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愛情,她毅然離開了清華大學


為了愛情,她毅然離開了清華大學



為了愛情,她毅然離開了清華大學


本期故事關鍵詞:楊絳

楊絳和錢鍾書離開了清華大學,離開了三尺講壇,這是清華大學的損失,更是莘莘學子的遺憾。但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1


在那一場思想大會之後,《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則新聞,點名楊絳先生是上課專門講談戀愛的。楊絳知道後,不以為然,自己的名氣不大,就是點名了也沒幾個人認識她。

原以為經此一事,下學期必定沒有人選修她的課了,誰知道學生不僅沒少反而增加了不少,看著多出的十幾個學生,楊絳心裡五味雜陳,暗想:“這是不是也算名人效應?”人生在世,誰沒有一些說不出的委屈呢?每當受盡屈辱的時候,她就當作是一場磨鍊。

楊絳就像一株韌竹,竹隨風動,根卻不動,終有一日風平浪靜時,她再傲然挺立。

“洗澡”運動熱火朝天,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在這場運動中平安度過,比如高崇熙。高崇熙1919年在清華留美預備學校讀書,後留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獲得了博士學位。回國之後,一直在清華大學教書,1950年出任研究所的所長,是清華大學化學系的領軍人物,更是新中國化學界的啟蒙人。

楊絳與高崇熙的夫人交好,高夫人為人熱情,擅長交際,高崇熙卻很內向。兩家夫人常常來往,漸漸地,兩對夫婦成了好朋友。

1952年2月11日,楊絳和錢鍾書去高崇熙夫婦家裡串門。那一天,他們出了清華的南校門,穿過一片麥田,步行到高崇熙夫婦住處去。高崇熙夫婦原來也住在清華的宿舍,但是後來因為工作需要,就搬到校外的實驗工廠裡邊。到了高家,錢鍾書看到高崇熙,什麼都沒有做,獨自一人坐在那裡發呆。這很奇怪,因為高崇熙平時在家裡不是在看書,就是在工作。對於老朋友的來訪,高崇熙愣了一下,然後請他們坐,還倒水給他們喝。高夫人不在家,進城裡去了。賓主落座後,錢鍾書關心地問高崇熙最近怎麼樣,畢竟這段時間哪裡都是搞運動的。高崇熙沒有細說,只是簡單地回答:“沒什麼事,快完了。”可是他的表情卻很不自然,給人一種強顏歡笑的感覺。楊絳心想他們來的可能不是時候,於是說只是路過看看,很快要走的。

錢鍾書和楊絳稍坐了一會兒就告辭了,高崇熙沒有留客,但是卻好像戀戀不捨一樣送出很遠。從客廳、走廊、院子一直送到單位大門口,還腳步不停地往前送,還是錢鍾書再三說不用送了,他才終於在單位大門口停下,一直看著錢鍾書夫婦走入金燦燦的麥田小路。

回家的路上,楊絳說高先生有點奇怪,錢鍾書也覺得今天的高大哥和平時不一樣,兩夫妻邊走邊聊。楊絳說,也許高大哥有事情,沒時間接待他們。錢鍾書說,去的時候他明明是沒看書、沒事做,就在那裡乾坐著呢。楊絳說,他好像不想被打擾。錢鍾書說他送了又送的,簡直是戀戀不捨地。兩個人思前想後的,也沒想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作罷。

2月12日,高崇熙自殺了,他服下了氰酸。高太太發現的時候,人已經變色了。消息是13日傳到楊絳和錢鍾書夫婦這裡的,他們是高崇熙生前最後接待的客人。想到那一天會面的情景,夫妻倆非常後悔沒有多和高大哥聊一聊,也許勸一勸,他就不會想不開了。

事情發生之後,一時之間被傳得沸沸揚揚,原來高崇熙被誣衊偷拿了公家的白金坩堝,他是一死以證清白。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據高先生的弟子說:“高先生在暑假的時候總是一個人到化學館加班,製作化學實驗器材。那時候從美國進口一個蒸餾瓶要6.5元,可是高先生自己做的話只要0.2元。為了給學校省錢,高先生總是默默地付出。”

高崇熙在清華那些年,做出的事情沒有人不稱讚。為了學校、為了化學系,他殫精竭慮。根據清華的規定,教授服務五年之後,可以到國外進修一年,享受公費留學的待遇,而高崇熙早就達到年限了,卻遲遲沒有出國進修,要麼把機會留給同仁,要麼就是因公放棄。

