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翻開中國城市的歷史畫卷,品讀過往的熱血與激情,人們會發現,70年時間,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獨特基因,都呈現給世人自己專屬的榮光。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提起吉林省省會長春市,在很多人的記憶裡可能源於它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生產了第一輛解放牌卡車、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也可能源於它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誕生了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長故事片《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還可能源於它是新中國光學事業的搖籃,製造了第一臺激光器、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她創造了新中國歷史上無數個第一,也收穫了一系列美名——汽車城、電影城、森林城、……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現在,當歷史的腳步走到2019,這個共和國70歲生日的年份,以復興號為代表的軌道客車,正在成為長春的新名片,成為共和國生日的一個禮物。

誕生於“一五”時期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長春市青年路中車長客的廠區被綠色填滿,乾淨整潔,秩序井然、充滿科技味道的現代化廠房內,很難找到昔日傻大黑粗的影子。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1954年,作為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的前身長春客車廠在此建立,在當時這也是新中國唯一一家專門製造鐵路客車的企業。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33歲的長客人李桐雖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卻從眾多前輩的口中多次感受了那時的不易。“當年地鐵車輛製造的重任落在了我們的肩上,很多參與人員甚至連地鐵是什麼樣都沒見過,也沒有一張圖紙可以借鑑。”李桐說,在當時各種條件都難以滿足的情況下,老長客人借鑑鐵路客車的設計思路,一邊設計工藝裝備一邊總結經驗,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現在還在使用的廠內環形地鐵試驗線,都是當時老長客人用業餘時間手提土籃、肩扛枕木一點一點建起來的。”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1969年10月1日,標有“長春客車廠製造”字樣的中國第一列地鐵列車出現在首都北京,“長春客車廠”也連同北京地鐵一併載入史冊。全國人民沸騰的歡慶時,長客人留下了喜悅激動的淚水。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但步入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長客的地鐵車輛製造和中國的地鐵事業一起經歷了一段低谷。受制於經濟發展能力,地鐵訂單連續多年都是零,地鐵研發何去何從?擺在了所有長客人面前。憑著對當下敏銳地洞察和未來正確的判斷,長客仍然堅持進行投入,搞自主研發,跟蹤世界各國地鐵開發情況,組織人員出國學習。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轉機出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迎來了地鐵事業快速發展的新時期。2002年3月,在原長春客車廠主營業務和優良資產的基礎上經改制、重組後成為新型股份制公司。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誕生至今,中車長客用65年的歷史,填補了國內甚至世界軌道客車製造史的一項項空白,使自己躋身於世界一流軌道裝備製造商之列。“我們作為中國最大的軌道客車研發、製造、檢修和出口基地,誕生過新中國第一輛軌道客車、第一輛有軌電車、第一列地鐵、第一輛磁懸浮列車……現在,國內70%的城鐵車,50%的鐵路客車都來自我們中車長客。”李桐的臉上寫滿了自豪感。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從國內到國外訂單絡繹不絕

來到李桐所在客車製造中心裝配一車間,正在製造中的城市客車車廂一列列整齊排好,工人們專注著手中的工作,埋頭苦幹。車間書記李桐驕傲地告訴津雲記者,中車長客有三大組成部分,分別是研發試驗、軌道客車新造、檢修及運維服務,目前已經具備年產180-200列高鐵動車組、4000輛城鐵列車、600輛普通鐵路客車的製造能力,以及年檢修300列動車組及1000輛普通鐵路客車的檢修能力。

一車間主要的生產對象是地鐵、輕軌等城鐵車,“現在目所能及正在製造的,除了國內的訂單,還有很多外國的訂單。”李桐細數著車間裡的軌道客車產品:這個是給三亞製造的百分之百低地板車,客戶可以不用修建站臺,節約成本;那個是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地鐵車,超輕的車體、智能化的網絡系統,能夠電子顯示的車窗玻璃都充滿了未來感;遠處的則是給國外製造的紅線地鐵車,現在是預組裝階段,準備發往訂單國家進行總組裝……

「回望崢嶸歲月 獻禮70週年」中車長春 復興號從這裡駛出

目前,由長春生產的各種軌道列車,已經運行在美國、澳大利亞、巴西、以色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沒有什麼訂單開始,到國內訂單,再到國外訂單絡繹不絕,通過多年自主創新,長客已經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培育了製造及研發能力,更有了與世界先進企業同臺競技的實力。”李桐話語中帶著驕傲。

“中國焊工太厲害了”

產品走俏國內外成為中國製造的新名片,這些成績的背後,依靠的是長客全體員工的汗水和智慧,更體現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

51歲的李萬君是土生土長的長春人,作為中車長客的一名焊接高級技師,他有著許多榮譽稱號:“工人院士”、“高鐵焊接大師”、“大國工匠”、“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工作32年裡,他見證了中國軌道客車的成長,也將中國的“匠心”展現在了世界的面前。

“剛進廠被分到長客配焊車間水箱工段,有一句順口溜說我們當時的艱苦‘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看是水箱工段燒電焊的’,我們一起畢業的28個同學,有25個都託各種關係轉崗了。”李萬君也想過離開,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1997年,憑藉自身技能在長春市組織的一場焊接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李萬君興奮的同時也非常難過,“當時我說來自客車廠,很多人問我,是不是生產馬路上跑的公交車的。我們那時候已經是鐵路製造業的龍頭,但長春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客車廠是幹什麼的。”

