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衰亡史2:塞維魯王朝》

關於作者

關於作者 愛德華·吉本,啟蒙運動晚期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在對羅馬帝國開展了歷時20餘年的研究後,用全新的歷史寫作手法創作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為啟蒙運動的歐洲提供了深刻借鑑和反思。《國富論》的作者、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說,“《羅馬帝國衰亡史》足可以讓吉本列入歐洲文史界的首位。”

關於本書

本書是作者畢生智慧和研究成果的結晶,完整敘述了從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起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1300多年的歷史,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書中既有對羅馬帝國衰亡原因的深刻剖析,也有對當時歷史圖景的呈現,是研究羅馬史、解析中世紀歐洲的經典必讀書目。

核心內容

從塞維魯的軍事改革和卡拉卡拉普發公民權兩條線索,詳細分析了把羅馬帝國引向深淵的塞維魯王朝。

前言

你好,今天為你繼續解讀《羅馬帝國衰亡史》,這套書一共分為六卷,中文版總計大約380萬字。我們的解讀分為六期,今天是第二期。我將用大約22分鐘,為你講述書中精髓:承前啟後的塞維魯王朝,它的兩項重大失誤是怎樣把羅馬帝國進一步引向衰落的。

在上一期我們說到:由於500年深厚的共和傳統,在從共和制向君主制轉變過程中,羅馬帝國一直缺乏固定的皇位繼承製度,導致帝國發生了混亂。在涅爾瓦在位期間,開啟了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先例,讓賢明的君主密集的出現。羅馬帝國迎來了“五賢帝”的黃金時代。到了“五賢帝時代”末期,馬可·奧略留任人唯親,讓親生兒子康茂德即位,打破了原有的繼承慣例。而康茂德缺乏政治經驗,引發了國內的激烈矛盾,最終被殺。“五賢帝“的黃金時代結束。

我們今天這期內容,就接著往下講,在“五賢帝時代”最後一任皇帝康茂德被殺以後,整個羅馬帝國再次陷入內亂,靠武力奪權的人不斷出現。來自北非行省的塞維魯擊敗所有競爭對手,成為皇帝。在他上任以後開展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讓軍隊的權力迅速竄升。而他的兒子卡拉卡拉繼任以後,在帝國全境推行了普發公民權的措施,給所有行省人完整的“羅馬公民權”,但這個舉措破壞了社會原有的上升機制,導致了政局的動盪,也為後來的“三世紀危機”埋下隱患。

這期內容,我就從塞維魯的“軍事改革”和卡拉卡拉的“普發公民權”這兩條線索,講一講把羅馬帝國引向深淵的塞維魯王朝。下面,我就來逐個說。

第一部分

先來看看:塞維魯王朝對軍隊的過度依賴,破壞了帝國正常的管理秩序。

塞維魯王朝的名字來自於這個王朝的創建者:塞維魯。這個王朝之所以這麼依賴軍隊的力量,和塞維魯本人血雨腥風的登位過程,有很大關係。在康茂德被殺以後,整個羅馬帝國陷入了混亂。僅僅一年間,就相繼出現了五個人一起爭奪皇位,史稱“五帝之年”。不過,這裡的“五帝之年”,和上一期講的“五賢帝時代”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五賢帝”是五位賢德的皇帝,勵精圖治,把羅馬帝國帶入黃金時代。而這裡的“五帝”卻不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們僅僅是趁著皇位空虛, 不擇手段的奪取權力,把國家帶入災難。甚至更荒唐的是,其中一個奪權者竟然用“競價拍賣”的手段,得到了皇位。這在羅馬帝國,乃至整個世界歷史上也都算是個新鮮事兒了。羅馬鼎盛時代的光榮和偉大,這個時候也墮落得差不多了。不過,這位“買到”皇位的人,也沒有持續多久。僅僅66天,他就被舉著所謂“正義大旗”起兵的一位軍官殺掉了。這個軍官就是後來的皇帝:塞維魯。

塞維魯結束了“五帝之年”,又用了兩年的時間,把另外一些爭權者一個個擊敗,自己當起了皇帝。正是由於皇位爭奪得太過於慘烈,讓塞維魯清醒地認識到軍隊的力量。再加上他自己也是參與“五帝之年”奪權的人之一,雖然現在已經是皇帝了,但內心深處還是在政權的合法性上,隱隱約約的存在著不安。他總怕,哪天再出現一個像“他自己”一樣的人,再次起兵把它推翻了。所以,在塞維魯上任以後,立刻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

