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一向都很開放和膽大,可為什麼卻在RCEP問題上“退縮”了呢?

卞競婉


這個並非是因為莫迪保守了,而是他認為現在的印度工業以及輕工業,還挺不住外國產品的衝擊。他對印度內部的改革,再怎麼說都是內部的而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RECP全稱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由東盟10國發起,邀請中日韓澳新印六國參加的自由貿易協定,其宗旨是減輕關稅壁壘,促進區域性經濟活躍。

11月4日,在曼谷召開的RCEP首腦會談,除了印度以外,其他的15個國家都在進行簽署協議的準備。為何印度如此特殊,不跟隨潮流前進?莫迪自己也說了,印度存在著重大且未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問題?他並沒有具體的細說,但是很多人已經想到,那就是印度如果簽署協議,印度國內經濟體,是否能夠對抗國外經濟體。現在印度在ASEAN中的貿易,實際處於逆差的態勢,尤其對於我國,佔據了其貿易逆差的4成。中印兩國,是唯一兩個國家之間沒有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印度對於RCEP,從最開始的談判,就抱有一個慎重的態度。

為何印度會抱有慎重的態度,我們從RCEP的交流領域,就可以看出端倪。RCEP中交流的領域有:物品貿易、原產地規則、關稅手續、SPS、STRACAP、貿易救濟、金融服務、人員移動、投資、競爭、知識產權、電商交易、中小企業、經濟技術合作、政府採購以及各種制度等。除了人以外,印度的哪個方面,都是落後於ASEAN中較多的國家的。其他的參加國家,想要廢除90%的關稅,對於印度而言,肯定是不敢如此操作的,不然印度的工業將會直接被外國取代。

我們來看一下印度的貿易收支數據,隨著21世紀初全球化經濟的影響,印度貿易逆差都在千億美金以上,這種赤字如果同意了RCEP以後,必然會繼續擴大。

上圖是日本人對於印度各個領域競爭能力的分析,除了皮革、纖維、鋼鐵以外,其競爭能力都是負值,其全品類的競爭能力完全比不過貿易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覺得印度會積極對待降低關稅的事情嗎?顯然答案是NO。莫迪就是再開放和膽大,但是面對能夠打破其原有市場的巨大風險面前,也不得不小心謹慎了!

部分文章介紹:

《 日本人為盡孝:辭去工作,卻被社會遺棄》

《日本人素質“崩壞”:是教育劣化,還是社會使然?》

《深思:撐起日本的主力軍,為何陷入了“倒閉潮”》


日本二三事


無論怎麼開放和膽大在rcep上謹慎都是印度領導人的正確選擇,雖然我們看來不是很理解。

首先要知道的是,rcep一旦談成,對於印度的輕工業特別是日用品工業來說是一個致命的衝擊,因為一直以來印度的經濟發展非常的不平衡,日用品方面發展的非常積累,導致國內日用品價格非常的高,如果市場開放,那麼來自中國和東南亞的日用品百貨進入印度市場,會將印度民族工業的日用品領域完全擊垮。

對於印度來說,實際上如果從非常長遠的考慮,rcep談成是對印度經濟有幫助的,這樣能夠降低印度市場的消費價格,助推經濟發展,並且印度和中國的經濟是有互補的,也就是說這對於兩國都是好處。但是短期內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還有一個要知道的,就是印度一直夢想擁有像中國一樣的全產業鏈工業進展,所以他肯定不會希望日用品方面的輕工業被摧毀的。

另一方面就要考慮莫迪面臨的情況了,莫迪由於稅改在國內的支持度有明顯的下降,現在又面臨大選,他肯定不會將自己的前途放在賭桌上進行賭博,如果加入rcep,短期內經濟承受了大量的衝擊,那麼他的支持度肯定進一步下降,對於大選來說是致命的。

所以莫迪現在無論是從自身考慮還是印度經濟考慮,都沒有迅速接受rcep的可能性。


諮詢師天生


印度的擔心,其實大可不必

印度這次沒能簽署RCEP,確實讓人失望,畢竟印度經濟很有潛力,13億人口,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如果印度能籤,那這個自貿協議將會是全球最大的,畢竟包含全球一半的人口,GDP總和達2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1/3。

