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不拍靈幻片或者殭屍片了?

青衫素人


對於題主所問的問題,我想說的是,不管是什麼樣的題材電影,都有在拍攝,在上映。只不過是不出名,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所以我們才會覺得靈異、恐怖、鬼片題材的電影沒有人去拍攝的錯覺。

說起靈異、鬼片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林正英。在我們80、90後的記憶裡,他出演的殭屍片、鬼片在當時可以說是火遍大江南北。而他——林正英也成為了這一題材類型的開山鼻祖。


社會封建迷信成就了鬼片

70、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是比較封建比較保守。對於一些妖魔鬼怪的存在也是比較相信的,就比如家裡有什麼不好的事發生,老人們就想去燒香,去拜神。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風氣下,林正英主演的殭屍片、鬼片的上映,也就自然而然的引得人們的喜愛,畢竟抓鬼,打鬼,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屬於替天行道的事。從而鬼片題材的電影比較流行,從而,讓我們覺得當時鬼片有很多。


現在靈異題材也有許多是出名的

現在的電影更新速度比較快,而靈異、鬼片題材的電影也很多,但比較出名的也就寥寥無幾。比如《筆仙》這部靈異題材的恐怖電影算是這幾年中最出名的一部了,但出演這部電影的演員除了《筆仙》這部電影之外,就沒什麼優秀的電影。從而不像林正英一樣,有著許許多多優秀的劇本。不過前幾年,我看了幾部個人覺得好看的鬼片《道士出山》《陰陽先生》,主演是彭禺厶。本以為他會將鬼片從新發揚光大,但近年他的作品也都沒有出過鬼片,反而出了一些愛情,校園類型的電影。


總之,靈異片,恐怖片和鬼片在這些年都一直有新的上映,只不過不出名罷了。


Shy子月


拍還是在拍,只不過大不如從前,當然國內的就不用多說了,一直以來就是這樣,根本沒有可看性,主要原因是導演們想要掙快錢,次要原因是審核制度,你要知道我們有個廣電總局,呵呵。另外香港還是在拍攝,現今也有不錯的。

不得不說國內的驚悚題材的電影真是讓人失望?當然也不能全怪導演,國情限制了。但是還是得有起碼的道德底線和良知吧,爛到令人無語真是心痛啊,而且不在劇情上面下功夫,偏偏要在海報上面做起了手腳,吸引別人的眼球。如果國產驚悚片再這樣拍下去,可能沒有人會觀看了吧。

接下來讓大家看一看這些辣眼睛的海報和標題。

用大尺度的照片吸引觀眾

我不明白這個海報的意思,告訴我們這個女孩身材挺好的?豐臀的廣告嗎?確實能吸引到一些人,但是估計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吧。感謝這位女演員大尺度的貢獻。

捆綁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幾乎所以的恐怖片都有捆綁這一元素,看來導演私底下很喜歡玩這個嘛,用鏈子捆的,用繩子捆的,反正是各種花式捆綁。換點新花樣好嗎。

筆仙

原本筆仙是韓國拍出來的,然後國內就開始盜用名字,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網上出現了很多關於筆仙的電影,參差不齊。總的來說都是辣雞。有點更過分不改名字直接加個1就可以了,這都是電影節的大神啊。

