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這所高校竟發現600多座古墓?考古學家:古人選墓地有講究

陝西這所高校竟發現600多座古墓?考古學家:古人選墓地有講究

西安是一座建立在千年古蹟遺址上的城市,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為"四大歷史古都"。在這個現代城區與古代文化遺產區疊壓的十三朝古都,湧現出諸多"古墓派"高校。但是要說哪家古墓數量最多,古墓分佈最密集,這第一把交椅,西安郵電大學絕對是當之無愧!

陝西這所高校竟發現600多座古墓?考古學家:古人選墓地有講究

2001年,西安郵電學院(現西安郵電大學)在長安區建設新校區。建設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區域發現了戰國、秦、漢、唐代古墓葬600多座,其中80%以上都是秦墓。

陝西這所高校竟發現600多座古墓?考古學家:古人選墓地有講究

陝西這所高校竟發現600多座古墓?考古學家:古人選墓地有講究

這批秦墓規格小,延續時間短,墓葬形制、方向較統一,東西排列成行,各行南北向佈局,考古人員判斷,此處是秦杜縣的一處平民公共墓地。

長期從事隋唐領域田野考古發掘與研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主任劉呆運曾表示,"(西安)南郊是古代墓葬的密集區,基本上,每個校園在建設的時候都能發現幾百座墓葬。"從地域上看,從戰國到秦朝,從漢代到唐代,古人為墓葬選址時,似乎格外偏愛南郊。這是為什麼?

墓葬集中的南郊地勢較高

據劉呆運介紹:"這些墓葬在南郊如此集中,是因為這裡地勢較高。"就西安的地理環境來說,涇、渭、滻、灞、灃、滈、澇、潏、等大小河流像葉脈一樣,蜿蜒其間,這些河流將關中盆地切割沖積成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原。滻河與灞河之間的白鹿原,灞河與渭河之間的銅人原,渭河與滻、灞河之間的龍首原,潏河與滈河之間的神禾原,滈河和灃河之間的細柳原、高陽原,滻河與潏、河之間的樂遊原、鳳棲原、鴻固原、少陵原,以及渭河北岸的畢原、咸陽原。

而西安郵電大學長安校區正屬於高陽原。

陝西這所高校竟發現600多座古墓?考古學家:古人選墓地有講究

古人選墓地:前有照,後有靠

"在古人心目中,神仙和人一樣,都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你現在看南郊這一片,供人們祭祀、拜神的地方很多,比如大小雁塔等,古人就覺得這個地方離神仙近,有靈氣,風水好。"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主持了半坡遺址發掘工作的

石興邦先生介紹,古人選擇墓地考慮的因素依次為:京城附近,其風水不消說自然是好的;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死亡地,如任所、戰場等,這往往是恪於形勢,如交通制約等;第四個就是生前嚮往之地等。但是一般都要選擇"前有照,後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過,後有山峰為靠,境內層巒疊翠,就是說墓地要枕山面水。於是,在高地勢的基礎上,秦嶺就作為了純天然的屏障、靠山。而西安郵電大學長安校區這一片,便也是古人心中的"風水寶地"了。

陝西這所高校竟發現600多座古墓?考古學家:古人選墓地有講究

保護和傳承是不二的選擇

西安高校多、古墓多。當校園遇見古蹟,保護傳承就成為不二的選擇。2001年8月,西安郵電大學校方在歷史專業工作人員的援助下,開始進行保護性發掘,共清理秦、漢、唐墓200多座,其中戰國秦墓162座,同時也發掘出了許多精美文物,為進一步研究文物背後的歷史意義及文化價值,學校將其統一送往專業部門進行收藏保護。

對此,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陳洪海教授也表示,"高校肩負著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要比其他的單位更加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保護的,我們一定要保護下來。保護不是挖完了就完了,在遺址附近立上碑和牌,做一些標誌性的說明;在高校博物館開闢出一定的展區來展示校園發現的遺物。通過這些方式,讓師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傳承弘揚優秀文化作一份貢獻。"

自1950年建校以來,西安郵電大學已走過了69載的風風雨雨。北聞晨鐘暮鼓,南望山水秦嶺,如今的西郵校園四季風景如畫,

先後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園林式單位"稱號、被陝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授予省級"園林式單位"稱號,為莘莘學子營造了美麗溫馨的的學習生活環境。如果想體驗一番坐擁珍貴古蹟的感覺,那快來這裡感受一番吧!

陝西這所高校竟發現600多座古墓?考古學家:古人選墓地有講究

關注"西安郵電大學本科招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西安新聞網,西安發佈,南瓜學堂,澎湃新聞,國家人文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