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亡命江南,李清照財物盡失

丈夫趙明誠病逝,李清照臉上的淚痕還未拭去,金兵就已再次南下。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趙構向浙江西部的丘陵地帶逃竄。李清照可以去投奔誰呢?正四顧茫然之際,大病忽至,只剩一絲遊息。她強忍病痛,派人把大部分金石文物運到趙明誠妹婿李擢所在的洪州去,準備病情好轉,就去投奔李擢。但任誰也沒有想到,金軍竟然分兵進攻洪州,所有金石文物全部在戰火中化為灰燼。

《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與趙明誠

李清照的心在流血,又有人在她傷口撒了一把鹽。原來,趙明誠病重的時候,曾經有朋友帶著一個玉壺來看望他,後來竟然有人據此造謠說趙明誠向金國獻玉壺求降。大是大非面前,李清照不敢有絲毫含糊,馬上表明心跡,要把手頭的文物捐給朝廷。但趙構正忙著逃命,居無定所。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文物追趕趙構,可惜每到一地,總是比趙構慢了一步。她抵達皇帝駐駁的越州,才知道趙構剛剛離開此地;她追到台州,卻發現連臺州太守都已經逃走;她漂洋過海,追到溫州,而趙構卻已重返浙西,回到了越州。

《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形象

讓她稍感安慰的是,她在越州找到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李迒。紹興元年(1131)三月,李清照隨弟弟奔赴越州,向越州士民鍾氏租了一個小院,日子算是暫時安穩下來了。不想一天晚上,她隨身攜帶的古玩書畫全部被盜。為了找回這些承載著許多情感的東西,她公開懸賞尋物,最後幽幽前來領賞的居然是鍾氏,她這才知道是那賊正是自己的房東。她試圖用道義的說服和語言的懷柔來感化鍾氏子弟,把財物歸還給她,卻發現她永遠也喚不醒裝睡的人。

虛弱之際,接受張汝舟求婚

紹興二年(1132)正月,李清照收拾細軟,和弟弟一起,隨著高宗的御駕,回到了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長期奔波勞累透支了李清照的身體,一場大病找上了她。她躺在床上,有時咳嗽,有時發燒,不停地呻吟,受盡煎熬。就在李清照最虛弱的時候,竟然有人來向她求婚了。

《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中年李清照形象

來人叫張汝舟,一位文質彬彬的男子,年齡與李清照相仿,崇寧年間進士,官職是右承務郎。他說他傾慕李清照多時,對於她的不幸深表同情,而且他自己也沒有了妻子,如果李清照不嫌棄,他願意好好照顧李清照,二人攜手共度後半生。

《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張汝舟形象

這樣一位有情有義的官員,不嫌棄她的一無所有,不嫌棄她疾病纏身,對她敬重有加,年近五旬、孤苦無依的李清照還有更好的選擇嗎?李清照頂著巨大的壓力,答應了這樁婚事。

所嫁匪人,寧可坐牢也要離婚

然而,張汝舟事實上並非傾慕李清照的才華,也非同情她的遭遇,而是因為早先聽說過她收藏有大量金石文物,對這些文物存有覬覦之心。婚後不久,張汝舟就暴露出自己的真實意圖,開始向李清照索要金石文物。當他發現李清照手頭的文物已經所剩無幾,便老羞成怒,開始脫下偽裝,對李清照惡語相向,甚至拳腳相加。

《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形象

張汝舟的野蠻和醜惡行徑讓李清照難以容忍,動了離婚的念頭。但宋朝律法不允許女性主動要求離婚,《宋刑統》明確規定"妻告夫罪,雖得實,徒兩年",即使丈夫有錯有先,妻子也要判處二年徒刑。但李清照急於擺脫這個惡棍的控制,便向弟弟李迒求助。她其實是有更強的關係可用的,她的舅舅王仲岏的小女兒,也就是她表妹王氏,嫁給了秦檜。當時,秦檜任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是高宗面前的紅人。但王氏個性陰狠,秦檜乾的許多壞事都是"枕頭風"吹出來的。清高如李清照者,當然不屑與這樣一位毒蠍親戚交往的。

《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秦檜與王氏跪像

李迒利用自己在檔案機關工作的便利,查到了張汝舟營私舞弊的罪證。李清照拿著這些證據,直接向官府告發張汝舟,並要求離婚。張汝舟十分囂張,認為官府不能拿他怎麼樣。不想案子驚動了皇帝,趙構責令監察部門嚴查,坐實張汝舟虛報考試次數、騙取官職,將他從公務員隊伍中除名,發配到偏遠的柳州。李清照獲准離婚,卻也因此入獄。後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九天後獲釋。

逃難金華,物是人非事事休

紹興四年(1135),金國糾合偽齊再次南犯,趙構如驚弓之鳥,逃往平江。浙江百姓聽說後,一片驚恐,亂作一團,鄉下人逃到城裡,城裡人逃往鄉下,李清照被裹挾著逃到了金華。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趙明誠的去世,圖書文物的散失,又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繫獄的劫難,李清照孑然一身,處境悽慘,內心悲涼。

《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載不動,許多愁

一個風雨初歇的上午,枝頭的花謝了,花瓣落到地上,塵土散發著微微的香氣。李清照起床的時候,日頭已經很高了,她沒有心情梳洗打扮,再說打扮給誰看呢?聽說金華城南雙溪的景色不錯,心裡想著去那裡劃劃船、散散心應該不錯。但這只是一剎那間的想法,李清照沒有出門,而是走進書房,研了磨,推開紙,寫下一首《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在這首詞裡,李清照回答了她為什麼沒有去雙溪划船散心,她擔心自己的憂愁太沉重了,小舟無法承載。南唐詩人李煜用"一江春水向東流"比喻愁,把愁變成了水,李清照又進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在這裡,李清照用了極其誇張的手法描寫愁,愁是那麼多,那麼重,以至於船都載不動。在她筆下,精神化為了物質,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我乘舟,愁亦乘舟,我即是愁,愁即是我。

晚境淒涼,開始懷疑自己人生

晚年的李清照寓居臨安,整理校勘趙明誠撰寫的《金石錄》,並寫下《金石錄後序》,備述一生遭際和文物聚散。一日,好友孫氏登門拜訪,一個十歲左右的小丫頭相隨。李清照乍一看,覺得小丫頭靈動異常,稟賦過人,頗有自己當年的風範,有意傾囊相授,將其培養成下一代女詞人。誰知小丫頭毫不領情,一口回絕,說"才藻非女子事",嗆得李清照差點喘不過氣來。這個世界,果真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嗎?小丫頭一句話否定了李清照的一生,也讓李清照開始懷疑自己的一生。

《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形象

大約紹興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終於"載不動,許多愁",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懷著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的孤苦和淒涼中悄然辭世,享年7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