現在來關注一下香港的電影,國內已經上映過一部,而且評價還是蠻高的。

殭屍

我們記憶力最深的就是林正英先生的殭屍系列電影了,很經典。後來香港的殭屍片開始沒落了,直到現在這部片子才又有了點香港的味道。而且還有老演員的助陣,值得一看。

盂蘭神功

坨地驅魔人

最近張家輝轉型導演的2部驚悚片還不錯,可惜沒有在內地上映,這也是對香港恐怖片的一種懷念和繼承,希望他能拍出更好的來。


宅小影


靈幻片和殭屍片都在不斷的拍攝,只是拍出來不出名,沒人去看容易被人忽視掉,我是從林正英的殭屍片成長過來的,再看看別人的殭屍片完全不是一個味道

林正英的每個眼神動作都是無人可比,這就是林正英過後無完美殭屍片

林正英的殭屍片已經深入人心,很多人是接受不了別人的胡裡取鬧的,所以現在的殭屍片拍出來也沒多少人看,沒人看也自然慢慢退去過時


橘子影廳


靈幻電影和殭屍電影初始於30年代,1936年就曾經拍過一部《午夜殭屍》,但是當時這類片子只是借殭屍來嚇人而已,直到70年代邵氏電影時期與英國威馬公司合拍了《七金屍》但是由於主要合作商威馬是拍吸血鬼類電影起家的,所以本土的殭屍在本片中只是一種噱頭而已,導致此片在本港票房很差,一直到劉家良將殭屍與硬橋硬馬的功夫本土化糅合後拍了一部《茅山殭屍拳》電影才逐漸興起,這時候已經出現了靈符、趕屍、茅山術士等後來在殭屍電影中常常出現的噱頭了,直到80年代,洪金寶重新拿起殭屍電影的噱頭,由武俠大家黃鷹編劇的《鬼打鬼》才重新把靈幻電影發揚光大,本片中很多演員如林正英、鍾發等也成為了後來在殭屍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演員,本片在1980聖誕節期間上映時票房大賣,真正使靈幻電影成為一種流行的類型片,後期又原班人馬拍攝了《人嚇人》《人嚇鬼》等電影,1981年于仁泰又拍攝了殭屍靈幻題材的《追鬼七雄》,到了1985年由劉觀偉導演,黃鷹、黃炳耀等編劇的《殭屍先生》上映,該片話費了850萬但是當年公映票房達2000萬,加上臺灣及東南亞票房更加把靈幻殭屍類電影衝向了高潮,後期又拍攝了《殭屍先生2殭屍家族》、《殭屍先生3殭屍叔叔》《靈幻先生》等片,均票房大賣,然而由於成本低來錢快,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大批跟風電影接連上映,也越來越粗製濫造,到了90年代末期,靈幻殭屍類型電影逐漸式微,96年香港亞視攜林正英拍攝了電視劇《殭屍道長》和《殭屍道長2》才稍有起色,然而林正英在1997年肝癌去世,一代驅魔道長的去世將本來稍有起色的靈幻殭屍電影受到了巨大打擊,後來雖有《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等劇集大賣但也是迴光返照,再也不負當年盛況了~如今由於當年的演員死的死、老的老,加上特效大片的不斷轟炸,本土靈幻殭屍電影基本上已經只存在與影迷的心目中了,雖然2013年麥浚龍找了錢小豪、陳友、樓南光、鍾發、吳耀漢等拍攝了向本土殭屍電影致敬的《殭屍》但是也只是接了殭屍的殼子講了一個香港影業逐漸式微的故事而已~靈幻殭屍類型片再不復當年盛況~


維羅尼卡2011


沒林正英等老一輩人在,中間又出現斷層現象。沒能真真正正的繼承林正英殭屍靈幻電影精髓,拍出來了誰願上電影院看,就是在常見常用的APP上觀看這類電影,很多粉絲他們也不願加入狗屁APP會員裡看。這是在浪費會員費,只等看現成的,一文不值的電影在這些APP上看一次就不會有人想看第二次,你說會有哪個傻瓜導演願意做這種賠本買賣了。當然現在的導演也沒本事拍成讓觀眾在故事情節上覺得耳目一新的新內容出來,比方最近出了幾部系列殭屍片的,《道士下山》,《道士出山》,純粹是打得英叔的道士招牌在騙觀眾的錢。看一遍就覺得噁心,看二遍就想吐,看三遍就直接進醫院。很歡迎有想體驗女人懷孕經過的痛苦的人就看這幾部新出的殭屍電影,你會發現你看這幾部電影的感受和孕婦剛懷孕的感覺出奇的像。要是英叔在他肯定會出其他像殭屍和靈幻的電影出來,行為只有他才知道了解中國的民間藝術除了可以挖掘出湘西趕屍和鬼魂的題材來做電影,還有其他很多和迷信有關的新東西可以拿出來拍的,比方大家一直都不太瞭解迷信中的閻王殿的十八般小鬼,還有十八層地獄裡的都有哪些鬼可以搬到熒屏上吸金。中國人不論做啥生意都是這幅德行,總是喜歡嚼別人嘴裡吐出來的口香糖,第一個人吃口香糖放在嘴裡時,口香糖肯定是硬硬的,但可以嚼到香甜的味道,當他吐出口香糖讓後面的人撿到放進第二人的嘴裡吃時,第二人就吃到的是軟軟的口香糖,很容易嚼。但就是沒有啥口香糖的原來香甜味道,有的是第一人留下的口水味道和粘糊糊的感覺不用費勁就能吃出口香糖軟軟的味道啊。


喝點早茶


1,政策的原因。建國後不能出現鬼、不能成精,所以國內的靈異片會規避審核風險。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沒有鬼的N種理由》,總結出國產恐怖片沒有鬼的套路。一是做夢、二是精神病;三是幻覺;四是小說;五是走進科學。最後一個稍微解釋一下,就是以科學的理由來解釋靈異與驚悚。這等於讓靈異、驚悚電影沒有了核心,被觀眾詬病也在所難免。

