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正懲罰不讀書的人”女博士體驗窮人生活,體會了殘酷

貧與富,一直是人們最關心的一個話題。

然而,正如我們無法體驗最奢華的富貴是什麼樣,最極致的貧窮,也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事物。只是會下意識地覺得,有人成為富豪,自然有其道理;而窮人們,必然是每日庸庸碌碌,不思進取,“窮,那是活該!”

美國女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曾經也是抱有類似想法的人。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美國女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

從她的身份來看,她似乎有說出“瞧不起”窮人之語的“資格”——博士、大學講師、暢銷書作家,她屬於光芒四射的精英階層,平生最信奉的,便是“努力就有收穫”的美國夢。

直到她60歲那年,出了一本書。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這本書有個直白的名字——“我在底層的生活”,其中記錄的,是芭芭拉化身服務生、清潔工和理貨員,臥底貧窮生活的歲月。

這段臥底生活,也徹底改變了她對貧窮的認知與看法,讓這位曾經的女精英驚覺——永遠不要試圖用自己的視角評判他人,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生來就像你那樣幸運。

女博士深入貧窮生活

當芭芭拉下定決心進行這次臥底,她打算徹底拋掉以往那些讓她驕傲的身份與資本,只是化身為一個沒有學歷、沒有積蓄的中年離異婦女,與那些最底層的人搶工作。

但很快她就發覺,有一個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居住。既然是窮人,按揭買房肯定是想也不要想,他們能做的,只有在最偏遠的一個小角落,租住一間狹小的公寓。

可即便芭芭拉左挑右選,精打細算,卻還是悲傷地發現,租房的開支起碼好幾百。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租到的房子,放在以前,她根本看都不會看——沒有空調與電視,天花板漏水,隔音效果極差……可她別無選擇,身為窮人,能有一瓦遮頭,不至於露宿街頭,已經很不錯。

搞定了住房,芭芭拉也很快找到了工作。

次日清晨五點,窩在狹小房間裡睡了一夜的芭芭拉不情願地起床,到幾十公里開外的餐館去打工。這也是窮人的無奈——為了省錢,只好額外多付出時間與精力。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在餐館當招待生,連續8小時,一小時可以賺到6-8美元,這份工作聽起來好像還不錯,只要穩定工作上一段時間,房租與其他生活開支,好像就可以順利覆蓋。

“努力就能改變”,芭芭拉重新燃起了鬥志。

然而,鬥志被澆滅得也夠快。才工作第一天,芭芭拉就已經被點單、上菜、清潔等雜務折磨得夠嗆,體力上消耗不說,更讓人崩潰的是顧客的刁難與經理的監視。他們時時刻刻對自己呼來喝去,沒有一刻消停。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一天下來,最讓芭芭拉放鬆的,不過是上廁所和抽菸的時間,就連這麼點在平時看來再正常不過的需求,都成了一種忙裡偷閒。

下班的時候,筋疲力盡的芭芭拉賺到了大約50美元,外加顧客給予的若干小費,但這筆小費很快被虎視眈眈的餐廳經理與廚師要求“分成”,如此一來,也剩不了幾個錢。

芭芭拉詢問一個同在餐廳當服務員的同事,下班後住在哪裡,對方答道,膠囊旅館。還沒等驚訝的芭芭拉提問,對方就解釋道,那是因為實在拿不出租房“押一付三”的錢。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是啊,就算以芭芭拉的案例來看,一天賺個50多美元,除去住房的每日開銷,實際也存不了多少錢。想要存錢下來提升自我、改善生活,遙遠得正如天邊的星與月。

一個月的餐館服務員生活結束了,芭芭拉仔細算了算,除去房租、日常的飲食交通等開銷,她口袋裡只剩下了22美元。

這筆錢,還是她在這一個月高強度工作之下努力得來的,但又有什麼用呢?在美國,22美元連一頓像樣的餐食都吃不起。

已經開始懷疑人生的芭芭拉轉向了第二份工作——居家清潔。可能是由於此類型工作的厭惡性本質,它的時薪比服務員更高。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家居清潔公司,都已經把女傭的彎腰貼地擦洗當成了一種“賣點”,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僱主感受到用心。

迫於公司“政策”,已近花甲之年的芭芭拉不得不經常弓著身子,去一點點擦拭那些噁心的斑點與汙漬,長時間如此突然站起來,頓覺頭暈眼花,但卻得不到一絲關懷。

穿著帶有清潔標誌的工服在外行走,人人都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了她,清潔工具稍不留神碰到他人,立馬換來的就是叱責與辱罵。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就是這樣一份時薪較高但毫無尊嚴可言的工作,讓芭芭拉在一個月之後,存下了200多美元。雖然也不過就是買一件衣服的錢,但和第一份工作相比,已然是質的飛躍,然而,它帶來的心理負擔卻是難以言喻的。

這也讓芭芭拉開始思考,生活在底層、只能做體力勞動的窮人,付出如此之多,為何還是無法得到相應的物質與精神回饋?

