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影響行動的大事件:由宇宙觀差異造成15世紀中西道路的分野

1424年7月,秋天來得很早,一位65歲的老人在漸冷的秋風中逝去了。這位老人,名叫朱棣。因為死在北征返京的路上,他的兒子朱高熾頗費了一番周折才登上皇位。還有兩位弟弟虎視在側。但是廟號仁宗的朱高熾僅僅做了8個月的皇帝,就崩了。這位朱先生和他父親的作風大大不同,他是個能持家守成的胖男子,所以在他做皇帝的短短8個月的時間裡,對內採取措施減輕民困,對外實行戰略收縮。"耗資頗巨"的下西洋,當然首當其衝就被勒令停止了。

認識影響行動的大事件:由宇宙觀差異造成15世紀中西道路的分野

明成祖 朱棣

1430年,朱高熾的長子,備受朱棣喜愛,也酷似其祖父的朱瞻基才命令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但是就在這一次的航行中,鄭和去世了,之後下西洋的遠航活動就再也沒有開展過了。斯坦福大學著名歷史學家莫里斯教授認為,在1430年代這個"決定性時刻",誰抓住了海洋的控制權,誰就有可能主宰未來的整個世界。很顯然,"亨利王子抓住了這個機遇"——16 世紀葡萄牙詩人卡蒙斯說: "陸地止於斯,大海始於斯",顯示出了一個強悍民族勇於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壯志和勃勃野心,而在這個歷史時刻,中國卻主動退出了大航海時代的舞臺。這主要歸結於在當時歷史背景——明朝"重農抑商"經濟政策和實行海禁的國防策略。其實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古代中國的宇宙觀,影響了中國人進行海上探索。今天說來,十分有趣。

認識影響行動的大事件:由宇宙觀差異造成15世紀中西道路的分野

葡萄牙親王 亨利王子

注:亨利王子是當時葡萄牙的親王,他以國家名義鼓勵航海事業,還設立國海航學校。

"天圓地方"說的由來

古人對天地和宇宙的認識建立在自身五官感知能力之上,古人發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流轉,週而復始,如環無端,因此古人用"天圓"來描述時間的特點。同時,古人用"四面八方"來描述大地的八個方向,因此稱"地方"。發現中國古代整個的宇宙觀是"天圓地方",或稱"天圓地平",所謂"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認識影響行動的大事件:由宇宙觀差異造成15世紀中西道路的分野

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說

與"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密切相關的,是"華夏中心"的觀念和天朝中心主義的天下觀。宋代的"華夷圖"即當時的世界地圖,所謂"華夷",即中國的天下,在中國周邊所畫的一些小地方,標明瞭所謂藩屬國,包括東南亞的那些島嶼。到了1555 年,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古今形勝之圖》,也可以看出"華夏中心"的天下觀。

認識影響行動的大事件:由宇宙觀差異造成15世紀中西道路的分野

地圓說的衝擊

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何時才發生改變的呢?在公元1583年,利瑪竇來到中國,在肇慶繪製了《山海輿地圖》。遺憾的是,這幅圖沒有保留下來。目前所見第一幅利瑪竇繪製的中文世界地圖是1602年刊刻的《坤輿萬國全圖》,原圖是六幅屏條,拼接連合成一圖,裝裱為一整幅,縱168.7釐米,幾乎是一個成年人的高度,通幅橫380.2釐米,另外還有設色的彩色摹繪本。上面有大量的文字解說,其中所包含的海洋信息非常豐富。該圖第一次繪出了赤道、南半球和北半球,並註明了地球為圓形等等。

認識影響行動的大事件:由宇宙觀差異造成15世紀中西道路的分野

坤輿萬國全圖

利瑪竇通過"地球"、"五大洲"、"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等這些與海洋有關的關鍵詞,把一個確鑿無疑的海外世界,以整體的面貌呈現給了中國人。該圖最早將"洲"的概念引入,闡明瞭中國僅僅是世界、乃至於僅僅是亞洲的一部分,而並非想象中的大地中心,這對於中國士大夫的衝擊非常大。《坤輿萬國全圖》告訴中國人,中國算不上世界中心,只是亞洲的一部分,而且地球是圓的,所以在地球表面不存在中心。但是在這個時候,離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也就是1433年,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了。

大海的盡頭是什麼?鄭和們不知道

所以,古人們沒有通過繞地球一週重回自己家園的觀念,而信仰"天圓地方"說的鄭和,是帶著皇帝的政治外交任務出發的,他不可能僅憑著自己的好奇心就去大海的邊緣一探究竟,萬一從大地的邊緣墜落了,他就永遠也不可能完成自己的任務,也永遠都回不了家了。因此,儘管明朝時候的中國已經完全具備發現新大陸的高水平的航海條件,但鄭和下西洋沒有最後做出和西歐航海家一樣的地理大發現,這是和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聯繫在一起的。

"地理大發現"最後由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完成,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大地球形說的信徒,堅信地球是圓的,才能面對浩瀚的大海勇往直前。因為他們深信,前進的方向不僅是遍地黃金的未知世界的方向,更是家的方向。

認識影響行動的大事件:由宇宙觀差異造成15世紀中西道路的分野

向著遠方,前進!

參考文獻:

《大海航時代中西文明分野》

《15世紀中西海航發展取向對比與思索》

《鄭和下西洋與明人的海洋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