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歷史沿革

扶余市歷史沿革

吉林省轄縣級市,由松原市代管。位於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東部,地理座標東經125°0′-126°10′、北緯44°44′-44°30′。西連寧江區,南隔第二松花江依次與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農安縣、德惠市為鄰,東以會塘溝為界與榆樹市接壤,北以松花江為界與黑龍江省肇源縣相對,東北隔拉林河同黑龍江省雙城市相望。全市總面積4658平方千米。總人口77萬人。轄12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三岔河鎮、長春嶺鎮、五家站鎮、陶賴昭鎮、蔡家溝鎮、弓棚子鎮、三井子鎮、增盛鎮、新萬發鎮、大林子鎮、新源鎮、得勝鎮、三駿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永平鄉、社裡鄉、新站鄉、更新鄉、肖家鄉;以及1個國營農場、2個灌區:下岱吉灌區管理局、伊家店農場、拉林灌區管理局。市政府駐三岔河鎮,距長春市143千米。

地處松嫩平原。地勢東高西低,最高處海拔249米。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年均溫4.5℃,年均降水量425毫米。主要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石英砂、耐火土等。下岱吉灌站是全省八大電灌站之一。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畜牧業、林果業較發達,盛產魚類。長濱鐵路、陶榆鐵路、G1沈哈高速公路、102國道、301省道穿境而過。名勝古蹟有大金得勝陀頌碑、石頭城子古城等。

兩漢至北魏期間,是濊貊族建立的部落國家夫餘(扶余)領土的一部分。唐初屬河北道營州都督招撫的室韋達姤部,寶應元年(762)以後屬渤海夫餘府。遼初屬達魯古部,清寧四年(1058)屬寧江州混同縣,治所在今伯都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此起兵反遼。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是肇州通泰寧交通線上的驛站。明初屬兀良哈三衛蒙古族居地。永樂六年(1408)以後,屬奴爾幹都司撒叉河衛(三岔河衛,今松原市寧江區伯都鄉伯都西北30千米處)。

清天命元年(1616)設伯都訥站。康熙三十一年(1692)移吉林副都統於此,稱伯都訥副都統,隸寧古塔將軍。嘉慶十五年(1810年)置伯都訥廳,轄境大致為今松原市寧江區江北地區、扶余縣、榆樹市三縣(市、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撤伯都訥廳,設新城府,與榆樹分治,以匯塘溝、珠爾山為界,其東屬榆樹地,其西屬新城府,轄境包括現在的扶余縣和松原市寧江區江北地區。民國二年(1913)改稱新城縣。民國三年(1914)改稱扶余縣。

1945年,東北光復;11月,東北人民自治軍嫩江縱隊白山支隊進駐扶余,劃歸吉合區行政委員會長春地區管轄;12月,劃歸吉林省直轄。1946年1月,劃歸吉江行政區管轄;3月,成立扶余縣民主政府,屬西滿局吉江行政區;6月改屬嫩江省第四專署。1947年2月,劃歸黑嫩省第四專區管轄;10月,劃歸嫩江省管轄。1949年4月21日,經東北政委會決定,扶余縣由嫩江省劃歸吉林省;同年成立扶余縣人民政府,1956年改稱扶余縣人民委員會。

1956年7月3日,國務院[國內字117號]文件批准,設立懷德專區,將扶余縣由省直轄縣劃歸懷德專區管轄(10月6日,更名為公主嶺專區)。1958年10月23日,撤銷公主嶺專區,將扶余縣劃歸白城專區管轄(1971年白城專區改稱白城地區)。1968年,撤銷扶余縣人民委員會,成立扶余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扶余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扶余縣人民政府。

1987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扶余縣建立扶余市(縣級);11月1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7]162號)文件通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扶余縣,設立扶余市(縣級),以原扶余縣的行政區域為扶余市的行政區域;扶余市劃歸白城地區管轄。1991年4月,成立前扶經濟開發管理區,扶余市改屬前扶經濟開發管理區。1992年6月6日改扶余市為松原市扶余區。1995年7月20日,國務院(國函[1995]68號)文件批覆同意恢復扶余縣,並將扶余區更名為寧江區。新設立的扶余縣轄扶余區的長春嶺、五家站、三岔河、三井子、增盛、弓棚子、蔡家溝、陶賴昭8個鎮和永平、社裡、四馬架等18個鄉,縣政府駐三岔河鎮。

