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張文裕(1910-1992),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曾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前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中國組組長。今天是他逝世27週年紀念日。

皮革廠學徒考取燕京大學

1910年,張文裕誕生於福建省惠安縣的一個農民家庭。

1927年,張文裕在中學以優異成績畢業,當時的校長許錫安先生極憐惜人才,特向自己的老友、燕京大學物理系主任謝玉銘教授寫信推薦了張文裕。

他帶著老師和同學們為他籌集的路費北上,隻身一人輾轉到達北京時,考期已錯過了。

謝教授只好介紹他到一家皮革廠臨時當個學徒,讓他邊工作,邊準備考試的功課。

不久,謝教授又為他爭取到補考的機會。經補考,張文裕以優良成績被燕京大學物理系破格錄取。

那時的燕京大學,貴族子弟雲集。出身貧寒的農村青年張文裕,不僅舉目無親,無依無靠,而且家裡不能給半文的接濟。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天無絕人之路!”他咬緊牙關,一面讀書,一面做工。

因為沒有錢,他住不起學生宿舍,便和全校幾位最窮的同學住在存放行李的地方。

為維持生活和學業,他利用空暇時間,在學校的果園裡打過工,為低年級學生補習過功課,也幫助老師們批閱過卷子;在暑假期間,他把鋪蓋等物送進當鋪當點錢作路費,到內蒙河套一帶的開渠工地上打工掙錢。

就這樣,他憑藉獨特的勤工儉學方式於193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物理系。

出身貧窮,使張文裕在青年時代歷盡了辛酸,他頑強地掙扎在生活的苦海里。

大學畢業後,張文裕拿起教鞭走上了燕京大學物理系的講臺,他深厚的學識、清晰的邏輯、誨人不倦的精神,很受學生們的稱讚。

他講課時,臺下坐著一位身材修長、沉默文靜的女學生,聽得尤其認真,她就是後來張文裕的妻子、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王承書教授。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下課後,王承書或是向張文裕討教問題,或是一起做實驗。兩人一起發表論文《大氣電位梯度的自動連續記錄》、《薩金特曲線與核貝塔衰變理論》……

不期而至的愛情使張文裕興奮不已,可是,當想到自己的理想還遠未實現時,他又冷靜了。

一天黃昏,他和王承書在未名湖畔散步,突然說道:“承書,我要走了。我考取了劍橋大學的博士,要拿了學位才能回來。”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講到這裡,他看了王承書一眼,鼓起勇氣問道:“你願意等我回來再結婚嗎?”王承書點了點頭。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就這樣分別了。

衝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

英國傑出的物理學家盧瑟福教授,是舉世聞名的原子結構模型的發現者、原子核物理學的奠基人。張文裕到英國以後,在劍橋大學卡迪什實驗室拜見了這位大物理學家。

“密斯特張,你為什麼要萬里迢迢地來做我的博士生呢?”這時的盧瑟福教授已經年過花甲,他坐在牛頓坐過的椅子上笑著問道。

“教授,因為我的祖國核物理學還不發達,所以我不遠萬里來向您求教!”

在劍橋大學做博士生的兩年多時間,在盧瑟福教授的指導下,張文裕兢兢業業地從事著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和同學一起,共發表了十幾篇論文。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這些論文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會議錄》、英國《自然》雜誌上,流傳到世界各科研單位,此後,年輕的張文裕受到各國核物理界的注目。

1938年夏季的一天,劍橋大學的教授們濟濟一堂,聽取張文裕畢業論文答辯。他論文的題目是——《核反應過程的共振效應與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產生》,英國的物理大師們經過評審,一致通過授予張文裕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

日本進犯中國的消息傳到英國,張文裕義憤填膺,歸心似箭。

他懷著學成報效國家的一腔熱忱,回國途中專程到柏林學了半年探照燈的研製工作,然後渡過英吉利海峽,取道河內到達昆明。

第二年秋天,他的未婚妻王承書也從貴陽的湘雅醫學院到了昆明。幾年的離別之苦,使兩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更體會到了團聚的喜悅。不久,在昆明的一個旅館裡,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親自為他們主持了婚禮。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婚後不久,王承書失業了。