莫迪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我評估RCEP時,我必須尊敬所有印度人的利益,但是我並未得到一個積極的答案,因此我的良心不讓我加入RCEP協定。”

可見,印度國人對簽署這個協議也是不樂意的。

其實,到底該不該籤,肯定該籤。為什麼這麼說?從中國加入WTO的歷史就可以看出,只要中國開放的領域,如今都變得更有競爭力了。而沒開放的領域,基本還是老樣子,比如壟斷領域,金融,能源等。

所以,印度本不應該過於擔心開放市場後中國低價商品,已經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農產品的衝擊,事實證明,越開放,才能越強大。

中國如果能早日開放金融市場,可能我們的股市,債市相比現在會更加的強大吧。

不過,RCEP並未對印度關閉。,昨天,中國外交部稱,中方願與其他各方一道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繼續協商解決與印度談判中面臨的問題。我們歡迎印度儘早加入到協定中來。


趙冰峰財經


莫迪號稱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所以說莫迪一直都是一個開放派,能夠接受西方先進的思想,不過在這次的RCEP問題上,卻牽扯到了印度的核心利益,印度這個國家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國內的工業發展比較薄弱。我們都知道印度的武器都是進口的,國產的武器比例很少,印度之所以和俄羅斯還有美國關係這麼好,就是長期進口這兩個國家的武器,印度現在的電子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和日本韓國相比還是差了很遠。所以說印度市場一旦全面開放,在短期之內會對本國的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印度的輕工業產品價格不低,一旦國外廉價的商品湧入,會導致印度的一些中小工廠倒閉。

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國內階級分化比較嚴重,有錢的人都一般選用國外高檔產品,而那些窮的人就買不起一般的生活產品,所以造成印度產業鏈低端化,無法形成品牌。嚴重限制了印度輕工業的發展,但是最近幾年東亞一些國家在輕工業和重工業上發展都比較快,這和印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印度對開放持謹慎態度。

印度現階段提出了印度製造強國計劃,是想利用西方產業鏈的轉移帶動本國工業產品的發展,順便建立起完善的產業鏈,這樣做對印度還是比較有利的,會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將美國和歐洲代工的工廠全部轉移到印度,印度既可以學習技術,又可以培養產業人才,但是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一旦日韓的產品快速湧入印度,那麼印度就再次錯失建立工業體系的機會。因為現在日本和韓國都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很多電子產品也已經自動化生產,所以這些產品的成本是非常低的。進入印度之後,不但會讓印度工廠倒閉,而且還會造成大量的工人失業情況,到時候印度國內肯定會十分討厭莫迪。這對莫迪的執政非常不利,況且現在印度正在著手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國內情況也不穩定,所以現在莫迪不敢冒這個險。目前這個協議應該會在明年達成,用一年的時間來緩衝不清楚印度夠不夠,但是這也顯示了莫迪想達成協議的初心,但是現實條件對他非常不利。


四十五度軍報


對於莫迪在最後關頭退出RCEP這件事,很多朋友從純經濟角度去分析,這確實是主要原因,但是冗雜乾巴巴的數據很容易讓多數讀者懵圈,筆者認為,倒是可以在我們熟悉的歷史上找到答案。

19世紀初期大清帝國的GDP總量和增速可以說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數一數二的。當初英國外交官馬嘎爾尼與清王朝談貿易,被當時算是全世界最偉大、最富有的君主之一——乾隆皇帝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為由予以拒絕!最後英國人被迫以鴉片和槍炮迫使清王朝打開貿易通道。縱觀19世紀的清王朝,在歷次與列強的戰爭中也不乏膽大和開放的君臣良將,但是在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國際貿易領域出口產品少之又少,進口卻是以武器裝備為主,自產能力卻又十分薄弱。

印度近年來GDP無論是總量還是增速,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排的上號的,甚至在增速方面還一度超過了北方鄰國。當下與印度合作的國家也多是美國、俄羅斯這些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國。可偏偏印度的經濟結構仍然是以虛幻的服務業為主,工業水平完全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貿易出口產品也是鳳毛麟角,進口的也大多是當前比較先進、自己不能製造、連組裝都很困難的軍工產品。這和當年大清王朝何其相似?

