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佛到底有用還是沒用?

​今天大號的文章,有個讀者的留言很有意思,被編輯都遴選出來了,我回復了一半,想了想,刪了。

他問我的是什麼呢?


是說佛陀那麼牛,最後不也證明是“無用”的麼?

我刪掉的回覆是什麼呢?

是“無用”兩個字的解釋。

很顯然,我認為這個讀者不理解他自己說的話。

老子道德經有兩句話,“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他的原文解釋的很清楚,翻譯過來就是說:“三十根輻條湊集到車轂的周圍,正是因為它們拱成一個空殼,才成就了車的用途;糅合黏土製作陶器,正是因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它的中間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

這意思是說空的,無,就像碗,屋子,裡面是空的,是無的,所以才能用。

這叫做無以為之用。

所以無用是告訴你無才能用,而不是你理解的沒用。

要是有呢?

比如一個碗中間是實心的,它還能盛飯麼?它還能當容器麼?不能了,它只能當成一個石頭,去砸人。

話既然都說到這裡了,我問你個問題,假如你給猴子一隻碗,它會用麼?

它不會用,它拿著碗也不知道中間是空的可以放桃子,可以盛水,它還是會拿著它去砸人。
因為它不知道怎麼用,而不是碗沒有用,而不是無沒有用。

理解這意思了吧,無是有用的,佛經是有用的,你不知道怎麼用,僅此而已。

我們這位讀者不知道怎麼用很正常,今天大號裡我聊自己上週五因為煮粥影響了交易,因為我不知道電飯煲怎麼用。

雖然理論上我是個理科生,寫代碼都會,但這不等於啥都會。

就像很多人見了計算機行業的人都讓他們修電腦,但實際上這是兩碼事。公司裡修電腦的有IT,專門負責網絡,系統各種環境的維護。IT也有不會的事情,他們通常會打電話讓電子市場派人來。

這叫做術業有專攻,我研究了半天大概明白電飯煲是怎麼設定米種,怎麼預訂時間,怎麼設定要煮多久。

但是我心裡沒底,不知道水多了還是少了,所以我把辦公搬到餐廳去了,我上週五在餐桌上交易了一整天,就為了離廚房近,萬一有動靜好提前知道。

你看到了,我也常常有不會用的時候。但我沒那麼短視,我不會因為自己不會用電飯煲,就認為電飯煲是個無用的設備,我也不會因為自己不會用電飯煲就認定這世上無人會用它。

十三年前我還是個實習生的時候,和另外三個研二的學生一起住在公司租的一套兩居室裡。

那時候我們週末很喜歡看一本電視劇,叫做360行,裡面給你演的是各行各業的狀元。

我就見過好像是樓外樓的師傅,30秒還是60秒把一隻活雞變成宮保雞丁。

那個視頻很駭人,一隻雞,活的,一刀切,丟進滾燙的沸水裡,迅速撈起,廚師的“石棉手”一捋,雞毛迅速就掉了,只見他手起刀落,噹噹噹,片下一大塊雞肉被他切成丁,然後丟進沸騰的油鍋裡,大火爆炒,宮保雞丁上桌。

整個過程,就像《食神》,你以為那都是拍戲,其實藝術都源於生活。

這都是小兒科,還有松鶴樓的師傅給你做松鼠鱖魚,魚身上被切片油炸都上桌了,魚頭還是活的,還在呼吸,雖然讓人覺得極其殘忍,但他這手功夫不能不說神乎其技。

這樣的片子你看過,就不會認為天底下的人都不會用電飯煲,就不會覺得電飯煲是無用的,就不會覺得會用電飯煲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那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佛陀是扯淡的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佛教和佛經是兩套體系。你見到的是佛教,而不是佛經。

我們通常理解的佛教就是去廟裡燒香,許個願,然後往箱子裡丟錢,有時候和尚還會問你,要不要捐的更多,有888的套餐,有8888的,只要你樂意。

如果你略一皺眉,他還會鼓動你:“施主,要捨得哦,有舍才有得。”

這就是佛教留給我們的印象,所以我們覺得這也沒啥嘛,回頭我找匠人造個雕像,自己也擺個櫃子,這活我也能幹。

我相信讀者裡去過廟裡拜菩薩的是大多數,比如我就常去,我有寺廟年卡的,但讀過佛經的人我相信百不足一,這都是高估了,可能千不足一,萬里無一。

為什麼?