10年後的2007年,中車長客試製生產動車組,第一個轉向架的焊接任務落在了李萬君頭上。轉向架是軌道客車九大核心技術之一,是連接客車車廂與車輪的重要部件,相當於軌道客車的兩條腿,承載著客車的全部重量,所以對焊接工作也要求及其嚴格,哪怕掉下來一個小焊渣,都會直接影響軌道客車的運行安全。

作為整車關鍵受力點,列車轉向架橫樑與側梁間的接觸環口的焊接成了難題。在外國專家的面前,作為廠裡的焊接大拿李萬君被首先邀請嘗試。但按常規焊法,焊腳高,接頭多,國外專家看了連連搖頭否定。“我那時已經得了不少省裡的、國家的焊接大賽冠軍了,聽到人家這麼說,我臉通紅,但國外專家拿出人家焊的東西,確實特別平整,咱無話可說。”也是那個時候,李萬君終於明白,對中車長客的不瞭解並不怨老百姓,“主要怪當時我們的產品不夠精細,在社會的影響力不大。”

從那之後,知恥而後勇的李萬君每天都在思考和嘗試如何焊接得更加完美,通過一次次試驗,終於摸索出了七步焊接方法,解決了難題。“當看到我焊出來的東西,外國專家伸出了大拇指說‘萬萬沒想到中國焊工就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從不會到會再到超越了他們,中國焊工太厲害了’這句話我一輩子都會記得。”

從2007年到現在的12年時間,中車長客的焊工們沒有停下學習和創新的腳步。2015年中車長客試製“復興號”,“我們焊接技術已經領跑世界,我們需要創新,於是創造了一槍三焊的焊接法,攻克了難題。”相比於過去工作的髒和累,現在李萬君的感受是,“我們工人的技術水平提高了,待遇和地位都上升了,滿滿的都是幸福感和獲得感。”

自主研製實現技術突破

除了過硬的技能,在幾十年的摸爬滾打中,中車長客人明白核心技術掌握不了將永遠受制於人,工程技術中心張欣盟博士更是深有體會。

走在攪拌摩擦焊車間,一塊塊型材被拼接成一起,固定在機器上,落下的攪拌頭沿著設定好的直線輕輕劃過,型材與型材間被完美的銜接在一起,沒有高溫熾熱烤得人不敢靠近,也沒有火花四濺閃得人無法直視。張欣盟指著焊接完成的型材說,“這是地鐵車廂的地板,那邊是高鐵車廂的牆壁,攪拌摩擦焊相比於弧焊除了綠色環保,還有每分鐘焊接2米,避免母材強度損傷等高效高質的特點。”

張欣盟說,從攪拌摩擦焊車間的第一臺實驗設備開始,到現在可以完成城鐵和高鐵車廂各種組成部件的焊接生產線,這裡寫滿了技術研發人員的刻苦鑽研和不懈努力。“該技術是由英國焊接研究所發明的,2008年國外已經用在車輛上,但是對技術高度保密,有所耳聞,但從來沒見過。”張欣盟說,2010年包括他在內的科研人員們開始進行自主調研和研製工作,“如何組合型材?如何設計攪拌頭?焊接的過程看著簡單,但技術非常複雜,我們自主突破了7大項技術難關,到了2012年,從實驗到小規模試製,有了實質性的跨越。”

成功的喜悅讓他們敢於向前跨進。2014年逐漸搭建攪拌摩擦焊生產線;2015年研製出動車組大厚件的攪拌摩擦焊技術,40釐米厚的型材可以一次性焊透;2018年完成了從大到小,從薄到厚的城鐵車和高鐵車,車廂組成部件的焊接全覆蓋。“一項新技術,從研製到生產,路非常漫長,但從我們2014年投產到現在,產品質量是百分之百合格,能夠達到如此穩定批量化的效果,說明我們前期基礎非常紮實,也說明我們真真正正的掌握了這項技術的核心。”

核心的掌握也讓他們站在了世界的前端。原來張欣盟和同事們向國外學習,但現在張欣盟已經陸續被邀請參加了很多國際上的摩擦焊會議。2018年摩擦焊第12屆國際專題會,張欣盟更是成為軌道車輛世界範圍內唯一站上講臺,進行代表會報告的人,“現在,英國焊接研究所也主動找到我們,希望可以參與編輯摩擦焊在軌道車輛上的國際標準。短短8年,從不會到現在,我們的摩擦焊已經被國際的同行所認可,站在了領跑的位置,這讓我們特別自豪。”

70年華誕的禮物

努力總會有回報,也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如今,以復興號為代表,產自長春的軌道客車不僅奔跑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還優雅的走向世界,完成了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

2017年1月3日,中國鐵路總公司正式向長客和四方頒發了中國標準動車組“型號合格證”和“製造許可證”,中國標準動車組也正式獲得型號命名。

2017年6月25日,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復興號”,並於26日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這其中,從上海駛往北京的第一列復興號列車,即來自長春。一年之後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項目獲代表中國製造水平的中國工業大獎。

70年彈指一揮間,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大陸僅有鐵路23500多公里,而到了2018年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1萬公里以上,高鐵總里程佔世界2/3。地鐵方面,截止2019年7月1日,中國內地累計有37個城市,投運城軌交通線路6126.82公里,其中2019上半年就新增運營線路長度365.32公里。

鋼軌連接起了城市發展的交通網,車輪滾動出了經濟向前的新動力,以復興號為代表,中國軌道交通人,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表達對新中國生日的祝福。

(津雲新聞記者 鮑燕 文並攝 發自吉林長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