《羅馬帝國衰亡史2:塞維魯王朝》

全名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拉丁語:Septimius Severus,公元145年-211年)出生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大萊普提斯,死於不列顛。

最先改革的,當然是近衛軍了。所謂近衛軍,就是負責保護皇帝和他家屬安全的軍隊,距離皇帝最近。吸取了康茂德被殺的教訓,塞維魯遣散了之前的近衛軍,重新組建了屬於自己的近衛軍。這一次,他沒有像之前的皇帝那樣,只在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中招兵,而是選擇了從地方行省的軍團中,抽調最強悍的士兵。這裡我們補充一個概念,所謂行省,是羅馬在不斷擴張中,建立的一種行政單位。不過,這種行政單位和現在理解的“省”的概念,還不一樣。

羅馬早期對行省的管理,更多是出於稅收方面的考慮。因為這些地方,全是靠武力征服打下來的。羅馬人在骨子裡,始終存在著一種優越感。就比如說,行省人是不允許加入羅馬軍團,更不能參加近衛軍的。因為在他們看來:我們羅馬人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你們是被征服者。打仗不需要你們,你們只需要按時交稅就行了。

所以,塞維魯從行省中抽調士兵,這在羅馬的傳統裡,可是“破天荒”的。因為按照羅馬徵兵的原則,行省人是不允許參加羅馬軍團的,更不要說近衛軍了。但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塞維魯可就顧不了這些了。他招募的士兵,有很多都是來自北方蠻族。由於種族和體制原因,不僅長得彪悍,戰鬥力還都非常強。其實,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還是出於他內心的不安全感。因為這些年帝國的內亂,就像一部活的教科書,不是今天這個皇帝被殺,就是明天那個軍官譁變,讓他見了太多武力奪權的先例。所以,他必須確保這支新組建的近衛軍,有能力粉碎任何可能發生的叛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本人和整個家族的安全。再然後考慮的,才是整個羅馬帝國的穩定和發展。

為了做到這一點,塞維魯大大加強了他所在羅馬城的防衛力量。專門設置了城市步兵大隊和夜間巡查部隊。僅僅夜間巡查部隊的人數,就從之前的幾百人增加到了7000人。整個羅馬城的百姓,幾乎是籠罩在一片驚恐當中。除此以外,他還專門把整整一個軍團,駐紮在羅馬城附近。這在羅馬之前的歷史上,也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因為在和平時期,軍團一般只駐紮在行省或者邊疆地區,很少離都城這麼近。他這麼做,相當於變相宣告:羅馬帝國將長期處於緊急狀態。

不過,雖然軍隊的數量和質量上去了,塞維魯還是覺得不放心。因為還有一樣更重要的東西他還不是很確定,那就是:士兵的忠誠度。因為如果沒有忠誠度,把軍隊實力建設得越強大,他們如果哪天發生叛亂的時候,就越會成為威脅。這在羅馬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所以在他任內,幾乎是動用了整個羅馬帝國的國庫,給士兵發軍餉。和愷撒、屋大維時代相比,塞維魯王朝的士兵年薪,幾乎是翻了6到8倍。可以說,這完全是一支用錢養起來的軍隊。不過,塞維魯忘了一個關鍵的地方,那就是:用錢“買來”的忠誠,效忠的並不是他這個皇帝本人,而恰恰是“錢”本身。今後如果再遇到出價更高的,這支軍隊也會毫不猶豫地把他拋棄。不過,塞維魯顧不了這麼多,他要得到的只是眼下心裡的安全感。

除了經濟收入的提高,士兵在生活上也得到了“超乎尋常”的待遇。比如說:服役期間可以結婚,可以在犯有一些小錯的時候,不受處罰。這相當於把整個軍隊的紀律,徹底放棄。塞維魯在位18年,其中有12年都在忙於各種戰爭。

