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當時為什麼不逼我學音樂”,長大後我才知道後悔

“媽媽,你當時為什麼不逼我學音樂”,長大後我才知道後悔

有一期《嚮往的生活》中,一個叫呂思清的男人火了。四歲學琴,五歲登臺演出,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十七歲獲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並被譽為“東方第一人”……呂思清的簡歷,早已金光熠熠。

“媽媽,你當時為什麼不逼我學音樂”,長大後我才知道後悔

在節目中,當琴弓搭上琴絃,一曲《梁祝》緩緩從他手底傾瀉而出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打動了,在場的嘉賓王迅的眼裡,甚至有淚光閃過。

思清表演結束後,王迅技癢難耐,也“比劃”了一曲,但可惜的是,雖然動作很標準,水平卻判若雲泥。

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覆感嘆:可惜我原來沒堅持;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特別後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在是個特長……

而一旁什麼都不會的Angelababy,則更加羨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後,她問同是學音樂的大華(劉憲華):

“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

大華回答說:“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媽媽,你當時為什麼不逼我學音樂”,長大後我才知道後悔

大華說:“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是啊,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我小時候是放養長大的,什麼都沒學。”

“媽媽,你當時為什麼不逼我學音樂”,長大後我才知道後悔

在節目中陽光風趣的劉憲華,是個才華橫溢且全面的音樂才子。6歲開始學古典小提琴,7歲學鋼琴,11歲學芭蕾舞,15歲學電子小提琴。

“媽媽,你當時為什麼不逼我學音樂”,長大後我才知道後悔

從小在加拿大成長的他,曾獲得了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小提琴最高獎章表彰,小提琴和鋼琴都曾獲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冠軍。

17歲時,劉憲華就收到了來自多倫多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和小提琴演奏專業的錄取通知書,然而他放棄了這個羨煞旁人的機會。在2010年的夏季,他順利考入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獲得全額獎學金。

然而這一切的成績與光環,全部源自母親的“逼迫”

大華曾在採訪中提到:“媽媽要求非常嚴格,每天逼我練鋼琴和小提琴,必須保證5個小時甚至更多,那時真的很不開心。但是現在想起來很感謝我媽媽,如果沒有她我就不會有今天!”

“媽媽,你當時為什麼不逼我學音樂”,長大後我才知道後悔

從小被父母逼著練琴的孩子,也許流過淚,也許很叛逆,而如今的他終於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家長不對孩子放任自流,不對孩子放鬆要求,孩子才會收穫美好的生活。

如今什麼都不會的我,只能抱怨:為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很難先知先覺。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工作後,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有這樣的感慨:

如果當初有人逼我一下,也許我不會放棄學吉他;

如果當初媽媽逼我堅持學書法,我現在的字就不會醜到連籤快遞都不好意思;

如果小時候堅持學了一門樂器,就能在公司活動上表現一下了……

兒時的興趣,像一個個啃了一口就被隨手丟棄的蘋果,滾到角落裡,慢慢腐爛、風乾、消失。

長大後的我們,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長時,只能默默羨慕,默默遺憾。

“媽媽,你當時為什麼不逼我學音樂”,長大後我才知道後悔

小時候,我也曾學過跳舞,自己纏著媽媽去報了班,學了三個月,又嫌累,哭鬧著不肯再去上課。媽媽雖然覺得可惜,但看我哭得可憐,也就沒有堅持。

不過,從那以後,每當班級匯演、公司年會的時候,都只能在一邊羨慕地看著別人表演,安安靜靜地當不起眼的觀眾。

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懶,都在暗中標好了價碼。當時不經意的放棄,最終成了生命中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

而放棄了學跳舞,餘下來的時間我又做了什麼呢?——發發呆、淘淘氣,糊弄糊弄作業,混日子而已。

孩子,尤其是這樣,沒人監管、沒人逼迫的話,他會很容易放棄需要長期投入的事,選擇最簡單、最快樂、同時也是最放縱的方式。

學特長如此,其實學知識也一樣。

從小學到高考,12年的學習經歷,彷彿一場極其漫長的馬拉松,數不清的孩子會在中途掉隊。

這時候,就會有一些父母會想:

算了,孩子不想學就不學吧,那些上了大學的也沒見多有出息;

孩子還小,快樂最重要,他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吧;

他對學習沒興趣,可能不是這塊料,大不了以後不吃這碗飯。父母不該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乍一看,這個觀點並沒有錯,甚至還很順應孩子的個性。

“媽媽,你當時為什麼不逼我學音樂”,長大後我才知道後悔

但是,孩子哪裡懂那麼多呢?

他哪裡知道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吃多少苦,要經歷多少生活的磨難。他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最重要,認為順著他的、讓他想幹嘛幹嘛的就是好人。

其實,若說天性,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避重就輕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幫孩子克服這些,讓他成為更自律、更上進的人。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顧客觀事實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懶、想放棄時,逼他不要半途而廢,堅持陪他度過最初的艱難期、中途的瓶頸期,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一些鼓勵,讓他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更重要的是,我們逼迫孩子學習,最根本的目的,其實還不在於好成績,而是培養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則意識和對事情保持專注的能力。

這些,遠比成績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現在我們不狠下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以後又有誰會一生陪在他身邊,幫他擋住“八十一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