高崇熙先生為中國的化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清華大學化學系的創辦者,他的聲望極高,雖然不擅交際,但頗受敬重。人言可畏,至剛易折,也許他到死都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會被無辜誣陷。

清華大學的發展與變遷,始終連著新中國的命運,更牽動著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因“三反”運動,學校停課了,幾乎每天都要開會,黨組織號召大家一起坦白自己的問題。隨後,每個人都要填表格,把個人的特長和志願都報上去,等候組織上重新安排工作。高等學校院系在全國範圍內做大的調整。楊絳在《洗澡》中寫道:“當時文學研究社不拘一格採集的人才,如今經過清洗,都安插到各個崗位上去了。”就是指這件事。

1952年的下半年,根據《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力量為宗旨,重整教育體系。整個模式是學習蘇聯的一套,清華大學在這場調整中變成了一所工科高校。

為了愛情,她毅然離開了清華大學

1953年初,楊絳和錢鍾書服從組織上的調度,被安排到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工作,職務從教授調整為研究員。文學研究所所長鄭振鐸是文化部的副部長,副所長何其芳主持日常工作。楊絳和錢鍾書離開了清華大學,離開了三尺講壇,這是清華大學的損失,更是莘莘學子的遺憾。但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楊絳被學生批判後一直心有餘悸,而錢鍾書的性格也更適合做學問,所以他們是歡歡喜喜地去報到的。


2

1955年春,組織上發下來五一勞動節的觀禮條,楊絳也得了一張,可以光榮地到天安門廣場去觀禮,雖然拿的是最末等的綠色條,她也非常高興。

5月1日清晨,楊絳早早地就趕到集合地點,上了大汽車後,滿眼都是戴著紅條、橙黃條的同志,突然她看到了一個也戴著綠條的女同志,喜出望外,連忙過去坐到她身邊。戴紅條的女同志都穿著套裝,神采飛揚,一看就是經常參加活動的先進分子。與楊絳同座的那位綠條同志人很隨和,兩個人下車後一起去了洗手間。

三個戴紅條的女同志下車後就熟門熟道地先去上廁所,楊絳她們兩個人連忙也跟了過去。這裡的廁所很寬敞,或者應該稱之為盥洗室,幾個潔白的洗手池,牆上掛著明亮的鏡子,隱隱有薰香的味道傳來。出來的時候,三位紅條女士已經不見蹤影,幸好綠條好夥伴還在等著她,於是她們一起往觀禮臺走去。

穿過天安門大街,在廣場上找到指定位置的觀禮臺,開始等候觀禮。這一天的天氣太好了,豔陽高照,晴空萬里,可是楊絳的個子小,在人堆裡,除去人們手裡拿著的紙花,什麼都看不到。遠遠聽見有人在說:“來了,來了!”慌忙抻脖子看,還是什麼都看不到,幸好還能聽到遊行隊伍喊的口號聲。隨著聲音由遠及近,突然一群白鴿飛起來,伴著五顏六色的氫氣球,煞是好看。有些氫氣球的下面,還掛了長長的標語。

楊絳在觀禮的隊伍中,聽著震天的口號聲,看著潮水般的群眾,感覺到了一個人的渺小,也感嘆群眾的力量是多麼大。雖然離得遠,個子又不高,踮起腳也看不到偉人,但也的確體會到一種激情澎湃的感覺,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楊絳在工作之餘,一直堅持翻譯名著。法國18世紀作家勒薩日的代表作《吉爾·布拉斯》,中文版就以楊絳翻譯的為佳。

勒薩日出身不錯,性情倨傲,當過律師,後以寫作為生。勒薩日寫的劇本《主僕爭風》和《杜卡萊先生》都非常有名,深得大眾喜愛。他的小說以長篇鉅作《吉爾·布拉斯》最為經典,是18世紀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之一,讓勒薩日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名號。楊絳非常喜歡勒薩日的作品。

《吉爾·布拉斯》是以第一人稱方式寫作的,主人公吉爾·布拉斯是一個家境貧寒的少年,出生於封建制度崩潰之前的法國。勒薩日用自述的手法將這個少年的發跡史展現在人們面前。少年聰明伶俐、勤勞努力,他侍奉了一個又一個的主人,一步一步向上爬,封爵後成為有權有勢的人。