在四處征討的過程中,他對“戰利品”非常慷慨大度。甚至放縱士兵劫掠平民、搜刮百姓。在塞維魯看來,軍隊是他統治的根基。只有把軍隊“安撫”好,才有一切。他曾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一直被整個王朝的繼承人們奉行著,那就是:塞滿士兵的腰包,不要管其他人。用現在的眼光看,塞維魯對軍隊的這種放縱,是有點不可思議的,但如果還原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也是無奈的選擇。因為羅馬帝國從誕生以來,就是軍事立國。雖然靠開疆拓土,國家的外部實力上去了,但在帝國內部,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套“文官治國”的體系。因此按照這個思路,短時間內想要穩定,也只能走原來的老路。即便是錯,也只能錯上加錯。

這方面相似的教訓,就比如同時期的中國,正是東漢末年。當時的社會之所以動盪,也是因為“武將掌權”。很多人看《三國演義》知道的,漢獻帝末年,董卓帶兵進京開始,一直到後來的三國亂世、諸侯割據,都印證著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個政權,只要對軍隊的依賴過高,都可能會造成國家的不穩定。

因為這個時候權力的評判標準,不是治國的水平,而是看誰的軍事實力最強,“誰的拳頭最硬”。果然在這之後,中國也開始進入了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很多股力量、很多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也是經過幾百年的混戰廝殺,一直到隋唐以後才總結經驗,把軍隊的權力收上來。隋唐以後走的路,就是在國家的頂層設計時候,就把“文官治國”放在“武將階層”之上。並且,通過科舉制建立起一整套官僚體系,國家的政權才得以穩定下來。這套科舉制連同官僚體系,一直從隋唐延續到了清朝。

那麼,既然這樣為什麼同時期的羅馬帝國,沒有這麼做呢?因為,從“武將掌權”到“文官治國”,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那就是沒有外敵,或者至少是外部威脅非常小。這方面就比如,中國自從漢武帝驅逐匈奴以後,至少在北部的邊疆是相對平安的。雖然後來也出現了柔然、鮮卑、突厥,甚至蒙古這樣強悍的遊牧民族入侵,但至少在這中間幾百年的“時間窗口”裡,中國完成了從“武將掌權”到“文官治國”的試錯和轉變。但羅馬帝國卻沒有這樣的“試錯”機會,因為“時間窗口”不允許。

在整個羅馬帝國持續的歷史階段,外部入侵永遠是個心腹大患。從西羅馬,到後來的東羅馬,一直就沒有停過。具體到塞維魯王朝的時候,正面臨北方的日耳曼人崛起,不斷侵犯邊境。它想要政權穩固,除了要面對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國內政變,還要面對那些實實在在的外部威脅。所以塞維魯只能選擇依賴軍隊,並且這種依賴用的還是最壞的一種方法,那就是收買。

這種收買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不僅體現在經濟上、生活上,最後還體現在政治上。比如,塞維魯在改組近衛軍的同時, 也把近衛軍長官的權勢和地位,提高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他授權了近衛軍長官幾乎和行省總督同樣的權力,還給予他們司法權、行政權。讓這些近衛軍長官們大權在握、威震朝野。有的近衛軍長官,甚至有自己的法庭,形成了獨立於帝國管理體系的小集團。這些都嚴重擾亂了帝國正常的管理體系,以至於在塞維魯王朝結束以後,軍人階層的勢力進一步坐大,有了廢立皇帝的能力。在之後的“三世紀”危機中,不到50年的時間,帝國的皇帝就換了26位,其中竟然很少有人是正常死亡的。他們多數不是被刺殺,就是被軍隊罷黜後殺掉。這些,我在下一期講“三世紀危機”時候,還會提到。

這就是今天給你講的第一個觀點:塞維魯王朝對軍隊的過度依賴,破壞了帝國正常的管理秩序。在康茂德被殺以後,出現了“五帝之年”的混亂局面。塞維魯憑藉武力,在眾多爭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帝。但由於政權的合法性存在問題,他內心始終有一種不安全感。因此,在上臺之後,立刻對軍隊進行改革。改組了近衛軍,並放縱、收買士兵,使得軍隊權力上升,為後來的“三世紀危機”埋下了隱患。

