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為什麼偏向全資收購(高德、優酷、餓了麼等)?騰訊只是投資?

白話戰略


阿里從誕生的那一天起承擔的更多是“攪局者”,騰訊則完全是生意人的投資

第一、以電商發家的阿里一直有攪動傳統行業的特點,或許這跟創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相比於阿里巴巴發展的歷程來看,馬雲們(跟馬雲同樣思想的團隊人員)的一些顛覆傳統行業和傳統思維的言論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就是兩個企業的最大不同,看過馬化騰訪談的朋友應該知道,馬化騰是一個老好人,一個完全的生意人,只要能夠讓騰訊持續獲利就會去做,反之就不會去做。簡單來說,阿里是創造適合自己的環境來生存,騰訊則是適應現在環境來生存。

第二、阿里做的是一個生態需要補充各種業態,騰訊做的則是一個個業務,收購其他公司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競爭和儘可能多的盈利。以電商起家的阿里,如今業務範圍已經涉及到了電子商務服務、螞蟻金融服務、菜鳥物流服務、大數據雲計算服務、廣告服務、跨境貿易服務等,各個業務獨立運營且互相扶持,每個業務都需要大量其他業態進行補充;騰訊則不是,本身騰訊發家的時候就有“抄襲者”的嫌疑,尤其是如今騰訊的主要盈利還是以遊戲和社交為主,其收購眾多公司的目的還是為了避免重複競爭。

兩家公司雖然說市值差距不大,但是要論資金充裕度,阿里肯定勝出

第一、雖然說目前兩家公司的市值差距不大,但是要知道阿里對於金融的操作是甩騰訊幾條街的。就僅僅從餘額寶等貨幣基金2013年開始問世開始到現在的網商銀行(還有餘利寶)阿里巴巴都走在國內所有互聯網企業前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阿里巴巴有蔡崇信這樣的大神存在,很多融資手段(比如:ABS)都是開了國內先河。可以說在國內來說各大企業僅僅比起金融方面的人才來看,阿里巴巴絕對是數一數二的,甚至很多產品的出臺讓銀行都會頭疼一陣。僅僅從資本市場的操作來看,阿里的可動用資金是遠遠超過騰訊的,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阿里習慣於全資收購的原因吧(不差錢)。

第二、全資收購和投資的目的肯定不同,背後想要實現的企業目的也不盡相同,跟企業自身的人才儲備也有關係。很多投資者都喜歡跟馬化騰(騰訊)打交道,但是也有不少喜歡阿里的。但是多數跟騰訊走得近的最後都避免不了被騰訊作為“棋子”的命運。無論是搜狗瀏覽器(王小川)還是京東都是這樣,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騰訊本身並沒有這方面的牛人。就像訪談中採訪劉強東一樣,馬化騰找劉強東回來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團隊跟淘寶打了半年完全不是敵手。

綜上,阿里跟騰訊本身成立的初衷就不同,這跟創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也跟團隊有很大關係。畢竟如今的阿里合夥制看起來是無懈可擊,團隊的戰鬥力確實也讓人膽寒,而還是傳統企業操作的騰訊或許也只有按照傳統的套路來進行市場操作了。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喜歡記得點贊、關注、轉評哦。


勇談房產經濟壹貳叄


阿里巴巴自從在美國上市之後,就在國內開啟了買買買的通道,幾乎國內半個互聯網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們比較熟悉的UC瀏覽器,優酷,高德,餓了麼都是阿里集團下屬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簡單佔股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是全資控股基本上創始團隊拿錢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蓋,這種算法相對比較霸氣,因為這種霸氣的做法在業內也是讓很多人不舒服,美團就是典型的例子開始屬於阿里集團極力扶持的項目,結果王興也不是這麼容易備受束縛的人,就這樣王興偏向了騰訊集團,騰訊集團也是和大半個互聯網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騰訊大部分情況下只是注資,說白了就是能夠分錢,至於控制權基本上還是大部分創始人團隊擁有,京東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騰訊屬於絕對的大股東,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規模的支持,但實際控制人還是劉強東本人,保持原生團隊足夠的創造力,只是在資金和流量給與足夠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騰訊公司都屬於抓住移動互聯網而做強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聯網發展時期,百度公司屬於絕對的霸主,手握著絕對的流量,但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步伐明顯沒有跟上。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打造了微信這個社交巨無霸產品,並且打造了以微信為核心的生態系統。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夯實了國內電商霸主的地位,並且通過每年的雙11活動不斷的刷新記錄,通過大量的收購部署自己的護城河,現在擁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國內半個互聯網江湖。當然這兩個企業掌握著支付的入口,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戶資源。