因為佛經很晦澀,你看我前面給你講“無用”的來歷,來自道德經,道德經是一本常見的書,我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讀的。

我相信大多數人第一次讀它都要六七十歲了,比如我媽媽是80年代的大學生,她今年六十多了,我看她也沒有完整的讀過道德經。

由此我可以推斷,這個社會上大部分人終身不會讀這種書。

連道德經都不會讀,你猜他會去讀禪宗大全麼?更不會。

連禪宗大全這種介紹性的讀物都不會去讀,他可不可能直接去讀金剛經,大藏經?更不可能。

所以,絕大多數人見過佛教,而沒有見過佛經,他們把兩者混為一談,以為佛經也像佛教一樣,沒什麼花頭。

就像我,假如我從來沒見過廚師,38歲了第一次用電飯煲,那我也會誤以為廚師這個行業沒什麼花頭,甚至會以為電飯煲根本沒有任何用處。

那我們想過麼?佛教為什麼是你見到的這個樣子?

假如佛教徒幾千年前四處傳播佛經,你覺得能發展到今天這種規模麼?顯然是不能的。

這幾千年以來,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時候,是文盲,我們也是新社會之後開始掃盲,到了2000年開始擴招,即便如此,今天的本科率不足4%。

很正常,這就是任何一個社會正常的形態,任何複雜而晦澀的東西,都不適合多數人。

所以佛經要傳播,學習佛經的那幾個大師要有飯吃,有人供養,就得形成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就是佛教。

你告訴大家,許願,做好事,就給你回報,模式夠簡單,夠粗暴,大家能聽懂,所以紛紛去燒香捐錢。

那就可以在風景區裡蓋宏大的廟宇,吃甜美的水果,法師們就有物質條件可以安心學經了。

有人會質疑,你質疑的那點事我理解。廟大了就需要很多從事普通事情的普通和尚,說白了,大和尚只管他自己勇猛精進,誰來打理庭院?誰來接待香客?誰來維繫管理?

所以就會有很多你看到的那些,那些和你接觸的和尚們,你覺得他們似乎並不懂佛經,而且很世俗。

對呀,世俗的活兒總得有人幹,就像一個投行裡,交易員只負責交易,旁邊有一整個團隊在配合他。

有人分析數據,有人制作工具,有美女全球飛拉客戶,無數保障團隊只為了能讓他安心操盤資金。

所以,廟也是同樣的機構,沒有大多數人維繫它,少數幾個大和尚也沒法安心工作。

有人會說,那我怎麼接觸到真正的宗師,真正的大和尚呢?你接觸不到的。

就像我們去醫院裡看病,大家也只能看頭銜,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系主任。事實上懂行的人會告訴你,主任醫師不一定醫術最強,他也許老了,也許是論文發的多,也許是管理職位高。

有經驗的人知道那些壯年的副主任醫師往往水平更強一些,如果你要了解確切的情況,那就得院裡有熟人。

比如某個名醫是你哥們,你讓他來給你介紹,你才能安排到那個真正適合你病情的高手。

我們會發現如果你有些社會職務,比如是個局長,你多半更容易和宗教協會的會長,副會長打成一片,因為有業務往來,你能和他們結交,就能去見某些大廟的住持大和尚。

雖然這些人未必是高僧,但他們會告訴你,他們廟裡到底誰才是那個高僧。這就像你認識院長,他本人未必是動手術的高手,但他能給你介紹真正的操刀名醫。

所以你看到了,很多時候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你的環境,或者你的圈子讓你夠得到,或者夠不到某些東西。

就像我,手機通訊錄裡並無大廚,一點小事也不好意思問別人,太太去上班了,自己在廚房裡鼓搗了半天,最後吃到了半個蒸過頭的饅頭和一小碗燒乾了的粥。

但我沒有因此懷疑整個廚師行業裡無人會燒粥,我想,下一次,也許我燒的粥會比這一次好,或許我這輩子到老,最多也就會煮個粥,燒個蔥油拌麵什麼的,甚至經過幾次之後我也可能會放棄,會繼續叫外賣或者安排鐘點工上門燒午飯。但起碼我的心態是健康的,是積極向上的。
我理解360行,各有各的道路,每條道路都是漫長的,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這樣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才有利於你理解這個世界,才有利於你更好的生活。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