2013年1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扶余縣,設立扶余市(縣級),由吉林省直轄,松原市代管。

1946年4月,全縣劃為8個區:城關區(城鄉);二區(八家子、大窪、伯都村);三區(長春嶺、發德、伊家店、九間村);四區(蔣家、增盛、三井子村);五區(五家站、新站、萬發村);六區(弓棚子、榆樹溝、大溝村);七區(三岔河街、新城和珠山村);八區(陶賴昭、三家村)。1947年,全縣轄城區、朝陽、四馬架、萬發、三岔河、八家子、蔡家溝、陶賴昭、三井子、大林子、弓棚子、長春嶺、五家站、力峰14個區。1948年,增設增盛、榆樹溝2個區。

1949年,增設伊家店、石頭城子區。1950年,建伊家店國營農場;扶余縣轄18個區,217個村。1956年3月,合併為扶余、三岔河、大窪、長春嶺、三井子、五家站、弓棚子、石頭城子、陶賴昭9個區,計81個鄉9鎮。1957年12月,劃為扶余、三岔河、長春嶺、五家站4個鎮,八家子、伯都、大窪、聯盟、團結、革命、永平、平川、四馬架、五大、三井子、長久等30個鄉,含223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個國營農場。

1958年9月20日,調整為扶余、三岔河、長春嶺等15個公社。1960年12月,扶余縣轄6個鎮、15個公社,228個生產大隊。1962年,增加伯都、善友、徐家店、新立、新站、新安鎮、大三家子、七家子、大窪、三義、石橋、伊家店、肖家、新城局、社裡15個公社。1964年,增加新興、新民兩個公社。1964年3月,扶余縣調整為5個鎮、15個公社,228個生產大隊。 1966年1月,扶余縣調整為5個鎮、30個公社,367個生產大隊。1971年初,扶余縣轄30個公社、5個鎮、16個街道,432個生產大隊,2643個生產小隊。 1981年,增加二龍山、拉林兩個公社。

1983年9月,將公社改為鄉;鄉下轄村、社。全縣轄5個鎮(扶余、長春嶺、陶賴昭、五家站等)、32個鄉,468個村,1182個自然屯,333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2處國營農場、5處國營林場、1處國營畜牧場、4處國營漁場、2處良種場。1985年12月,扶余縣轄9個鎮、28個鄉,467個村。1987年,全縣轄9鎮、26鄉和兩個國營農場,共有22個街道、474個村。1988年1月11日,經吉林省政府批准,撤銷扶余市的扶余鎮,設立新城鄉及臨江、文化、民主、團結、和平、前進、工農7個街道辦事處。1995年,扶余區轄25個鄉、10個鎮、2個國營農場、10個街道辦事處,483個行政村,全區總人口1145011人。

1995年12月,扶余縣面積4608平方千米,人口約71.3萬人。轄8個鎮、18個鄉:三岔河鎮、五家站鎮、三井子鎮、蔡家溝鎮、弓棚子鎮、增盛鎮、長春嶺鎮、陶賴昭鎮、三義鄉、永平鄉、萬發鄉、肖家鄉、二龍山鄉、石橋鄉、伊家店鄉、徐家店鄉、更新鄉、大林子鄉、新站鄉、四馬架鄉、社裡鄉、新城局鄉、大三家子鄉、榆樹溝鄉、七家子鄉、拉林鄉。共有53個居委會、393個村委會。另有國營伊家店農場和兩個灌區。縣政府駐三岔河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733746人,其中:長春嶺鎮32586人、五家站鎮43057人、陶賴昭鎮32235人、三岔河鎮84194人、蔡家溝鎮36833人、弓棚子鎮28341人、三井子鎮26854人、增盛鎮34639人、四馬架鄉27018人、永平鄉29294人、社裡鄉24296人、新站鄉25204人、萬發鄉34304人、更新鄉25199人、大林鄉25715人、徐家店鄉19155人、伊家店鄉23620人、石橋鄉20691人、三義鄉18262人、肖家鄉21162人、榆樹溝鄉22836人、新成局鄉23936人、七家子鄉17725人、大三家子鄉21812人、二龍山鄉16738人、拉林鄉14428人、伊家店農場3612人。