從市值上看百度已經和阿里巴巴,騰訊公司相提並論了,今年的財務報表收入已經開始有了下滑的趨勢了,本來從最初的bat的屬性來看百度是最注重技術的公司,現在已經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為了真正的技術公司,現在排名全球第三的雲計算阿里雲還在國內外不停的拓展業務,成立的達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術領域,現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升,從涉足領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馬行空一些。騰訊公司相對保守一點,從公司的調整來看阿里巴巴變化總是比較大,騰訊公司只是在初期業務比較臃腫的時候調整成聚焦的幾個目標,基本上延續到現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創始人賦予這個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關係,阿里自從誕生就瀰漫著一種強大的運營氣息,在這種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雙11等等活動就是這種文化的產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種文化就是迎接變化,從阿里內部調整的頻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體來講阿里集團在向著更高更大的目標邁進。騰訊在外界看來這些年變化不是很大,投資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資佔股份很少直接參與運營,但騰訊有一點就是在關鍵的轉型期從來都沒有掉過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恰當的實際推出了微信,並且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用戶量就上億,這些都是商業奇蹟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萬物互聯時代現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點,百度不是一點機會沒有,畢竟現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東西並且挺到市場的爆發期,那麼注重技術的百度公司還是會回來的,但這一切裡面的變數非常大。騰訊公司在不溫不火中也是在積攢著下一次的發力點,每家公司都有獨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這種事情,多少大佬都搞不清楚,本來我是沒有發言權,但是下圖這個回答,我真是沒忍住,不敢苟同。。。

以我的肉眼凡胎來看

騰訊騰訊更像是商人,以市場為試金石,來檢驗自己的資本。所以騰訊只管投資,除了自己起家的核心產品,很少參與經營。只需要按照資本市場那一套,看好報表,有錢賺就行,你愛怎麼幹就怎麼幹。就算自己的核心產品,據說也是兩個甚至多個部門同時進行,最終哪個能贏得市場的青睞,哪個就活下來。這也是為什麼騰訊既參股京東,又扶持拼多多,既參股虎牙,又扶植鬥魚。這種做法短期看可能會有資源浪費的嫌疑,當然也不會很明顯,畢竟明擺著賠錢的買賣誰都不會去做。但從長期來看,可以一直保持近似於寡頭壟斷的地位,因為他已經360度無死角地深入了市場。

阿里像是在引導人們改變觀念和習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而適應了他們。所以阿里在投資一個行業後,就不會任其發展,而是注入自己的企業價值觀,讓企業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發展。利用被收購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在不知不覺中去改變市場,達到革命性的改變。歷史上不乏這樣的史例,老蔣在敗逃臺灣時,為什麼要拼命爭取一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化人?所以阿里一直以收購為主。

不管怎麼樣,都是在探索中求發展,只有與時俱進和銳意創新相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

算了,泡麵要涼了,吃完睡覺。。。🙃



理想販子


如果你能搞清楚這兩家對流量的需求就能明白為何阿里要全資,騰訊只要投資!

互聯網賺錢的核心就兩個字流量,有量啥事都好說,沒量你東西再好也白搭,因此整個國內互聯網都是圍繞這流量在轉的,官方點的說詞就是運營。

阿里和騰訊這兩家目前均擁有國內最強大的流量池,阿里就是淘寶系電商平臺,騰訊就是社交平臺。但是這對流量的取向卻是是完全相反的,阿里的流量池就是個黑洞,不斷吞噬流量(內部和外部)來為自己的電商服務,而騰訊是不斷往外傳輸流量給擴張自己的地盤。

阿里吞流量:為何阿里需要不斷吞噬流量來為自己的電商平臺服務呢?因為這是其自身屬性所決定的,淘寶系的本質就是一個搜索平臺,和百度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無非一個搜的是各種資訊信息等,一個搜的是商品信息。

但是電商這塊又和普通搜索不一樣,淘寶必須得將自己的流量圈在自己的平臺才能讓買賣雙方在這上面交易,從而才能讓阿里自身獲得穩定的收益,如向賣家提供競價排名,收取各種技術服務費等。如果淘寶系流量外流,那平臺顯然就廢掉了,人都跑光了還怎麼做生意賺錢。

所以阿里必須讓淘寶有流量,圈住賣家,然後再拉來買家,最後再從賣家身上賺取各種費用。依靠這種模式阿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電商仍舊是阿里最核心的賺錢機器。