第二部分

下面來給你講講:卡拉卡拉普發公民權,引發了社會混亂。卡拉卡拉,是塞維魯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這個王朝開國皇帝老塞維魯的兒子。在老塞維魯死後的第二年,卡拉卡拉突然頒佈一道法令:給予所有在羅馬帝國境內出生的自由人,以完整的“羅馬公民權”。要知道,在當時的羅馬帝國境內,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公民權的。從表面上來,這道法令像給大家發了一個“大福利”。不管怎麼樣,既然平等了嘛,那肯定是好事。但事情還真就沒那麼簡單。從後來的歷史走向來看,這次普發公民權,不僅不是好事,還為整個羅馬帝國的混亂埋下了重大禍患。

《羅馬帝國衰亡史2:塞維魯王朝》

卡拉卡拉(拉丁語:Caracalla,186年4月4日-217年4月8日)是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的大兒子和羅馬皇帝(211年-217年)

為什麼這說呢?在弄清個問題之前,我先把“羅馬公民權”這個概念的來龍去脈,給你做個回顧。首先,什麼是“羅馬公民權”?在表面上看,它代表著一種身份。有了這個身份,你就能訂立合同、締結婚約,甚至還可以在羅馬帝國投票,參政議政等等。更深一步看,它本質上是一種政治認同,換成大白話來說就是:你是不是“自己人”?具體到羅馬的情況來說,公民權這件事的產生,實際上起源於羅馬早期的城邦戰爭。那個時候的羅馬還不是帝國,甚至連一個國家都算不上。它只是在意大利半島上眾多小城邦當中,比較大的一個。為了抵禦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可能存在的外敵入侵,羅馬和其他小城邦共同組成了一個同盟,叫做“拉丁同盟”。

隨著羅馬力量的壯大,它和拉丁同盟中其他城邦的關係越來越微妙,而矛盾也越來越激化。終於在公元前四世紀左右,爆發了拉丁戰爭。在這次戰爭當中,其他城邦被羅馬一個個打敗,最後同盟解散。但在這之後,產生了一個新問題:城邦你可以消滅,但城邦裡的人怎麼辦?總不能都殺掉吧。如果留著,就出現了剛才說的“自己人”和“不是自己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具有創造性的“公民權”概念誕生了。

出於防衛的需要,在拉丁戰爭結束以後,羅馬對它在意大利半島上征服的,離自己最近的幾個城邦說“歡迎加入我們羅馬的大家庭。你們是自己人,和我們羅馬人沒區別”。然後轉過頭,又對離他比較遠的那些城邦說“也歡迎你們加入羅馬。你們可以和羅馬人通婚,也可以和羅馬人做生意。但你們是戰敗者,不能參加羅馬人的選舉”。

在這裡,為這些戰敗城邦的人“量身定製的”就是最早的公民權,叫做“拉丁公民權”。拉丁公民權,本質上是一種沒有參政議政權力的“有限公民權”。而前面說的,那幾個離羅馬最近的城邦,得到的“和羅馬人一樣的”才是完整的羅馬公民權。你看,羅馬人很早就非常聰明的設計出“公民權”這個概念,它既拉攏了被打敗的城邦,又巧妙的做出區別,保證特權在“自己人”的範圍內享有,充分體現了他們實用主義的民族性格。

再後來,隨著羅馬衝出意大利半島,擴張的腳步越來越快。它又先後征服了環地中海的廣大領土,並把它們都納入自己的行省。所以,在處理中央和地方行省關係的問題上,羅馬人一貫採取高壓政策。不過,這種政策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一種高超的統治手段。他們說:你們這些行省的人,都是“被征服民族”,理論上沒有任何公民權。但是呢,如果你表現得好,我可以給你授予有限的“拉丁公民權”。再進一步,如果你表現得特別突出,並且向羅馬宣誓效忠,經過一段時間,我還可以給你授予完整的“羅馬公民權”。所以“拉丁公民權”本質上是一個“羅馬公民權”和“沒有公民權”的一箇中間過渡層級。

就這樣,“公民權”這東西本身就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但在羅馬人的手裡,它就變成了一種非常好用的統治工具。本來是除了長相、語言,骨子裡沒什麼區別的人,被他設計的這工具,硬生生的分成了三六九等。你可能會覺得:羅馬這麼幹不是相當於說“人生而不平等嗎”?沒錯,羅馬其實就是故意這麼幹的。因為他們看得很清楚:這樣做,實際上是為整個社會變相開闢了一種上升通道。這個通道把羅馬和被他征服的各個行省,緊緊地串聯起來了。“公民權”雖然不是什麼實實在在的物質獎勵,但它卻代表了一種資格。有了這種資格,你就可以融入羅馬文化圈,也許還能獲得更大發展。這個“也許”兩個字,可是誘惑無限大啊。