芭芭拉的最後一份工作,是在美國某知名的大型連鎖超市當理貨員。這是一個很大的平臺,也讓芭芭拉開始有了一絲憧憬——在這裡,工資與人性關懷,總該是不錯的了。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可是,她又被現實殘忍地暴擊了一次。

在超市,時薪並沒有明顯地高出許多,無論顧客還是主管,也還是隻是把你當做會說話的機器。更糟糕的是,許多崗位的工作具有大量重複的本質,結賬、搬運或整理,都是被細分好的機械性勞動,隨時可以被替代。

芭芭拉的工作很簡單,那就是把顧客挑亂的商品,重新整理碼放整齊。連續10個小時,只是在重複整理動作的芭芭拉思緒開始麻木,雙手也越來越僵,彷彿不聽使喚。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在底層工作了這麼久,芭芭拉還日益察覺,心態發生了改變,或者說,“窮極生惡”。

當有同事腿部受傷,坐著輪椅離開,她的第一反應不是祝福,而會想到,這傢伙真是夠幸運的,起碼不用站著工作了;當看到另一個與她有爭執的同事踩著木梯爬到高處取物時,她竟然希望對方重重摔下!

這些一閃而過的惡念讓芭芭拉心驚膽戰,在她所受的教育中,善良是為人之根本,但長時間體驗貧窮之後,人性的黑暗悄悄浮現。

當你自己深入貧窮,就再也無法說出那些想當然的話,因為一切,都沒那麼簡單。

富二代臥底貧民窟

結束了幾個月貧窮體驗的芭芭拉回到了她原來的生活中,寫下了這本《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以親身經歷,揭露了底層人民最無奈的現實——即便再怎麼努力工作,也還是難以跳脫貧窮的怪圈,生活會越來越把你消磨得只會考慮一餐一飯,看不到將來。

有意思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與清潔工互換身份的香港富二代田北辰,也說出了類似的話:“很奇怪……我這兩天只是考慮吃東西,別的,想不到那麼長遠。”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圖片來源於RTHK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在一檔真人秀節目中,香港“褲王”田元灝之子、哈佛畢業的田北辰,也像芭芭拉一樣親身體驗了貧民生活。他住的是隻有一張床的“板間房”,做的是時薪25港幣的掃街工作,結束以後,整個人都對貧窮改觀。

曾經的他,還能意氣風發地說出,自己完全相信自由市場,相信“優勝劣汰”,如果一個人足夠努力,弱者都可以變成強者。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圖片來源於RTHK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但體驗貧窮之後,他的觀點已然變成了:市場未必有公義。在貧富懸殊的情況下,有可能會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這位豪門闊公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圖片來源於RTHK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首先是居住,與美國相比,香港的居住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1300港幣,只能租到一個板間房下鋪的床位,關上小門,剛好夠一個人躺下,至於廚房、廁所,都是公用。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圖片來源於RTHK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隨後是交通費,田北辰體驗的清潔工工作在遙遠的另一區,早上六點四十五就要到崗,那個時候,地鐵還沒發出,只能坐通宵巴士,而通宵巴士的單程路費,就要十多塊。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圖片來源於RTHK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還有高昂的餐費,在香港,隨便一家茶餐廳的飯食都是20港幣起步,十幾塊能吃到的東西少之又少,即便在以便宜便利著稱的711,也只能勉強買到一個三明治。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圖片來源於RTHK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方方面面的事物,都在不斷扼殺著窮人的生存空間,讓他們不得不為三餐一宿而疲於奔命,用體力換取生存下來的一絲機會。