2,靈異、驚悚類型電影的市場較為低迷。香港殭屍電影最火的時候,也就1985—1995年這十個年頭。1985年,《殭屍先生》在香港能賣出2000多萬,同年臺灣的票房也位列十大賣座之一,超過2000萬;同時,《殭屍先生》也捧出林正英這位明星。

可到了1995年,殭屍電影的市場已經很萎靡,都是在虧錢,拍不下去了。如果內地是出自於政策的原因,拍出來的靈異、驚悚的電影不盡如人意,那麼為什麼沒有政策限制的香港,最近十多年拍出來的靈異電影屈指可數呢?市場不夠大,投資就不夠多,拍出來的電影質量就等而下之,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3,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成長中,編劇、電影人等都在成長。從2017年的情況來看,電影市場理性了很多,不再去過度追求大IP、大流量明星,一部好電影能獲得好的票房與口碑。《不存在的客人》這部西班牙懸疑推理劇在國內取得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值得我們去學習。中國電影會越來越好。


蔡駿


不是不拍靈幻、殭屍片了,是拍的少了而且現在的殭屍靈幻片大部分製作相當粗糙,觀眾也不會選擇去看,不關注自然也就覺得不拍了。其實還是有的,你只能說他沒落了,當然屬於殭屍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比如,如果你去某個視頻網站的電影頻道搜索華語恐怖片,你會發現總有這麼幾部是有關“道長”類的靈幻電影。

但是你會去看麼?但看海報和劇名就能感到一言難盡,除非抱著獵奇的心理去點開看之外,剩下的大概是真愛粉了。當然近幾年也有兩部不錯的靈異電影。一部就是麥浚龍的《殭屍》

《殭屍》是向傳統殭屍片致敬的電影,誠意滿滿。在“道長”的捉鬼技能上面也加了創新,不再是英叔那套“糯米、雞血、墨斗線”了,還因為特效的加入讓這部電影充滿了恐怖氛圍,開放性結局,是近期最佳殭屍片。

老派殭屍電影演員的加入更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喜愛殭屍電影的觀眾都清楚,陳友、吳耀漢、鍾發著幾個都是英叔當年殭屍片裡的常客,一般都是扮演師出同門的師兄弟,一起捉殭屍。而錢小豪更是經典殭屍電影《殭屍叔叔》中英叔徒弟的扮演者。

所以,要是想看現代一點的殭屍電影最推薦看這部了。至於為什麼殭屍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少,大概是這個題材已經沒落了。講述茅山道士、殭屍題材的電影黃金期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林正英的《殭屍先生》算是以殭屍為主的電影的開山之作,林正英從此也成了道長專業戶。

英叔自己查詢資料外加上創新,研究出一套捉殭屍的方法,“雞血、糯米、墨斗線、桃木劍等”成了標配。隨著《殭屍先生》的大獲成功,殭屍題材立馬就遍了香港。那個時候的香港電影圈是速食狀態,什麼題材火了所有制作人都開始拍這個題材,於是在這殭屍電影題材井噴期間,拍出了很多殭屍電影,但是這種題材無非是恐怖片的一個分支,拍的多了難免會有重複,造成觀眾視覺疲勞。這確實加速了殭屍片的沒落。

不過英叔自己算是殭屍電影開創者,他一直也努力對殭屍電影創新,就比如《非洲和尚》。所以英叔的殭屍片還算是殭屍題材電影中的一股清流,而我們看到的90年代的經典殭屍片幾乎都有林正英的身影,而殭屍這個題材也靠著林正英一人撐下來的。

1997年,林正英的早逝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殭屍片的迅速沒落,觀眾心中經典道長形象沒了,後來看殭屍片的觀眾越來越少,殭屍片沒落了。

其實屬於殭屍電影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在再拍殭屍電影也趕超過不90年代的那些經典,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是英叔的殭屍電影最好看


影巴客


其實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本質上是因為香港電影沒落了。

當然,可能作為一種地域概念——香港電影依然存在,而且近幾年也出了一些比較不錯的港片,尤其以警匪類為主,像前幾天據傳開始認真拍電影的王晶導演的《追龍》,再或者是講述賊王的電影《樹大招風》,或者是文藝懷舊類的《那一天我們會飛》。

但是殭屍片和帶有香港風味的殭屍片是越來越少了。

大陸的娛樂產業崛起後,香港電影產業受到了一定的衝擊,這是其一。

其次,香港電影在黃金時代(90年代中後期前)後,影片質量高度密集,呈現量產化,市場審美疲怠。

此時,大陸的娛樂產業開始慢慢崛起了。

香港電影的主要消費地區如日本、韓國的電影產業也紛紛崛起,甚至在工業上可以勝過香港電影,此時香港的電影市場陷入了低迷時期。


電影市場本質上是逐利的市場,人們拍電影是為了賺錢的,賺不到錢,誰還做呢?