《吉爾·布拉斯》也屬於流浪漢小說,但是主人公與其他此類小說的主人公又略有不同,他受過一些教育,也沒有貧窮到捱餓。吉爾·布拉斯總能隨機應變,無論是傭人、醫生、管家還是秘書,什麼職業他都能做得有模有樣。吉爾·布拉斯有一個優點,就是他從不氣餒,無論處境多麼艱難,他始終心懷希望,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毛頭小夥子剛剛走出鄉村時,被人歧視,他用心去看、去學,變成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子。為了生存,他做過傭人;也能無恥至極,為了當一個名紳士而擺出清高的樣子。每一次身份的轉變都是一種蛻變。

勒薩日將吉爾·布拉斯的個性在對他言談舉止的描寫中體現出來。從本質上來看,吉爾·布拉斯的個性始終沒變,他一直是那個在危急關頭什麼下流勾當都乾的人,幹完之後受到良心的譴責,再關心他人疾苦,做好人好事。這些都是因為他身處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為了生存,他只能是一個利己主義者。

主人公一生的軌跡幾乎包含了所有階層,所以小說牽扯的方面很廣泛,可謂包羅萬象。如此宏大的小說,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結構卻非常嚴謹,讀者可隨著主人公的視角看遍法國社會的很多角落,光明與黑暗都在其中。

楊絳十分用心地翻譯《吉爾·布拉斯》,47萬字的鉅作全部譯完之後,又讓錢鍾書幫忙校對了一遍。錢鍾書對待學問認真到了極致,他拿著鉛筆在譯稿上打叉,問他打叉的緣由,他也不說有什麼錯誤,就只說這裡看不懂。多年夫妻,楊絳明白他的意思,打叉就是指這處翻譯得不好,於是把所有打叉的地方重新翻譯了,錢鍾書再讀的時候就點頭了。

為了愛情,她毅然離開了清華大學

1956年,楊絳的《吉爾·布拉斯》中文譯本出版發行,她為這本書寫了一篇序。當時流行一種框架式的寫序方法,不寫作家或作品,只寫五點:時代和背景;思想性;藝術性;侷限性;影響。這種猶如“八股文”式樣的序,楊絳稱其為“五點文”,楊絳寫完總覺得沒有寫透,於是在這本書第二次印刷的時候又寫了一篇《補“五點文”——介紹〈吉爾·布拉斯〉》。

《吉爾·布拉斯》譯本一經面世就得到了一致好評,沒多久就被搶購一空,出版社立刻找楊絳協商再版事宜,而楊絳卻偏偏覺得很多地方還想再修改一下,出版方沒有辦法,只有同意修改後再印。直到1959年9月,《吉爾·布拉斯》的譯本才得以再次面世。

1956年,文學所召開學術討論會,楊絳和錢鍾書都在參會人員之列。會上,大家對何其芳的《論阿Q》展開了討論。何其芳在文中通過三個方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第一,典型性人物特徵不是階級性所代表的;第二,典型人物的突出特點不是全部性格特點;第三,人物突出特點可能是階級特徵,但是不排除別的階級的人物性格也有相同特徵。

錢鍾書夫婦也贊同何其芳的觀點,並且在會上發言說明。錢鍾書認為,阿Q精神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家都寫過,比如《儒林外史》《女店東》《誇大的兵》等,錢鍾書還一一列舉其中人物,以佐證自己的觀點。楊絳也在會上說,身處不同階級的人物,也可以是同一類型的,比如個性粗暴的人,哪個階級都有;個性善良的人,也不是隻有一個階級有。

在學術上,人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才能群策群力。楊絳夫妻只是單純地就《論阿Q》這一文章發表言論,沒有想過反對誰或者是針對誰,卻沒想到這番言論會被人斷章取義,為日後被批判留下了隱患。


3

楊絳和錢鍾書從清華園搬到中關園的時候,分到一處平房,面積不大。他們給書房起了一個名字叫“容安室”。陶淵明有一句“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意思是說靠著窗子觀景,在景色中寄託傲世情懷,房間雖小卻很開心。他們給書房取名“容安”二字,可見其心性意味。

錢鍾書寫了一組詩作,題為《容安室休沐雜詠》,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夫妻倆的書齋生活是何模樣。

