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渾水庫建設時期人物

陸渾水庫始建於1959年,至今已達半個多世紀。在陸渾水庫建設與管理的歷史進程中,一批又一批的建設與管理者為了陸渾水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不辭艱辛、嘔心瀝血,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事蹟可歌可泣。

楊予九

楊予九(1938~1963),男,漢族,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鳴凰鄉巷上村人,中共黨員。1963年1月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系,分配到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施工研究所工作。

陸渾水庫建設時期人物

1957年,楊予九進入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水電專業學習。在清華期間他上進好學,成績優秀,表現突出,長期擔任系團委宣傳部長、校團委宣傳部副部長。

1963年1月,楊予九大學畢業後,自願到流動性大、生活條件艱苦、長期野外工作的單位——水電部水利水電施工研究所工作。報到後,就到施工一線——河南省嵩縣陸渾水庫建設工地工作。

在陸渾水庫建設工地,楊予九主要工作是進行“爆破、築壩理論和施工技術研究”,他參加了掏槽爆破、深孔爆破的技術研究工作。

1963年8月3日,楊予九在陸渾水庫洩洪洞進行第十一次掏槽爆破試驗中,因前往爆破現場,察看爆破效果,收集記錄數據,不料未響的啞炮突然爆炸,楊予九不幸罹難,以身殉職,時年25歲。

楊予九不幸以身殉職後,遵照他父親的意願,將他安葬在陸渾這片土地上。1967年2月被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批准為烈士。

王東生

王東生(1930~1971),男,漢族,河南省洛陽臨汝縣楊樓鄉劉疙瘩村人,中共黨員。

1951年,王東生投身到治理淮河的戰鬥中,在平凡的勞動中敢擔風險,勇挑重擔,工作認真負責,嚴守戰鬥崗位,被評為治淮勞動模範。1958~1960年,在修築隴海鐵路複線工程施工中,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各項戰鬥任務,先後12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196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0年2月,王東生帶領臨汝民兵團楊樓營六連民兵,參加陸渾灌區建設。1970年8月,連續幾天大雨,給隧洞施工帶來許多困難。一天夜裡,灌區工程的22號井排架壓斷10根,急需木料加固,正在歇班的王東生聞訊後,不顧一天的勞累,立即帶領30多名民兵,頂風冒雨,從5裡外的南坪渡槽揹回木材,經一夜奮戰,將排架修復,保住了巷道;王東生帶領三連進行隧洞擴襯砌實驗,襯砌模板不夠,他立即動員全連木工,全力以赴,連夜趕製,第二天一早就把做好的模板送至工地;王東生事事處處為他人著想,天冷了,把自己的毛衣脫下來送給他人,上級發的工作衣,他也給民兵穿;他患有嚴重的胃病,卻從未放到心上。一次,王東生胃病復發,臥床不起,炊事員給他端來一碗病號飯,王東生說“我這病算不了什麼”,把飯親自端到重病號的床前。

1971年2月23日上午8時,王東生帶領二排25名民兵,到陸渾灌區總乾渠段重點工程——前富山隧洞,進行隧洞混凝土灌注施工。經過8個小時激烈奮戰,再有兩三車灰料,就可完成封頂灌注任務,這時已到下班時間,王東生說:“為了加快工程進度,就要爭取時間。”說罷,他和王玉州、楊懷獻、楊勇3名同志,繼續幹起來。突然“轟隆”一聲巨響,洞頂塌方,石頭、土塊砸了下來。王東生被石頭埋沒了半截身子,救出後,被送到洛專醫院,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終年41歲。

富伯康

富伯康(1924~1985),男,漢族,山西省太原市人,1949年5月畢業於河南大學水利系,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先後在華東水利部、淮河水利工程總局、板橋水庫、河南省治淮總指揮、南灣水庫、河南省水利廳、鄭州市水利局、開封地區水利局、開封市農工委等單位工作,先後擔任南灣水庫設計科副科長、綜合計劃科科長、工區副主任、管理處副主任,鄭州市水利局技術負責人,開封地區水利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開封市農委技術顧問等職。

1950年,福伯康參加治淮工程,在板橋水庫地質勘探施工中出色完成任務,連續兩年被評為河南省治淮勞動模範。1952年應邀前往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朱德委員長的親切接見。

1970年3月,富伯康應邀參加陸渾灌區渠首工程施工設計。其中東方紅一號渡槽,單跨90米;東方紅二號渡槽為3孔,每孔跨度45米,這兩項工程氣勢雄偉,施工難度大,需搭23米高的排架支撐,還必須趕在汛期前完成,而團部的木料遠遠滿足不了施工要求。富伯康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千方百計尋求經濟合理的結構型式和最佳設計方案。親臨現場詳細測量、查勘、瞭解地質情況,夜以繼日地進行計算、繪圖,設計。從結構造型,工程造價和使用料物等方面進行對比,最後決定2個渡槽均採用雙曲拱型式。在施工方法上,富伯康大膽提出用卸架分層承荷法施工,這是根據他多年施工經驗創立的一種新施工方法,此方法可節約木料40%以上,但施工難度很大。施工前,富伯康編制了嚴密的施工方案和操作規程。澆築混凝土時,他親自檢查施工質量,認真核算構件的強度和承荷能力。當時,富伯康身染阿米巴痢疾,但為了搶時間,抱病帶領民工連續苦幹9晝夜。拱肋剛澆築完,他就累得昏迷過去。1970年6月25日八大河上游突降暴雨,二號渡槽中孔支撐被洪水沖垮,只剩下6根拱肋懸在高空。面對此險情,富伯康掙扎著從病床上爬起來,在風雨交加中,他艱難地攀上一根拱肋,向前爬行著、檢查著,下面是咆哮奔湧的洪峰,他全然不顧。經過處理後,整個工程安然無恙。此項工程,成功運用富伯康的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法,為陸渾灌區總乾渠建設節約資金100多萬元。