也正因為為了保證淘寶系平臺的流量,最終就造就了阿里是流量的吞噬者,也造成了阿里的收購基本以全資收購為主。些收購的產品在自身行業內基本都數一數二,擁有不菲的用戶基數,這樣的產品就能為阿里提供穩定的流量入口。同時這些產品也能讓阿里補自己的短板,對現有的產品線做出一定的補充,使得整個阿里戰略體系更為完整。

此外,由於對外部流量很依賴,阿里也很擔心被外部流量卡脖子,因此對於不能收購或無法掌控的流量就直接封堵,比如屏蔽百度,比如直接封扼殺蘑菇街這種導流平臺。

騰訊流量輸出:騰訊的社交流量池和阿里是完全相反,由於其不是電商平臺本身不需要靠吞流量來生存,而社交屬性又導致其自身能源源不斷的產生流量。這種流量溢出的情況下,騰訊能做的就是將這部分流量導出然後來扶持那些需要流量支撐的產品。

因此,我們能在騰訊的平臺上能看到很多其投資合作的產品的入口,最典型的就是京東、滴滴,以及當年的摩拜等產品,都通過微信的流量輸出再進行扶持。

此外,騰訊現有的投資模式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和當年的3Q大戰相關,經歷此役之後的騰訊承諾搞開放,也就是此後騰訊不再簡單的複製人家的產品,而是將更多的資金投入一些新產品以及創業公司。

我想也正因為承諾開放,因此騰訊對於投資的產業和公司採取了不管的模式,只扔錢,不干預實際運營。再加上騰訊本身能提供流量支撐,可以較好的為創業者提供服務。

綜合來說,造成現在這種局面是由這兩家的基因或者業務體系所決定的!阿里天生需要外部流量為自己服務,但又為了不被外部流量所左右挾持,就只能全資收購以便控制,不能控制的直接封殺掉。而騰訊有大量的流量溢出,以流量+投資的形式就能很好的獲得效果,也就沒必要搞全資收購。



Lscssh科技官


先拋核心觀點:

阿里的全資收購和騰訊的投資不控股,不是霸主霸氣、盟主懷柔的區別,是業務邏輯的區別,也就是基因問題,和價值觀沒什麼關係。


阿里業務的起點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電商邏輯。而騰訊業務的終點是流量,是輸出流量的社交邏輯。


很多人都覺得阿里很霸道,像秦滅六國一樣,吞併高德、優酷、餓了麼,要的是完全控制,一旦阿里開啟投資,那麼被投業務大部分會以併購或者佔據控制權而終,包括最近重整併入阿里的車聯網企業斑馬網絡。


投資圈內,看中控制權的小巨頭、獨角獸都不太喜歡和阿里合作,願意站隊騰訊。


美團的王興,就是因為在控制權這件事情上,和阿里鬧翻了,即便當時美團主力有很多老阿里人。


相反,騰訊對於合作者廣結盟友,把自己的流量拿出來扶持投資對象,投出了一系列獨角獸和上市公司,滴滴、美團都先後從阿里投靠到騰訊。


因為這種業務模式區別,就會產生這樣的一個局面,騰訊和阿里之間是代理人的戰爭。阿里每條核心戰線都是親自下場,騰訊是用流量扶持京東、拼多多VS天貓、淘寶;同程VS飛豬;美團VS餓了麼……


造成這種業務差別,大部分說這是馬雲和馬化騰性格使然,其實這只是佔了一部分,一小部分的。真正的決定因素還是我剛才強調的業務邏輯、基因:


阿里業務的起點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電商邏輯。而騰訊業務的終點是流量,是輸出流量的社交邏輯。


通俗講,這是個人奮鬥和“躺贏”的區別。


騰訊的佛系、對被投資對象的懷柔,是因為騰訊社交基因打造了一個大的流量池,流量是騰訊業務的終點。一旦建立起強大勢能,就可以積蓄一個巨大流量池,後續基本就可以靠流量坐收漁利了。


所以,騰訊這些流量就像發電廠的電一樣,不用白不用,騰訊可以靠流量投資,這對於被投資對象就是個巨大籌碼,比如微信九宮格的位置。


這種情況下,騰訊自然是比較佛繫了,就像箇中央上國向朝貢的打賞一樣。


但阿里則完全不同了。


雖然都是你做流量生意,但為什麼說阿里的流量就是業務的起點呢。


阿里的基因是電商,大部分業務的邏輯也是按電商來操作的。


流量為了成交,因此需要不斷圈入新的流量來刺激GMV(成交總額)增長,因此阿里就成了是流量怪獸。



更多流量才意味著業務增長,阿里投資高德、優酷,也是為了讓流量不要離開這個生態,為自己的成交服務。控制力,意味著我圈進來的流量,要為我核心目標服務,生態企業從屬於我成交目標。