2001年7月9日,經吉林省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1]2號)文件:撤銷大林子鄉,設立大林子鎮;撤銷萬發鄉,設立新萬發鎮;撤鄉建鎮後,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2001年9月25日,經吉林省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1]9號)文件,撤銷七家子鄉,設立新源鎮,轄原七家子鄉行政區域;撤鄉建鎮後,鎮政府駐地不變。至此,扶余縣轄11個鎮、15個鄉。

2003年末,扶余縣面積4673平方千米(根據《吉林年鑑2003》),總人口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萬人。轄11個鎮、15個鄉:三岔河鎮、三井子鎮、蔡家溝鎮、五家站鎮、增盛鎮、弓棚子鎮、長春嶺鎮、陶賴昭鎮、新萬發鎮、大林子鎮、新源鎮、三義鄉、永平鄉、肖家鄉、二龍山鄉、石橋鄉、伊家店鄉、徐家店鄉、更新鄉、四馬架鄉、新站鄉、社裡鄉、新城局鄉、大三家子鄉、榆樹溝鄉、拉林鄉。1個國營農場、2個灌區。

2004年,扶余縣轄11個鎮、15個鄉:三岔河鎮、長春嶺鎮、五家站鎮、陶賴昭鎮、蔡家溝鎮、弓棚子鎮、三井子鎮、增盛鎮、新萬發鎮、大林子鎮、新源鎮、四馬架鄉、永平鄉、社裡鄉、新站鄉、更新鄉、徐家店鄉、伊家店鄉、石橋鄉、三義鄉、肖家鄉、榆樹溝鄉、新城局鄉、大三家子鄉、二龍山鄉、拉林鄉。1個國營農場、2個灌區。

2005年9月9日,吉林省民政廳(吉民行批[2005]22號)批覆,經省政府批准,同意對扶余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一)撤銷二龍山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三井子鎮管轄。(二)撤銷拉林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弓棚子鎮管轄。(三)撤銷榆樹溝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肖家鄉管轄。(四)撤銷石橋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長春嶺鎮管轄。(五)撤銷徐家店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伊家店鄉管轄。(六)撤銷三義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四馬架鄉管轄,合併後設立四馬架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七)撤銷大三家子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陶賴昭鎮管轄。(八)撤銷新城局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三岔河鎮管轄。2005年10月25日,吉林省民政廳(吉民行批[2005]39號)批覆,經省政府批准,同意將扶余縣四馬架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更名為三駿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

2006年,將社裡鄉劃歸松原市寧江區。2007年4月2日,經省政府批准,將扶余縣社裡鄉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寧江區管轄。(是否實施?)

2006?年,扶余縣轄三駿鄉、永平鄉、新站鄉、更新鄉、伊家店鄉、肖家鄉等6個鄉,長春嶺鎮、五家站鎮、陶賴昭鎮、蔡家溝鎮、三岔河鎮、弓棚子鎮、三井子鎮、增盛鎮、大林子鎮、新萬發鎮、新源鎮等11個建制鎮。另有國營伊家店農場和兩個灌區。共有415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735727人,182696戶,其中農業人口663106人、城鎮人口72621人,少數民族有9740人。

2009年4月2日,吉林省民政廳(吉民行批[2009]2號)批覆,經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伊家店鄉,設立得勝鎮,所轄行政區域不變。全縣現轄12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三岔河鎮、長春嶺鎮、五家站鎮、陶賴昭鎮、蔡家溝鎮、弓棚子鎮、三井子鎮、增盛鎮、新萬發鎮、大林子鎮、新源鎮、得勝鎮、三駿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永平鄉、社裡鄉、新站鄉、更新鄉、肖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