還有更相似的。

大清帝國本質上是封建王朝,政治、經濟體制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與先進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制的較量中是很難佔到便宜的。時下的印度,其實也差不多,表面上看是共和制,有多個多個黨派聯合執政。但實際上是,地方各個土邦(想到於省)擁有很大的自主權,類似於美國的州。再加上種姓制度的盛行,印度舊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本沒有得到改變。國家所掌握的土地僅有13%,尚不及最小的一個邦——哈爾邦。由此可見,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掌控力實際上是微乎其微。土地和人口是一國經濟的基礎,大量土地集中在地方豪強手中,想要做點有利於民生的事情,那是舉步維艱!大清王朝自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開始後,因為國庫空虛,鎮壓農民起義和發展工業的事全都交到了地方官手裡。地方官有了自籌資金和人事任免的權力,逐漸開始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天災人禍期間抗拒朝廷旨意拒不捐款捐糧的事時有發生,“東南互保”更是將與朝廷分庭抗禮推向了極致。清王朝與其說是被辛亥革命推翻,倒不如說是內部解體。

言歸正題,RCEP是由東盟十國發起,然後邀請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東亞工業強國和澳大利亞、新西蘭這兩個大洋洲的農業國加盟,印度也在其中之一,共16國。對於現代化國家發展經濟貿易,這當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對於落後的印度來說,如果沒有東亞三個工業強國,印度也許會很樂意。本身就想稱霸南亞—印度洋。東盟十國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綜合實力又不如印度,藉助這個平臺實現印度大國夢,當然再好不過。但是東亞三強國一進來,勢必占主導地位,將嚴格遵循國際貿易法則,三國大量的商品進入印度,將會嚴重衝擊印度落後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新理念隨著新商品大量進入,同時也會極大的衝擊地主豪強賴以維持政治地位的種姓制度,引發思想啟蒙。要知道,在印度超過10億人是窮人或文盲,這些人如果受到新思想的啟迪,將會帶來什麼?說白了,會把那些地主豪強手裡的金飯碗一個接一個的砸掉。這也就是為什麼多數印度政黨以“損害農民利益”為由反對莫迪加入RCEP的根本原因,這和當年大清王朝那些達官顯貴用“祖制不可違”、“風水不可壞”為由抵制洋務運動和革命思潮是一個道理!

當年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尚且難以迫使臣民就範,更不用說莫迪這個臨時當家人會抵制的住印度那幫豪強的壓力。


大將軍威武K


筆者認為,此次莫迪之所以沒有加入RCEP,最主要的原因來自印度國內的壓力,由其是來自印度國內的中小企業的壓力;因為他們但心,要是印度加入RCEP,印度就要向RCEP所有成員國 開放市場,這有可能會對印度中小企業帶來毀滅性的衝擊;莫迪是在這樣的壓力下,才選擇了暫時不加入RCEP的決定;

從表看,印度在最近幾年的經濟表現,確實不錯,但總體來講,印度的工業發展,還是比較薄弱的,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由其在輕工業方面,印度還處在相對底端,所以印度才提出了印度制強國計劃,但是,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是印度一旦開放市場,其它國家的產品,就會迅速佔領印度市場,這將導致很多印度中小企業,面臨倒閉;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將對莫迪政府,非常不利,這將意為著,莫迪會失去這些人的選票,所以莫迪才會選擇保守的做法,選擇暫不加入;莫迪政府之所以說暫時不加入,沒說永遠不加入RCEP,這是因為,莫迪政府也看到了長遠的好處,往長遠看,印度加入RCEP是有利的;


雖然在短期內,有可能對印度國內的底端產業造成一定的衝擊,但是,這也會促進印度整體產業鏈的提質增效,而且,還可以得到另外15個國家的巨大市場,所以在筆者看來,莫迪之所以會“退縮”,是受到了國內的巨大壓力的影響,但不代莫迪會永遠不不加入RCEP,莫迪只是想用這次的不加入,來換取更多對印度有利的條件罷了,因為 莫迪是個懂經濟的領導人,他是不可能放棄這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的。

個人拙見!歡迎評論區交流看法或補充 謝謝!