田北辰所做的清潔工作,清晨上崗,下午下班,總共工作九個多小時,負責清掃、收拾垃圾桶及街道雜物。這是一項讓人感到“噁心”又十分耗費精力的體力活,靠著鬥志頑強支撐的田北辰先是忙活了大半個鐘頭,也才完成了工作進度的五分之一,而他的同事們,早就清理了十個大型垃圾桶。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圖片來源於RTHK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徒手去拿尖銳的玻璃與木料邊角、推著笨重的水桶上坡……這些都是清潔工們日常工作中做慣了的事,整天忙活下來,連自詡鬥志昂揚的田北辰都開始有些洩氣:

“如果只是做一兩天,我大概還能堅持,但如果是長期這麼做,我未必有鬥志。”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圖片來源於RTHK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做完九個小時的清潔工作,全身痠痛的田北辰回到板間房,累得倒頭就睡,而他的同事們,有的還要趕去另一個地方做夜班,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只是為了多賺幾千塊。

此情此景,誰能說窮人們不努力?這種努力,有時完全超出想象,但誰又能想到,光是為了活下去,他們就已拼盡全力。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圖片來源於RTHK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這個社會正嚴厲懲罰不讀書的人。”

田北辰緩緩吐出他親歷貧窮的感受,那些沒有學歷、沒受過良好教育、只能沉淪在底層的人,在一個還不夠健全的環境中,只能選擇庸庸碌碌,不思進取。又或者,這並非他們的“選擇”,而是迫於現實,不得不如此。

教育,衝破跨代貧窮的希望?

如果說,有什麼希望能讓窮人們收穫改變,那麼接受良好的教育,將自己武裝成擁有更多知識技能的人,無疑排在第一位。

但無論是芭芭拉還是田北辰,都親身感受到,讓每日為生計而疲於奔命的窮苦大眾來唸書,仍是一件不夠現實的事。體力勞動往往已經榨乾了他們最後一絲精力,讓他們無法擁有長遠的眼光,只求過好當下。

那麼這些人不行,通過下一代的努力,有沒有可能跨越貧窮呢?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的研究,這件事恐怕也並非那麼簡單。

在她的著作《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中,她揭示了一個在美國普遍存在的、貧窮跨越代際的惡性循環——

在貧困家庭,由於父母長期忙於賺錢補貼家用,往往沒有那麼多時間照管孩子,孩子從公立學校放學後,便敞開去玩兒了。可與此同時,中產及富裕階層的孩子,或許正被“虎媽”們安排著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長此以往,貧富階層“兩極分化”的怪圈,在教育層面上同樣存在,甚至更加凸顯。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在跟拍香港窮孩子生存實況的紀錄片《子非魚》中,窮人在教育問題上的“捉襟見肘”也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整日忙於打工賺錢的窮苦人家媽媽,難得一次在陪孩子寫作業時,就發了怵。孩子問她“貴”的英文單詞要如何拼寫,她努力地回想了半天,還是給出了錯誤答案。

這位媽媽說,對於教育孩子,自己腦袋裡也是一團漿糊。她現在所能想到的,也只是配合學校、配合老師,“其他我也不懂”。至於孩子的興趣愛好如何,將來要走怎樣的路,她坦言自己從未想過那麼多。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其實我們無法苛責,這些掙扎在貧困線的家長,最大的努力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更高層面的東西,並不在他們能力範圍之內。但久而久之,僅僅為了生計而存活於世間的觀念,也悄然浸染了下一代的心靈。

在紀錄片中,許多香港窮孩子對讀書越來越沒有耐心和信心,放學後只會想盡辦法去玩樂,關於未來,許多人甚至都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像父母那樣找個體力勞動的工作,或者乾脆“混吃等死”,申領政府援助。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一組數據顯示,以領取食物援助的群體為例,有40%左右都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折射出跨代貧窮現象的細枝末節。

讀書改變命運,對於窮人家庭來說,僅僅是聽上去很美的口號,真的要通過努力學習而考入名校,考入名校後再跨越階層,這種美麗的理想,真正實現的也只是萬里挑一。

女博士、富二代的貧窮體驗

揭露了這世間最殘酷的本質

“有些人要活下去,就已經拼盡全力”

正義與公平的環境,似乎還很遙遠

教育,作為衝破貧窮的最後希望

也不似喊口號時那樣簡單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圖片來源於RTHK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是的,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教育不一定有等值的回報

夢想也可能只是一碗被風吹涼的雞湯

但對於我們最平凡的大多數來說

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

不接受教育也一定沒有回報

在認清了生活的全部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或許才是最大的英雄主義

“社会正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体验穷人生活,体会了残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