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威力巨大,為何俄羅斯海軍只保留了一艘?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威力巨大,為何俄羅斯海軍只保留了一艘?

蘇/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一種性價比不高的武器裝備,目前世界總體上處在和平時期,雖然“兵可以千年不用,器不能一日不備”的這個國防觀永久保存,但具體到戰略核潛艇可以建造小一些,所運載的戰略核導彈的數量也可以相應的減少,這樣不但可以節省建造經費和使用經費,同時對敵威懾力並沒有下降!如果以“颱風級”的造價和使用比來看,完全可以建造兩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並且兩艘的威懾力必然要比一艘大。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威力巨大,為何俄羅斯海軍只保留了一艘?

“颱風級”碩大無朋的原因是:蘇聯時代在核潛艇建造和潛地導彈的製造過程中技術水平不如歐美國家所致,“颱風級”裝備了二十枚P39戰略核導彈,這導彈的高度是16米(三叉戟Ⅱ是13米),再加上發射筒又有1.5~2米的增加高度,這就需要潛艇的耐壓殼體直接至少在11~13米,但是蘇聯當時並沒有有掌握11米直徑耐壓殼體的加工技術 ,不能將P39導彈大部分彈身裝入耐壓殼體內,如果再增加潛艇“龜背高”那麼潛艇的重心就會不穩,機動能力變得很差,水下目標特徵大增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威力巨大,為何俄羅斯海軍只保留了一艘?

拆解中的D—1型戰略核潛艇,可以看到導彈發射筒高出耐壓殼體一大截,所以它的“龜背”很明顯。

為了不讓“颱風級”有更明顯的“龜背”蘇聯的船舶製造專家變通的將潛艇設計成了“品字型”,也就是說:“颱風級”有三個耐壓殼體,下面兩個殼體內:各安裝一套核反應堆動力系統、艇艏武器系統和其它電器電子裝置;在兩個底部耐壓殼體之間佈置導彈發射筒,由於導彈發射筒的製造材料和耐壓殼體一樣,也可以視作一個耐壓殼體,所以“颱風級”就形成了三個耐壓殼體,然後又在“品字形”耐壓殼體外再包裹一層非耐壓殼體…最後就形成了颱風級巨大的身軀。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威力巨大,為何俄羅斯海軍只保留了一艘?

這“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建造的圖片廣為流傳,下面兩個“罐狀物”就是前面說的底部耐壓殼體,中間的孔洞就是安裝SS-N-20潛射導彈的地方,再往後就是指揮台。

通過上面的扼要介紹“颱風級”的複雜建造工程。就可以知曉這型潛艇根本就是耗資巨大、工程繁瑣的產物,當年蘇聯舉國之力建造它們是要抗衡美軍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但是“颱風級”建造出來之後由於體積巨大,在水聲對抗器材的搜索下非常容易暴露,根本進不了大西洋!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威力巨大,為何俄羅斯海軍只保留了一艘?

所以蘇軍只能將它們部署在“北德文斯克”軍港附近的山體洞庫內,一旦接到出航戰備任務,出洞庫不遠就是深海區,再往北潛航不久就是白雪皚皚的北極厚冰層下面,如果接到“核反擊”任務後立即上浮撞開冰層發射核導彈!由於P39導彈射程8300公里,完全可以覆蓋北美大陸。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水平斷崖式的下降,加上“颱風級”有特別巨大維修費用太高,俄羅斯在軍費拮据的條件下只能是六艘當中的五艘退役,維持一艘作為實驗用核潛艇。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威力巨大,為何俄羅斯海軍只保留了一艘?

新一代的“北風之神”核潛艇,它背後就是兩艘已經退役的“颱風級”,由於拆解核潛艇的工作費錢耗時,俄羅斯也沒錢只得將它們停靠在碼頭。

“颱風級”的事例告訴我們,武器裝備的發展要量力而為,有些事情並不是努力追趕就能追趕上的,這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最主要的還是國力的支持,戰略核潛艇的發展是以“彈以艇為先”!也就是說,戰略導彈要適應潛艇,儘量做到“精緻而小巧”這樣的平衡關係,否則導彈體積太大了不但影響到性能,還直接導致潛艇越造越大!最終形成效用比不高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