關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內容觀看!

您的一個點贊! 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小柳聊聊兵


“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用這話來形容印度非常貼切,印度現在就是窮,沒有志向,只顧著印度的眼前利,只惦記著自己的一日三餐,只惦記著印度的一己私利,至於RCEP會給印度帶來什麼樣的經濟福利,莫迪壓根就沒有想過!

印度暫時不加入RCEP這個覆蓋35億人的地區性經濟體,第一反應就是從印度自己的問題、利益出發的,印度比較窮,比較落後,工業製造嚴重拖後腿,只有在互聯網方面,印度有些人才,所以“印度造”遠遠比不上“日本造”,印度的產品比不上其他國家的產品,如果印度加入RCEP,短期之內,對印度的市場會造成一定的衝擊!

莫迪擔心加入RCEP之後,沒有關稅的壁壘,沒有稅收保護,其他15個國家的高端、廉價的產品進入印度市場,印度的產品就會失去優勢,印度人就會購買他國廉價、優質的商品,而印度商品無人問津,印度自己造的商品賣不出去,印度的工廠、企業就會倒閉,印度造就會被迫退出歷史舞臺,印度的貿易就會逆差,他國就會賺走印度的錢。

從長遠的角度來說,有對比就有傷害,印度被傷害之後,才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印度如果有足夠的自信,有信心發展好印度的工業,印度只要堅持發展,堅持優質的“印度造”,短期的陣痛之後,在他國商品的擠壓之下,印度被迫改革,被迫提高產品的質量,會誕生一個優秀的印度,一個貧窮的印度會被逼成一個欣欣向榮的印度。

印度暫時不加入RCEP,還有某些方面的原因,印度現在是美國的座上賓,是俄羅斯的座上賓,是法國的座上賓,是英國的座上賓,英美法都是經濟大國,印度故意拖延時間,就是看看這些國家對RCEP的態度,如果美國這樣的國家對RCEP不友善,擔心RCEP會威脅到美國的經濟霸權,美國就會阻止RCEP的建設。

印度左右搖擺,猶猶豫豫,就是想和美國等國家達成一定的協議,只要美國等國家達成一定的經濟協議,印度就不會加入RCEP,沒有印度的加入,RCEP就會少10多億人,就會少2.73萬億美元的GDP,RCEP的經濟實力就會受到削弱!

印度這些年一直不安分,印度這些年給人的感覺是,積極向西方國家靠攏,又不敢徹底和俄羅斯分道揚鑣,印度有可能會成為南亞的“土耳其”,成為“牆頭草”,“國中印度......”!


老鱷魚觀天下


近日,在泰國曼谷召開的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宣佈,RCEP的15個成員國已結束所有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準備明年簽署協議。協定將涵蓋約全球一半的人口,這些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約佔全球的32.2%,貿易額約佔全球的29.1%,達成後將成為全球涵蓋人口最多、最具潛力的區域自貿協定。


不過,就在談判進入最後衝刺的時候,印度突然宣佈退出談判,令眾人跌下眼鏡。不過,印度的退出,似乎也客觀上加速了協議達成的進程。因為一直以來,印度就被認為是導致協議談判龜速前進的主要方。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甚至表示,如果印度不願意開放市場,他願意暫時在沒有印度參與的情況下達成RCEP。可見大家對印度是有不滿情緒的。


