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高盛亞洲首席:建議超配A股,MSCI“帶貨”資金預超400億美元

進入11月,外資對A股買買買的節奏依然保持高步調,用腳投票來看多A股。

今年以來,截至11月6日北上資金合計流入2358.36億元,其中滬股通淨流入1052.12億元,深股通淨流入1306.24億元。是否有望在未來兩個月衝擊2018年全年淨流入的2942.18元的記錄?別忘了11月還有MSCI“三步走”中的第三步也是最大規模擴容的“殺手鐧”。

11月6日在深圳舉行的2019高盛中國論壇期間,高盛亞洲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師劉勁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MSCI將在11月底進行短期內最後一次擴容,一是將現有大盤A股的納入因子從15%擴大至20%,二是首度納入170只中盤股20%的因子,A股佔MSCI新興市場權重將從2.5%提高到4%,預計將帶來超過400億美元的增量資金。

看好A股沒有意外,具體到後市投資策略上劉勁津著重推薦了三大板塊:一是非銀金融,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看好;二是基建,這仍然是政策支持的利好板塊;三是消費主題,尤其看好零售和教育。

外資流入集中消費和醫療

今年以來,上證綜指多次在3000點關口上下徘徊,滬深300自一季度大幅拉昇後近半年一直4000點上下游走。11月6日,滬深300報收3984.88點,全年漲幅累計達32.36%。

高盛的觀點比市場表現更為積極。10月高盛亞洲的一份中國策略報告認為,對滬深300指數基於基本面的目標是4200點,並表示該指數可能在風險偏好的樂觀情景中挑戰5000點。“現在滬深300距離4200點的基本假設比較接近了,最近A股表現不錯,政策比較支撐,企業盈利增長也比市場預期要好,MSCI的納入也對A股流動性是重要的支撐,所以我們覺得A股還是一個不錯的市場。”劉勁津表示。

從基本面來看,三季報披露完成顯示企業盈利情況超出市場預期,wind統計顯示目前全部A股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6.76%,中小板、創業板同比都有較大增長。

劉勁津表示,A股三季度的盈利情況是亞洲地區表現最好的市場,原因一方面是稅務政策的改變對企業多多少少有所幫助,另一方面房地產包括投資、拿地、開工、賣房等仍然是增長的亮點,兩方面支撐了全年10%的盈利增長沒有問題。

更為樂觀的預期在MSCI對A股近期最後也是最大一步擴容將在11月到來。據MSCI“三步走”的計劃,第三步是把指數中的所有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從15%增加至20%,同時將中國中盤A股(包括符合條件的創業板股票)以20%的納入因子納入MSCI指數。11月份半年度指數評估結果將於北京時間11月8日公佈,該變動於11月26日收盤後生效。

“我們估算這兩個改變會帶來400多億美元的資金總量,400億美元是什麼概念?今年以來到昨天為止,前十個月滬港通北上資金總買入量是350億美元,而到11月底大概就會有400多億。”劉勁津看好MSCI帶來可觀的增量資金,近期外資加速流入可期。

“三步走”以後MSCI是否還有進一步的納入計劃?劉勁津認為,這個時間點比較難以預測,但可能有一個重要的條件是什麼時候開放股指期貨產品。“MSCI方面也非常坦率,如果沒有股指期貨的推出,要把A股進一步納入的難度比較高。”

無論如何,看多中國市場是當前高盛以及外資明確的方向。具體到行業配置,劉勁津表示總體看好週期板塊,其中包括非銀金融、基礎建設和消費主題。

根據高盛的觀測,A股納入國際指數會繼續帶動北向資金流入,主要集中於消費和醫療板塊。在劉勁津看來,消費和醫療成為外資偏好主要是因為稀缺性,“外資做一箇中國股票組合簡單來說有三個選擇:A股、港股和ADR中概股,大部分海外投資者如果投資銀行、週期板塊首選港股,科技股、新中國概念會偏向美股,而投資消費醫藥A股會是很多投資者的首選。MSCI納入後外資必須要買,但買什麼會先看看在海外市場不能配什麼板塊,然後在A股裡面操作。”

科創板改變打新穩賺不賠的預期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外資機構對中國市場的可喜變化也正在形成認知。

2019年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改變無疑是科創板的出現,外資也對“中國的納斯達克”非常關注。前述高盛10月的中國策略報告認為,科創板“新經濟”公司的潛在市值可能高達2萬億美元。

劉勁津解讀稱,對比納斯達克佔美國股市32%、韓國KOSDAQ佔股市15%的市值比例,高盛將科創板的市值以20%的A股市場份額估算,得出了2萬億美元的市值預測。

對外資而言,關注科創板帶來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IPO定價的市場化。11月6日昊海生科、久日新材跌破發行價,更有多家企業目前價格距離最高漲幅已經跌逾50%,市場看不見的力量正在逐漸顯現。

劉勁津對此表示,“可能很多國內投資者會覺得這很奇怪,但是如果你看海外市場,沒有說你去打新股肯定是賺錢的,我們統計美國和香港市場IPO上市一個月內,賺錢和輸錢的概率分別是60%和40%。”

“科創板沒有了新股估值23倍的限制,從監管部門的角度來說(破發)也是他們願意看到的,可以改變每個人打新都會賺錢的這個預期,這是市場能夠發揮作用的一個非常好的情況。”劉勁津進一步表示。

同時劉勁津也指出,海外投資者一方面對科創板充滿興趣,但另一方面對如何參與科創板感到很困難。目前唯一的參與渠道是QFII打新,但打新也有非常高的限制。

開放滬深港通參與科創板投資是下一步的方向,7月26日滬深港交易所表示,已經就科創板A+H公司股票納入滬深港通股票範圍安排達成共識,具體納入時間另行公佈。

科創板作為註冊制“試驗田”,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另一個重要變化在於信息披露。劉勁津認為,對外國投資者而言,投資科創板更需要英文的信披,目前語言還是瞭解科創板企業的一大障礙。

下一步,註冊制的改革將面向全部A股市場,新三板改革方案近期已公佈,創業板的方案也在快馬加鞭。進一步加大投入中國市場的外國投資者,也在密切關注中國市場的變化。

劉勁津表示,以前A股IPO限制很多,審核制下要得到批准才能上市,某種角度看是政府提供了一個擔保,導致很多投資者盲目打新,註冊制之後這一點會有所改變。“企業只要符合標準就可以上市,23倍市盈率限制也沒有了,未來IPO市場表現會有所分化,註冊制就是將以前估值不合理的地方合理化、市場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