瞭解了這條脈絡,現在你能理解,為什麼卡拉卡拉普發公民權,會帶來社會的混亂了吧?因為“公民權”這個概念,是羅馬人通過幾百年實踐摸索,形成的治國策略。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裡不僅有羅馬公民權、拉丁公民權和無公民權等等一系列層級,還有怎樣逐步升級的“通關攻略”。它像一個遊戲一樣,引導著那些被征服地區的人,一步步融入羅馬社會,也讓整個國家形成了自下而上前進的動力。

那麼既然知道這個運作機制,作為普發公民權的始作俑者,卡拉卡拉為什麼這麼做呢?客觀的來說,這裡邊既有對當時社會現實情況的考慮,也有他自己的個人原因。從社會現實來看,剛才講到卡拉卡拉的上一任皇帝塞維魯,也是卡拉卡拉的老爸,推行了全方面的軍事改革,引入了大量的行省人參加近衛軍,但按照之前的慣例,只有羅馬人才能作為“正式士兵”服役。這個“身份問題”和塞維魯的近衛軍改組,本質是衝突的。

另外一方面,塞維魯和卡拉卡拉父子,本身就不是羅馬人。他們來自北非,相當於今天的利比亞附近。在內心深處,也一直有種“要給自己改頭換面”的想法。但問題是改頭換面可以,給近衛軍“正名”也可以,你總得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吧。可卡拉卡拉偏偏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他喜歡那種萬民景仰、眾人稱讚的感覺。索性頭腦一熱,大筆一揮,就把幾代羅馬人費盡心血建立的“公民權壁壘”給抹掉了。

卡拉卡拉這麼一弄,自己倒是一時痛快了,可他完全沒有顧及到整個體系各個因素之間的關聯。“公民權”這個東西本來是一種無形獎勵,跳一跳才可以夠到,但現在你突然告訴大家:“不用跳了,我都給你”。那誰還會再去努力呢?一個人兩個人這樣,當整個國家都這樣的時候,社會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更嚴重的是:原本有“公民權”的限制在,只有羅馬人才能做皇帝。現在沒了這個限制,任何行省的人理論上都可能成為皇帝。這個信號釋放出來,一下就讓地方的軍士長官們都開始蠢蠢欲動。果然沒過多久,第一批反叛者就開始起兵奪權了。這也成了後來三世紀羅馬帝國全面危機的導火索。

以上就是今天給你講的第二個觀點:卡拉卡拉普發公民權,引發了社會混亂。“公民權”概念誕生在羅馬早期城邦時代,隨著後來羅馬版圖的擴大,慢慢成為一種統治工具。它分為羅馬公民權、拉丁公民權和被征服地區的“無公民權”,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上升機制。皇帝卡拉卡拉為了解決近衛軍的“身份問題”,也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實行了普發公民權,破壞了這種上升機制,也給帝國後來的衰落埋下隱患。

總結

這就是今天講的兩條線索,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

  • 第一,五賢帝時代結束後,作為承上啟下的塞維魯王朝,對軍隊的過度依賴,破壞了帝國正常的管理秩序。在康茂德被殺以後,出現了“五帝之年”的混亂局面。塞維魯憑藉武力,在眾多爭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帝,但由於政權的合法性成為問題,始終存在不安全感。因此,他對軍隊進行改革,改組了近衛軍,並放縱士兵,使得軍隊權力上升,為後來的“三世紀危機”埋下了隱患。
  • 第二,卡拉卡拉普發公民權,引發了社會混亂。“公民權”概念誕生在羅馬早期城邦時代,隨著後來羅馬版圖的擴大,慢慢成為一種統治工具。它分為羅馬公民權、拉丁公民權和被征服地區的“無公民權”,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上升機制。皇帝卡拉卡拉為了解決近衛軍的“身份問題”,也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實行了普發公民權,破壞了這種上升機制,也給帝國後來的衰落埋下隱患。

撰稿:東西堂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