想不到在國內不但沒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就連生活也成了問題。

不甘沉淪的王承書經過一番認真的準備,考取了美國密執安大學的研究生,不久便遠涉重洋到美國求學去了。

在這之後,張文裕也接受邀請,到了美國的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機構帕爾麥實驗室做客座教授。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與朋友在美國時的留影

兩人又開始了長達7年的分居生活,張文裕的工作地點在紐約附近,王承書則在芝加哥附近的安阿堡,這對年輕的伴侶為了事業把個人的幸福置之度外,只有到過年過節的時候他們才相會。

20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了原子的結構。打開原子核以後,便開始探索組成原子核的各種粒子的奧秘。

當時,還沒有發明出能把原子核敲開的高能量加速器。那麼,用什麼工具或儀器來研究原子核呢?

科學家們發現,有一種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量的粒子流,時刻在襲擊著地球,它可以穿透很厚很厚的岩石,到達很深的地下。於是,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宇宙線”。

利用宇宙線研究原子核中各種粒子的性質和內部結構的工作開始以後,科學家們研製出了各種探測儀器來捕捉粒子流,有的儀器能記錄它們路過時的情形,有的能夠記下它們和其他“靶粒子”互相撞擊之後產生的變化或留下的痕跡。

當時,美國正在研製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科學家們正千方百計地設法弄清組成原子核的各種粒子的特徵。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帕麥爾(Palmer)實驗室

在普林斯頓的最初兩三年中,張文裕主要從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坐在靜靜的實驗室裡,把記錄有宇宙線粒子軌跡的膠片放在熒光屏上看了又看,反覆地計算著它們的能量、質量和衰變的情況。

1948年夏季的一天,他忽然發現有些意外電子的軌跡。計算的結果表明,它們是由μ介子在原子核的周圍躍遷時放出的輻射引起的。這個發現說明,宇宙線中的介子不是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的是強相互作用的粒子,而是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它和有關的核可以組成一個臨時的原子。

這個重大發現,使人類對原子和原子核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195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成世界第一臺高能加速器,美國科學家們在這臺加速器上所做的實驗證實,張文裕的發現是千真萬確的。

為了使探索核物理的後來者記住這種原子的首次發現人,各國物理學家給它取名叫“張原子”。“張原子”的發現,引起了大家對張文裕的注意。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人們勸他加入美國國籍:“這樣就可以永久地在美國居留下去,憑你的聰明才智,留在美國會有很好的前途。”“不,我是個中國人,我的祖國需要我!”

“張原子”問世兩年以後,他們的兒子張哲在安阿堡出世,為了共同照料孩子,張文裕到了距離王承書母子較近的普度大學去教書。

新中國誕生以後,在美國留學的成百上千名中國留學生,打著標語喊著口號從四面八方湧上街頭,標語牌上寫著:“我們要回家!”

就在一批又一批中國留學生到白宮前面的草坪上靜坐示威的時候,張文裕和王承書也在籌劃著怎樣儘快回到新生的祖國。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留美期間

但是,由於朝鮮戰爭爆發,使得他們的申請一次次受挫。

1956年6月裡的一天,一艘停泊在美國舊金山海岸的遠洋輪船就要起錨了,碼頭上各種膚色的人們熙來攘往。

張文裕也在向岸上送行的親友們揮手告別。“張博士,張博士,請你到岸上來一下!”突然,美國移民局的一位官員衝著船艙喊道。

張文裕應聲來到岸上,他再次出示了出境簽證,回答了檢查人員提出的問題,說明自己是回國探親,而不是永久地離開美國,這才放他上船。

輪船起錨後,張文裕如釋重負地回到船艙裡,他邊擦汗邊向王承書講述著受檢查的經過。回想起在辦理回國手續時,幾次三番受阻,現在真的踏上了歸途,兩個人不禁笑了。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回想在美國度過的十幾年裡,就名利來講,他都得到了滿足,富裕的物質生活,汽車、洋房也應有盡有,還生了兒子。在北美大陸,他取得了一生中最大的科學成就——發現了著名的“張原子”。