福伯康在36年的治水生涯中,曾先後14次立功受獎,其中被評為水利部先進工作者1次,河南省治淮勞動模範、先進生產者6次,2次榮立一等功。先後完成73項大中型水利工程的設計、校核、審定和檢查工作,他主持編寫的《南灣水庫工程技術總結》,由水利部批准印發全國,為編寫水利工程技術總結提供經驗。他的個人專著有《機井噴灌聯合運用》。

紀登奎

紀登奎(1923~1988),男,漢族,山西省武鄉縣人。1937年參加革命,並加入了犧牲救國同盟會,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東青年抗日救國總會委員兼和順縣青年抗日救國總會主席。此後,他長期在華北從事地方工作。歷任魯西區黨委青年抗日救國總會組織部部長,冀魯豫第二地委抗聯分會組織部部長、副主任,冀魯豫第一地委委員、民運部部長,中共平陰縣委副書記,冀魯豫區黨委黨校組教科科長、晉冀魯豫中央局組織部科長,豫西區黨委工作團書記兼中共魯山縣委副書記、書記,伏牛山剿匪指揮部黨工委副書記。

陸渾水庫建設時期人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紀登奎任中共河南省許昌地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中共洛陽礦山廠黨委書記兼廠長。1958年11月,調任中共洛陽地委第一書記兼軍分區第一政委。

紀登奎在擔任洛陽地委書記期間,為了治理開發黃河,改變伊河下游群眾飽受洪澇災害和乾旱折磨的生活狀況,1959年他向河南省人民委員會請示修建陸渾水庫。經河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後,1959年3月洛陽地委成立伊河陸渾水庫工程指揮部,紀登奎擔任工程指揮部指揮長、黨委書記。同年12月31日,紀登奎在嵩縣田湖公社召開萬人開工典禮,親擔第一擔土,宣佈陸渾水庫工程建設開工。

1960年3月,陸渾大壩工程還沒有完成總任務的一半,汛期將至,必須在汛期前,將大壩修建到318米高程,保證汛期溢洪道通水。紀登奎號召全洛陽地區傾全力支援水庫工程建設。整個洛陽地區從地委、專署的幹部職工到各縣、公社、大隊的農民踴躍上陣,上至70多歲老翁,下至青少年學生,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陸渾水庫建設之中。經過10餘萬人的艱苦奮戰,終於在汛前,將大壩修築至318米高程。

在國家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經濟極度困難時期,紀登奎帶領洛陽9縣人民,建成了陸渾水庫這座集防洪、灌溉、發電為一體的大(I)型水利樞工程,有效地控制了伊河洪澇災害,保護了中下游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黃河安瀾立下了不朽功勳。

1963年3月,紀登奎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1965年,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兼商丘地委第一書記;1968年,任河南省革委會副主任。在1969年召開的中共九大上,紀登奎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70年,他到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宣傳組成員、國務院業務組成員;1973年,紀登奎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

1988年7月13日21點06分,紀登奎逝世於北京。

李平三

李平三(1910~1992),男,漢族,四川省宣漢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5月,他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歷任班長、排長、副連長、連長、三八六旅十七團副營長、營長、科長,陽城縣縣大隊副大隊長、大隊長,上幹隊隊長,太嶽四分區獨立三團副團長,豫西軍分區五十一團團長,洛陽軍分區獨十團團長、洛陽軍分區參謀長,南陽軍分區副司令員,洛陽軍分區副司令員,洛陽地委委員等職。195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上校軍銜。曾先後被中央軍委授予“三級八一勳章”、“ 三級獨立自由勳章”、“ 二級解放勳章”、“ 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59年3月擔任陸渾水庫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黨委副書記。1966年離休。

陸渾水庫建設時期人物

李平三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轉戰南北,出生入死,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屢建功勳。紅軍時期,他參加了著名的川東農民暴動。二萬五千里長徵中,他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同敵人英勇奮戰,在一次戰鬥中他帶領的部隊被敵人四面包圍,在無外援的情況下,與敵人激戰2天2夜,衝出敵人包圍圈。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參加和組織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淮海戰役、黑包山、陳家噴、母豬坪、白城古、長樂村、關家鎦、三成埔、響堂鋪、水沿鎮、將家路、神頭嶺、雪坪、解放洛陽等近百次戰役,身負重傷達13處之多,經受了長期革命戰爭的鍛鍊和考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9年3月,洛陽地委成立伊河陸渾水庫工程指揮部,李平三任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黨委副書記,具體領導、組織和協調陸渾水庫工程施工。1960年是陸渾水庫建設的關鍵階段,6月份必須將大壩修建到318米高程,保證汛期溢洪道通水。他晝夜在工地檢查工作,隨時召開戰地會議,解決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趕水庫工程建設進度,妻子生孩子,他都沒顧上回家看望一眼。在國家3年自然災害,經濟最困難時期,他帶領洛陽8萬餘民工奮力苦戰水庫工地,順利完成了陸渾水庫建設的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