題從理論物理到太空探索,從宇宙學到互聯網科技……

11月3日,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在北京舉行。此次騰訊攜手七位科學家分享了各個領域的進展,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科學的魅力與力量。

Carl June:CAR-T首創者,權威癌症免疫學家

作為一名癌症免疫學家,Carl June同時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終身教授。CAR-T是通過喚醒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的療法,也是Carl June首創的。

在這次大會上,Carl June表示“現在已經有400多個遍佈全世界的臨床實驗,其中大多數是在中國和美國進行的。現在對CAR-T研究最活躍的地方就在中國。”

但目前這種療法其實需要非常昂貴的成本,目前推動學術和商業上的合作也是Carl June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但Carl June也預言在未來的五年之內所有的血液腫瘤都可以使用這種CAR-T療法進行治癒,同時也在尋找更多的可能性降低治療的成本。

Brian Greene:弦理論領軍人物

弦理論是理論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一個備受關注又極為深奧的學科。而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Brian Greene教授就是這個弦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曾經被華盛頓郵報認為是“最擅長解釋深奧思想的人。”

在此次大會中,Brian Greene講解了多種宇宙存在的可能性,他稱:“也許以後,會認為我們的宇宙並不是整個宇宙空間的中心,而只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

Brian Greene也表示弦理論的提出是一項科學壯舉,但不論是宏觀還是微觀角度來說要把過去的物理學重大理論歸為一同是非常大的能量,同時從理性和務實的角度來說未來的幾年內其實是很難通過實驗或者觀測去證明弦理論的。

王貽芳:高能物理學家,“幽靈粒子”的捕捉者

王貽芳曾經入選過美國《科學》雜誌的“2012年十大科學進展”,也是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首位國內科學家。

在這次科學大會上,王貽芳提及了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建造計劃。他表示“建不建造是取決於科學發展是否需要”,並且澄清了此前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所需要的花費為360億左右,並非1400億。

大型粒子對撞機是人類研究高能物理微觀粒子結構、性能的一種先進裝置。此前不少國家在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計劃中都遭遇失敗,在王貽芳看來,“正因為各國都沒有在大型粒子對撞機上取得圓滿成就才讓中國有機會成為高科技物理領域的第一國。”

施路平: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

施路平是情話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同時他領導的團隊發佈了世界上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芯片“天機芯”,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

在此次的大會上,施路平教授就分享了自己在類腦計算方面的心得。他表示:“發展類腦計算和人工智能通用體的時機到了。”

在未來應該要真正讓類腦計算推動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賦能各行業,即便是在家庭和服務性場景當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而因為經費有限儀器有限等問題造成的無法將理論和實際聯繫在一起的問題,隨著這些通用人工智能和類腦計算的發展也將逐一得到解決。

Hod Lipson:權威機器人研究專家

Hod Lipson主要就是致力於機器人的研究,並且開發其創造性讓機器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情感。在Hod Lipson看來,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是遲早都會出現的,並且這種機器人帶來的好處會遠遠超過它帶來的風險。

Hod Lipson和其團隊曾經開發出的“粒子機器人”就曾經登上過《自然》雜誌的封面,單獨的粒子是無法具備獨立移動的可能的,但將多個粒子放在一起就能夠完成相對複雜的事情。

Jennifer Jackson:地質物理學專家

Jennifer Jackson是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今年其團隊等多個地質研究機構對地球內部兩個神秘的巨大“腫瘤”進行檢測,因其研究發現對揭開地球早期的狀態有幫助,因此備受地質學界的關注。

但迄今為止,這兩個“腫瘤”到底是什麼還無人知曉,只知道地球內部有這個物體的存在,並且高度甚至超過了上百個珠穆朗瑪峰。

Jennifer Jackson表示“這兩個腫塊特別大,所以大家推測它們可能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但目前並不清楚它們是否是孤立存在的,因為它們和火山活動又非常大的連接。”

同時Jennifer Jackson也不認為這個地方存活著任何物種,因為“很難想象有物種可以承受2000℃左右的高溫。”

Magdalena Skipper:《自然》雜誌創刊史上首位女性總編輯

《自然》雜誌是一份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週刊,自1869年創刊以來便始終報道著全球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和研究成果。而Magdalena Skipper是《自然》雜誌創立一開第一位擔任總編輯的女性,拋開這個身份,她也是首位具有生命科學學術背景的總編輯。

在這次的大會上,Magdalena Skipper主要分享了200多年來人類在遺傳學上取得的突破,她表示自己未來將會繼續致力於推進科學研究的開放性、多樣化和透明度,讓更多人能夠走進科學真知。

從一名遺傳學博士到《自然》 雜誌的主編,Magdalena Skipper想要用她的行動為全世界的科學愛好者帶去更多的科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