但即便如此,大家還是很希望印度加入。畢竟印度是一個有著10幾億人口的大國,經濟快速發展,市場潛力無限。如果印度能加入,無疑將增加RCEP的含金量。


印度退出的原因,就印度總理莫迪表示,由於關稅差異、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以及與關稅無關的壁壘,印度決定不加入RCEP。他認為RCEP未能照顧到印度包括農民、商人、工人、消費者以及各行業的利益。另外,印度國內莫迪的反對黨也反對RCEP,他們聲稱要保護印度國內的工農商。


印度加入RCEP,的確從商品競爭力來說,會弱一點。短時間內各國會加大對印度的出口,會損害印度的利益。印度有這種擔心是正常的。但也應該看到,當年中國加入WTO,也面臨同樣的風險。只不過面對風險,我們沒有選擇逃避,用的是發憤圖強,自我求生。


印度退出最終談判,也在印度國內引發了巨大反響。可見大家爭議還是有的。一部分有企圖心的印度人,希望印度能學習中國,對自己樹立信心,發憤圖強。


據瞭解,RCEP談判始於2012年11月,由東盟10國發起, 6個重要區域經濟體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作為對話夥伴國共同參加。RCEP談判涉及中小企業、投資、經濟技術合作、貨物和服務貿易等十多個領域,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一個區域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北京不冷東京熱


莫迪是印度比較能幹的總理:資深,幹練,老辣。這幾年在他的領導下,印度的經濟增長不錯,也增長了印度的知名度。

印度這幾年與東盟,日本,韓國等地區和國家都鑑定了自貿協定。那為什麼這次又臨時退出RCEP呢?不是莫迪不想,而是印度增加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樣會造成印度的製造業和其它方面的缺陷,印度為了保護本國利益而為之的。還有印度政府的低作為,低效率也造成了印度的決策不盡人意的地方。

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像中國一樣,能繼續加大改革開放,能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的。

印度國內每個利益集團,大資本家的訴求不盡相同,而它們的影響力卻巨大的,滿足不了它們的話,許多事就很難辦的。總之這次印度的退出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是不明智,短視的行為!


烏龜比兔子好


縱觀莫迪擔任印度總理這些年推動的政策,他的確算得上“開放”且“大膽”。他曾經在2016年11月9日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推行了廢鈔的政策,在2015年突然修改了GDP的算法。

不過莫迪這些開放和大膽的舉動,都都是打著冠冕堂皇的口號執行下去的。按照莫迪的說法,廢鈔是為了打擊印度猖獗的腐敗行為,讓非法途徑獲得印度盧比只能失效。

修改GDP算法的理由則是印度原有GDP算法太過於落伍,無法展示印度經濟的實際增長情況。當然莫迪這麼做的原因主要還是為了讓印度經濟數據更好看一點,提升個人支持率。

莫迪的這些做法不管多麼大膽,莫迪都沒有直接影響過印度農民與印度本土企業的利益。可是莫迪如果選擇讓印度假如選擇加入RCEP的話,莫迪將會侵犯這個群體的利益,這勢必會大幅度降低莫迪在印度的支持率,影響他的競選。

RCEP全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由東盟十國與中、日、韓、澳、新西蘭與印度六國共同構成。這個協定的作用就是這16個國家之間互相降低關稅,建立一個包含有35億人的巨大市場。

遺憾的是印度不論是農產品還是工業品,在這16個國家裡一沒有質量優勢二沒有價格優勢。印度加入RCEP降低關稅之後,面對的就是日、韓兩國搶佔印度高端商品的市場,我國的工業品可以搶佔印度中低端商品的市場,東盟十國則可以向印度大量出口農業品。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印度農民種植農產品收入會大幅度降低,印度中小企業必然被外國企業徹底擊垮,大量印度工人失業。莫迪不願意面對這樣的局面,所以最終在11月4日宣佈拒絕加入RCEP。


凡事有利必有弊,加入RCEP同樣可以倒逼印度企業進行轉型升級,也能夠讓印度民眾可以用更低廉的價格獲得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不過現在看來,莫迪並沒有勇氣面對RCEP帶來的挑戰。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吖! 不方便的話,也謝謝您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