於是香港電影的幾個重要類型:如無厘頭喜劇、殭屍電影、警匪電影,也慢慢的式微了。

尤其是殭屍電影,在殭屍道長林正英去世後,殭屍電影再無接班人。

值得高興的是,隨著大陸市場的繁榮,香港電影在其帶動下也有了復興的勢頭。

題主說看不到這樣的電影了,其實還是有的。

2013年,麥浚龍拍了一部《殭屍》,就被譽為香港殭屍片的復興之作。

豆瓣評分高達7.7分,好於94%的恐怖片。

再之後,大概是2014年-2015年,網絡大電影市場興起。

當時許多製片方瞄準了市場上殭屍電影的空白,和當時網大領域屬於工信部管轄,沒有廣電限制的政策便利,出產了一大批殭屍網絡電影。

質量呢,說實話參差不齊。

當中也有不少香港或廣東的製片公司製作這樣的電影。

遺憾的是因為觀眾的審美提高,特效技術的發展。

像香港黃金時代拍攝的那些以化妝、道具為主要殭屍表現手法的原汁原味的電影。

還是很難激起市場的震動啦。


黃三角瞭望塔


以前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有幾大主題電影,總結出來就是警匪片,黑幫片,殭屍片(鬼片),功夫片,武俠片。

其中,鬼片以殭屍片最多。


其實大家如果留意,每年,鬼片類型還是有的,只是口碑紛紛撲街。這樣先從審查制度說起。

香港是有審查制度的,所以在創作自由度上,其實比大陸還要寬鬆,因此恐怖片驚悚片製作上也更大膽。其實今年好的殭屍片還是有的,比如這部《殭屍》。

而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沒落之後,輪到大陸為主的華人電影產業崛起,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華語電影的類型產出會更多,也更豐富。

仔細看下來,確實如此,每一年華語電影的恐怖驚悚片類型,還是有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影片為何知名度這麼低,而且觀眾不待見,口碑紛紛撲街。

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審查制度,恐怖驚悚片創作自由度沒有這麼高,比如太恐怖會被刪減掉,太血腥也會被刪減掉,太嚇人也會被刪減掉。

因此久而久之,國產的恐怖驚悚片的嚇人指數也就那樣,故事嘛,就越寫越差,越寫越爛。

除了這個外部原因,內部原因當然也是國內觀眾對殭屍片已經視覺疲勞,老實說,殭屍題材的電影,其實也就是潮州,南方的特色,對於北方以上的國內觀眾來說,其實沒有這種殭屍文化。

只是說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華語電影類型空缺,再加上香港電影黃金時期,拍什麼觀眾只能看什麼,也就造就了很多殭屍片湧現。

而如今,不過是國內還是國外,類型電影越來越豐富,殭屍都分成了腐爛殭屍,病毒殭屍,行動緩慢的殭屍,行動快速的殭屍等等。

因此香港的清朝殭屍,也就排不上號了。既然沒有觀眾市場,電影人也就不太想接觸這個清朝殭屍題材了。


大聰看電影


也有啦,但由於現在對於此類電影審查的太嚴格,導致殭屍片的發展出現了兩極化的傾向。

首先是可以過審的電影中,是不能出現真鬼的。那麼殭屍片的數量自然是少之又少,記得2013年麥浚龍執導的《殭屍》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無論是口碑還是海外票房亦或者在海內外獲獎記錄,都讓內地影迷十分期待。他通過極為“復古”的方式去表現了一個非常“超前”,非常“現代”的香港價值觀。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7.7分,也做了內地的剪輯版,但是電影最終仍然無緣內地公映。

在大量可以公映的電影中,殭屍片更多是一種殭屍喜劇片。他的核心是缺乏的,是一種利用殭屍進行搞笑的。這其實很少人失望啦,無論是香港的還是內地的,曾經紅極一時的香港殭屍片是華語電影最為輝煌最為重要的一個類型。但如今,殭屍魂已散,喜劇花正開!80年代的滑稽搞笑繼承了下來,殭屍片的精神內核卻全然不見。

在不能公映的電影中,還是有很多的中小成本優秀電影,此類電影由於無法公開傳播,在內地並沒有太多人熟知,也很難進行口碑發散。只能說他們存在著,存在於中國影市最為黑暗最為渺小的角落,他們成為了少數人的私人玩物,他們再也沒有輝煌年代所能形成的影響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