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為何2019年鋼鐵業會“增產不增效”?

2018年,我國鋼鐵行業實現利潤4704億元,同比增長39.3%,重點企業利潤率更是達到6.93%,經濟效益創下歷史最好水平。既然不少企業都在積極轉型,行業運行是否就一定會持續好轉呢?

今年以來的鋼鐵行業卻沒有高歌猛進——前8個月,全國粗鋼產量達6.65億噸,同比增長9.1%;中鋼協鋼材平均綜合價格指數為108.89點,同比降幅達5.33%,鋼價整體呈現回落趨勢;全行業經濟效益呈下降態勢,中鋼協會員企業銷售利潤率僅為4.88%,同比下降2.66個百分點。

一些數據和現象表明,鋼鐵業的供需格局仍有失衡可能。今年上半年,鋼協會員企業粗鋼產量增長5.64%,非會員企業增長24.08%,增速遠高於會員企業,增量佔了總增量的56.2%。從近幾年各地已公告的產能置換項目來看,全國擬建的鋼鐵項目粗鋼產能近2億噸。今年1—7月,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增長37.8%,為各工業行業之最,引起業內擔憂。

採訪中,不少專家和企業表示,鋼鐵業要在轉型之後徹底恢復元氣,重要的仍是鞏固去產能成果。

“一段時間以來,受鋼材價格回升、行業效益好轉的影響,以各種名義新增冶煉能力、在產能減量置換中搞‘數字遊戲’等違法違規新增產能的衝動,以及‘地條鋼’死灰復燃的風險都在加大。”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何文波看來,當前,片面追求量的擴張和注重質量效益兩種觀念的博弈正呈膠著態勢,“鋼鐵業的供給側改革進入了‘一篙鬆勁退千尋’的關鍵階段,必須奮楫才能衝出急浪險灘。”

總結觀點:供需不平衡導致一些鋼鐵企業“增產不增效”,去產能成果仍需持續鞏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