因此一位美國老朋友不解地問他說:“密斯特張,你為什麼一定要回到中國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自己也說不清,我只知道,美國再好,終歸不是我的家,在美國,我是個客人,是客座教授……”

這一年的夏季,張文裕一家歷經千辛萬苦,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回國後,張文裕將蘊藏的巨大激情和創造力量迸發出來,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和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還擔任了宇宙射線研究室主任。

他滿懷熱情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和科學研究之中,積極促進雲南落雪山宇宙線實驗站的擴建,並提出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大雲室組的建議。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張文裕與雲南站工作人員合影

1961年,張文裕到前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所接替王淦昌的工作,任中國組的組長。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張文裕與在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的中國同事

1963年,張文裕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

1965年,在他的領導下於雲南東川海拔3222米高山上建造的大型雲室組,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先進的宇宙線高山實驗室之一。

1973年初,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張文裕擔任了第一任所長。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1973年張文裕率高能物理代表團訪美

1977年,高能物理所在西藏5500米高山上正式建立了高乳膠室,這是世界上最高的宇宙線工作點之一。

高能物理是一門研究物質結構更深層次的學科,對於人們深入認識和變革物質的結構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因此,世界科技大國都在高能物理的實驗研究方面花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

經過調研與論證,1983年張文裕廣泛徵求與聽取了國內外高能物理學家的意見,確定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對撞機的物理目標和能區的選擇上起了關鍵作用。

1988年,我國第一臺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北京建成,其能量為5.6吉電子伏,規模較小、能量較低,但對撞機的亮度最高(即其對撞時產生新粒子的概率大)。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與夫人王承書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張文裕和他的工作團隊勤勉、嚴謹、執著,為發展我國高能物理事業嘔心瀝血,在生病期間還坐著輪椅到對撞機工地瞭解工程進展情況。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1988年10月16日凌晨5點,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性能居世界第一。

這是中國科學發展的偉大進步,使我國與先進國家在高能物理方面的距離縮短了30年,它的出現帶來的社會影響是很深遠的。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1988年10月24日,鄧小平來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驗室,他向來自美國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和坐在輪椅上的張文裕及趙忠堯、王淦昌、謝家麟、方守賢等科學家握手致敬:“感謝你們為這個工程做了很多工作。”

當週光召詳細介紹對撞機建設時的艱難時,他特意提到張文裕及李政道等科學家付出的艱辛。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開工典禮上,張文裕對鄧小平說:“我多年的心願終於實現了。”

鄧小平加重語氣強調:“任何時候,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衛星上天,我們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高科技的發展和成就反映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現代世界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高科技領域中國不能在一切領域裡都落後,我們在學習、吸取世界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是有能力在高科技領域搞出一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東西,我們搞成功加速器,就證明了這一點。”

鄧小平的話音剛落,接待大廳裡一片掌聲。坐在輪椅上的張文裕激動不已,他說:“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嚐盡了由於國家科學不發達而到處受人歧視的苦頭,我們要有窮而志堅、學而不媚的精神。”


曾驚歎美國物理學界,被鄧小平親自感謝,他到底做了啥?

張文裕和王承書生前曾立下遺囑:用畢生不多的積蓄,在我國西北貧困地區建設一座希望小學,培養家庭貧困的科技人才。

這無聲的遺囑寄託著兩位科學家深沉的期望和崇高的追求。他們認為:“一個國家教育上不去,人才培養不出來,這個民族就肯定沒有希望。”

1992年的今天

82歲的張文裕離開了這個世界

斯人已逝,精神猶存

他是中國人民優秀的兒子

科學界的豐碑

為國鑄劍鞠躬盡瘁

讓我們向他

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