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作为一档网综,《奇葩说》极具讨论的价值。

五年长跑,经久不衰,必定有它屹立的缘由。刚刚开播的第六季,依然够“狠”。

有人要说,《奇葩说》是一档难得的“严肃的辩论节目”,因此少了几分造星属性。

但不得不承认,《奇葩说》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葩”。

姜思达就是其中之一。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两年前,就在网友们遗憾他离开《奇葩说》时,姜思达就发表声明,自己将会推出个人节目《透明人》

事实证明,离开舞台的姜思达并没有过得更差,他说:“离开了《奇葩说》,我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同时,他也用时间证明了他的说法是对的。

作为年轻人,他无法被忽视。辩手身份之外,访谈者让他更加游刃有余。

如今,他带着他的新节目强势归来——

《仅三天可见》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早在《透明人》推出时,作为国内第一档短视频采访节目,虽然体量很小,但选题却很有姜思达自己的特色。

姜思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透明人》的活跃性是和我个人价值绑定的。而我们正在制造一套玩法,希望改变短视频商业化比较难的刻板印象,我认为未来完全有可能。”

而《仅三天可见》,同样是和姜思达绑定,和《透明人》相同的制作班底。

节目的定位是“明星社交实验节目”,访谈和真人秀融合的节目。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仅三天可见”来源于微信朋友圈,在两个人互加联系方式之后,朋友圈成了了解一个人的首要探索口。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一次演讲里透露:使用微信三天可见功能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个亿!

这个数字让人震惊,原来有那么多人在默默地隐藏自己。节目所做的尝试也在于此,用三天的时间去读懂嘉宾。

“构建和还原社交场景,深入嘉宾工作与生活……在社交中对谈,于对谈中社交。”

从整个节目走向来看,确实有初次见面的生疏到三天后的熟悉变化。

访谈对象都是娱乐圈的明星,分别是谢娜周一围袁弘于正池子,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多少都有一些争议。

“三天可见”,同时也为明星嘉宾设置了初始印象、三天纪实相处、袒露内心对话、“两真一假”明星答案与思达PART等行程,真正应了那句slogan“看懂一个人,才能决定 Love or Hate ”。

第一期嘉宾,邀请的是“既红又黑”的芒果一姐,著名主持人谢娜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在节目一开始,姜思达就红着眼眶说起一段往事。

他俩初识是因为一场“网络对骂”,谢娜一句“我最喜欢你了”无疑是在为姜思达站台,也被姜妈妈冠之以“恩人”的名号。

姜思达既是观察者,也是采访者,他自然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如果这个人不是自己的恩人,如果她没有功成名就,作为她身边的人还会喜欢她吗?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明星艺人,台上是工作,台下才是真实的自己。

不过,与台上的“太阳女神”没有差别,在这三天中看到的,还是一个想象得到的谢娜:乐观向上、嘻嘻哈哈。

就连姜思达都在感叹这个人的精力竟然如此旺盛,似乎比自己还年轻。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到了真人访谈环节,曝光在镜头之下的谢娜,到底够不够“真实”?

姜思达说,第一天的状态可能还会带有修饰,但在逐渐熟悉,卸下心防后,这个人的状态也会相对更加真实。

在第三天采访接近尾声,两个人坐下来,面对面地进行深度对谈。

真的是那么快乐么?姜思达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谢娜回答,百分之九十是快乐的,剩下的百分之十是来自于孩子,自己对妈妈这个角色还不够得心应手。

她说,自从出现在观众面前开始,这无异于一场十几年的真人秀。

也就是说,不管真假,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快乐,那么这就是真的快乐。伪装很容易,能伪装一辈子就说明这就是本真,不是虚假的包装。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谢娜的回答无懈可击,但还是没有让人眼前一亮——太正式,太官方,也太懂得别人想要挖掘什么。

这和姜思达的敏感、偏执、拧巴,有些南辕北辙。

就比如,如果整个人生去掉十年的记忆,会选择哪十年。谢娜选择最困难的那十年。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黄磊对谢娜的评价:人生浅薄

不是说谢娜知识水平上的不足,而是关于生命阅历的厚重;尽管谢娜经历过风雨波折,历尽千帆却没能丰盈内心。

这也是被人百般吐槽的点。

就像姜思达所说:“我喜欢在情感上或者在人生上有一定程度破碎的人,就像断臂的维纳斯。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于是,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总会不经意间去关注姜思达。

这个93年的大男孩,这么炽烈地表现这个世界,如此认真地看待这个世界,却又不受某些陈腐滥调的污染,一直带有一种探索世界和人性的天真。

姜思达和谢娜,原本就是天平两端的人。

在节目中,他很随性;对待事物完全出自于他的主观,因为,他不在乎客观。

因为“恩人”的身份,让姜思达对谢娜多了几分不纯粹的朋友关系;他也想打破这份不纯粹,试着去平等地对待和沟通。

和谢娜开玩笑,调侃机票是节目组买的;被窥探朋友圈时,也会表达自己的“不满意”;会赖床、会情绪不好……

姜思达不会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不管有没有镜头。

节目一开始的定位就是真人社交,既然嘉宾不能全然交托,那么只能自己交托。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其实,这不是姜思达第一次真实的表达。

节目中,谢娜问他自己看着像多大的。

没有客套寒暄,直接说自己眼中谢娜就是三十岁,觉得说二十二就假了。

在“两真一假”问话环节,需要彼此问三个问题,回答里包括两个真的、一个假的。

谢娜的问题很有意思。

你觉得我美吗?姜思达回答“美”。

你觉得你聪明还是我聪明?姜思达回答“我聪明”。

你跟你原来的公司闹掰了吗?思达连忙摆手回答“掰了掰了”。

至于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全凭看官自想。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在节目快要结束的时候,姜思达直言,哪怕是这三天采访,也没改变谢娜在自己心中的印象。

言下之意,他们的关系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谢娜还是那个“恩人”的成分多,他们始终不是关系对等的朋友。

也正因为这份别扭的关系,让姜思达觉得自己没能做好这次采访,有些不好意思。

或许,仅三天可见,能让你判断对一个人的喜好;

但那个你好奇的人,真正愿意让你读懂的又有多少?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有人说,朋友圈的可见底线,代表从社交层面了解一个人的所需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朋友圈是一种社交的艺术,每个人对于展示自己的一面都是有选择的。

朋友圈之于我们,就像镜头之于明星,真真假假,只有自己明白。

曾看过这样一组数据:人这一生会遇见8263563人,其中会打招呼的有39778人,会变得熟悉的有3619人,会彼此亲近的只有275人。而这275人中,也会有一部分人渐行渐远。

人生最后剩下的不过是自己。不管是仅三天可见,还是一生可见,我们的观众自始至终都是自己。

谢娜,其实是聪明的,虽然是社交实验节目,用“谢娜风格”对待就好,真实与否,未必重要。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楚门的世界》

楚门是一场大型真人秀《The Truman Show》的主人公,从小到大的生活只是一场直播,岛上除了楚门之外的其他人都是演员,他们都知道这场真人秀的存在。

当楚门意识到自己是在镜头下生活,他下意识地想要逃离,想要隐藏真实的自我。

谢娜的「朋友圈」,还是没有给人惊喜

在被媒介强力渗透的今天,我们就如同被蒙混在虚假世界里的楚门一样,生活在媒介为我们营造的拟态环境中。

镜头对日常生活的深度参与,使得我们每个人游离于客观与虚拟,长期地活在影像中。

什么才是真实呢?

姜思达,亦或是我们,其实都很难找到谢娜真实的答案。

人生如剧场,你我皆是楚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