這些流量兜兜轉轉都是還是阿里的。


阿里就像個不斷奮鬥的窮小子,要拉流量進來,才能捍衛自己增長、成交。


這就是,為什麼阿里會長成一個無所不包的巨頭,騰訊還比較佛系的規模。是因為是前者需要不斷裂變,不斷擴展邊界,尋找一切可能流量;後者勢頭起來就是考慮分流量收過路費了。



新的業務盒馬、天貓精靈也是這樣,一個是語音打撈流量近體系,一個是從線下打撈流量到線上。


而且,由於現在app封閉造成的信息孤島,阿里還要不斷收購有大流量的入口,接入自己的生態。


這種業務邏輯,當然不能像騰訊那樣縱容自己被投資對象野蠻生長。


歸根結底,這是業務特徵決定的,和誰霸道誰慈祥無關。阿里真是賺得辛苦錢。



更多財經、房產內容請關注我——姆們研究者。


財華社社長


兩家併購戰略不同

阿里全資收購,阿里思維全面覆蓋,成為阿里戰略的一員

阿里一直助力於中小企業發展,這於阿里的思想息息相關,而現在阿里不僅在電商方面強大,在其他方面,也採取全資併購的方式,來覆蓋阿里行業的空缺,比如收購高鑫零售、高德、優酷、餓了麼、考拉海購等國內外很多企業,他們分別代表零售、地圖、互聯網視頻、外賣、海外電商,在阿里雲技術支撐下,實現全行業發展,基本上阿里收購產業,都會讓該產業迎來更好的發展,像大潤發的創始人帶著高管離職時留下了一句話“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所以阿里的戰略基本是全資收購或收購實際掌控的股份,創始人走人,阿里思維全面覆蓋,該企業成為阿里戰略的一員。

這種戰略的好處就是,阿里對收購企業具有實際控制全,多行業協同發展,缺點是阿里負責每個被收購企業發展,承擔所有風險,如果經營不好會給阿里帶來損失。而且全資或擁有實際控制權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也增加了資金的風險。

騰訊一般收購部分股份,不剝奪實際控制權,資金靈活

騰訊一般情況是收購部分股份,創始人依舊擁有控制權,比如入股京東,劉強東依舊有對京東的實際控制權,根據企業發展狀況,再決定是否繼續投資,如果騰訊對入股企業之後的發展不是很看好,就會撤資,比如騰訊在拼多多的撤資。

這種戰略好處就是靈活,隨時撤資,不對企業的發展承擔風險。缺點是沒有對入股企業擁有實際控制權,不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方向。說白了這種方式就是為了最大的資金收入,而減小了投資風險。


沒事請刷臉


不過行業內認為在投資這事上,阿里傾向於收購,騰訊傾向於間接持股。其實這樣的結果主要是騰訊與阿里的商業模式本質不同,騰訊主要靠QQ、微信佔據了用戶流量,而盈利模式自然是靠流量分發,所以現在騰訊投資大部分是防守型地去佔坑(比如在社交領域裡面的投資)和豐富自己的生態體系。

再來看看阿里巴巴,主要靠電商但是不產生流量的,但是從商業本質來看電商相對來說業務是個消耗流量的業務,因此阿里需要花大價錢去買產生流量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了諸如優酷、UC、高德等被阿里拿下。其實也有行業人士認為這也與阿里和騰訊的文化有關,阿里控制慾太強,騰訊相反就比較包容。

所以基本上來看,阿里收購的大部分是在為它的核心服務,通過收購來控制流量流向電商,騰訊投資的更多是通過社交的微信QQ去給他們倒流比如京東,是通過流量給投資的企業變現,是以點到面的過程,這又與騰訊微信一直秉承的思路一樣,連接世界萬物 所以它不一定要擁有全世界,而只要全世界都跟它產生聯繫就可以。

所以兩者投資的目的不同,一個是出去,一個是進來。對於騰訊來說,其他企業越好,自己才能越好,賺的越多。而對阿里來說,其他企業好不好沒關係,只要能把流量引過來,自己業務賺到更多錢就夠了。


科技之窗


你好,我認為這個主要是兩個公司的發展基因不同所決定的,具體的分析如下:

1.首先騰訊的基因是社交,不管是QQ還是後來的微信,兩個大平臺的特點都是社交屬性。即使騰訊曾經做過拍拍等電商平臺都以失敗告終,應該更加堅定了騰訊的整體發展定位就是打造最大最繁榮的社交平臺,所以騰訊的技術核心和產品打造思路都是如何把社交工具做的更大更強,吸引更多的用戶在騰訊平臺上產生社交關係。如今騰訊兩大平臺社交屬性與用戶規模都是數一數二,所以,騰訊收購對象企業主要是讓他們能夠在騰訊的社交平臺上享受到流量帶來的價值,核心就是流量共享,讓投資的企業在平臺發揮價值與增值,而騰訊投資股份就是坐收漁利。騰訊專注持續升級社交平臺,投資的企業藉助社交平臺為用戶提供更多服務,雙劍合璧進而讓用戶粘性更強。

2.其次,阿里的發展基因是電商,電商的特點是需要有交易的,有支付的,所以阿里的電商和支付緊密相連!阿里打造的電商平臺需要能夠通過技術核心來實現從購買到支付的整個閉環,而且必須要有數據的沉澱,才能實現技術驅動帶動電商平臺的持續變大變強。因此,阿里的整個電商平臺需要實現閉環,就要對收購的企業有控股權,然後把收購的企業的產品進行技術的打通,讓阿里的整個數據平臺更加強大,更加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阿里的電商平臺需要統一性的運營並做閉環所有數據的沉澱,不允許各個收購企業在平臺上自營運營,造成數據分離。這就能理解阿里為啥要全購的原因了!

3.阿里和騰訊目前都是國內互聯網公司的領先企業,目前他們的共同點都是靠打造平臺,打造巨大的用戶流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他們的發展基因,也就是用戶在平臺的需求和產生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是在收購還是在今後的發展戰略上,他們都會遵循著各自的發展基因不同就會採取不同策略。



醉井觀商


我用一句話就能說明原因:阿里巴巴有完整的變現渠道,但缺少流量;騰訊有全世界最大的流量池,但缺少變現渠道。

阿里巴巴有淘寶、天貓、支付寶,都是很好的賺錢工具,很好的變現渠道,但缺少流量。所以要收購大量的流量,倒流進來賺錢,比如投資餓了麼、哈羅單車、優酷,都是為了倒流。所以阿里巴巴投資的項目有沒有賺錢並沒有關係(餓了麼、哈羅、優酷都是大虧本),倒流進來後,阿里巴巴可以在淘寶、支付寶賺錢。所以阿里巴巴一般的投資模式是全資收購。

而騰訊剛好相反。有QQ、微信兩大世界最大的流量池,根本不缺流量,但QQ、微信本身是不賺錢的,他需要大量的變現渠道來賺錢,所以他一般採取的方式是投資並不控股,投資京東、滴滴、拼多多、美團,給他們流量,讓他們成長,從而賺錢。當然也倒流到他自己的大變現渠道--遊戲和增值服務賺錢。

他們的商業模式決定他們的賺錢姿勢。


啊金口


中國互聯網的兩大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而這兩大巨頭在某些領域內也是針鋒相對,都想侵佔對方的領域市場,騰訊作為社交平臺的霸主,阿里作為電商平臺的霸主。兩大巨頭在各自的領域內都根深蒂固。

目前,騰訊旗下的投資組合接近760家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投資組合也有350多家的公司。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只要能排的上名的身後都有這兩大巨頭的影子。不論是投資還是收購都會受到兩大巨頭的關照。

阿里巴巴收購企業,會把收購的企業融入到阿里巴巴的生態體系裡面。而之前被阿里巴巴收購的企業很多,如高德地圖、蝦米音樂、天天動聽、餓了麼、UC瀏覽器、優酷視頻等,被阿里收購的企業,一般都是全資收購,阿里巴巴也就會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而被阿里收購後的企業很多都是沒有出彩的成績。

阿里像一個黑洞,不斷的吸附流量。從外界吸取流量,然後把流量放置到自身的平臺上,產生交易,賺取利潤。而流量耗盡後,就會棄之不顧。所以阿里巴巴也一直走在尋找流量的道路上,走在不斷全資收購企業的道路上。

騰訊,入股京東、美團、滴滴、拼多多、蔚來汽車、鬥魚。支持這些企業發展、支持這些企業上市,騰訊投資的企業中,騰訊一般都是最大的股東,原來的公司仍舊是其主導,騰訊不控制這些企業,任由其發展。這些企業只要能藉助騰訊的流量,給騰訊帶來收益就行。

阿里巴巴收購企業。騰訊投資其他公司,都是為了搶佔市場所採用的不同手段。

今日頭條的快速崛起、拼多多的異軍突起,都是一夜之間成長起來的,對大企業具體而言,在前期萌芽狀態對其收購或者投資後,這些企業也就再無威脅。

些許拙見,供您參考。

從事互聯網開發多年,歡迎大家騷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