“曲屏掩映亂書堆,傢俱無多位置才。容膝易安隨處可,不須三經羨歸來。”

兩個愛書成癖的人,到哪裡都是一屋子的書。蔣恩鈿夫婦送給他們一扇屏風,正好可以把客廳隔出一個小小的書房,正是“曲屏掩映亂書堆”。他們的傢俱確實不多,沙發、紅木幾和兩個凳子都是七妹妹送的。在這個艱難的特殊時期,他們“不須三經羨歸來”,隱居無慾,只願能夠“容膝易安隨處可”,斗室可安。

“醇酒醉人春氣味,酥油委地懶形模。日遲身困差無客,午枕猶堪了睡逋。”

宋代的程致道詩中曾經寫過:“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錢鍾書的詩中,春天也是如此美好。春天的氣味就像是醇香的美酒一樣,醉人心扉,讓人慵懶得站不穩腳。困了,正好沒有客人來訪,美美地睡一覺。

“嫋嫋鵝黃已可攀,梢頭月上足盤桓。垂楊合是君家樹,並作先生五柳看。”

剛搬到中關園的時候,那裡是新區,沒有一點綠色,楊絳帶錢瑗出去買了幾棵柳樹,栽種在新家的門前。“嫋嫋鵝黃已可攀,梢頭月上足盤桓”寫的是月上柳梢的美景;“垂楊合是君家樹,並作先生五柳看”這一句,錢鍾書是在向五柳先生陶淵明致敬,並自比五柳先生來激勵自己。他寫了這一句妙語後,樂呵呵地念給楊絳聽。

錢鍾書的詩,每一首都非常精妙,處處都藏著典故,句句都有深意,既描寫了他們的生活場景,也展現了他們的精神狀態。萬人如海一身藏,他們這是中隱隱於市,在自己的小天地中過著隱逸的生活。讀書、做筆記、沉思,這是他們的自由小天堂。在心靈的淨土中,他們選擇寧靜生活,獨善其身,這種自慰也是自衛,他們有著知識分子的智慧。

外面的世界是不平靜的,只有這書齋是他們最喜歡的地方。楊絳就在這一方天地中讀書、寫作、翻譯。然而,世事難料,一場又一場的運動,如同雪崩一般襲來,文化、倫理、道德都滑向了崩潰的深淵,身在其中的每個人都要接受命運的洗練。

1957年,黨號召知識分子和學生給國家提意見,主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明“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這在當時有一個很特別的說法叫作“鳴放”,不少人都“鳴放”了,但是楊絳和錢鍾書對此保持沉默,即便先後有多人來動員他們“鳴放”,他們也沒有動搖。不管外邊如何波濤洶湧,夫妻倆就是關起門來過日子,飯少出去吃,話也幾乎不講,謹小慎微。

不久,反對資產階級右派分子的反右運動開始了。根據《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發起了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那些“鳴放”的人都被劃為“右派”,馮鍾璞說楊絳夫婦實在是有先見之明。

也是在這一年,楊絳寫的《斐爾丁在小說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發表了,刊登在文學所的季刊——《文學研究》上面,後來改名為《斐爾丁的小說理論》。在這篇文章中,楊絳旁徵博引地寫了很多西方早期小說的特點,都在文章註釋中詳細說明,目的就是讓人們更加明確論據線索,她的文章非常嚴謹,結構清晰,但是有點不合時宜。

當時的文人都以“階級分析”為切入點寫文章,楊絳的這篇文章卻沒有按套路去寫,自然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1958年的時候,有人寫了一篇專門批判楊絳這一作品的文章,稱其為“白旗”。作者認為這篇文章不能幫助大家正確地理解斐爾丁,楊絳歪曲了斐爾丁作品的真正意義,還介紹了很多資本主義觀點。這篇批判文的作者熟知時下的“行情”,點出楊絳文中沒有寫出斐爾丁作品中的階級內容,認為楊絳煩瑣的引證、對比等寫作手法,都是捨本逐末,言辭犀利地表明楊絳之文勢必帶來有害的影響。

楊絳的學術論文是在“反右”這一年發表的,而錢鍾書的《宋詩選注》是在第二年出版的,兩人湊成了“雙反”。

楊絳和錢鍾書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的,按照當時的說法,這是封建迷信和資本主義的東西,他們的一切學術行為都被看作是“公開放毒,荼毒群眾”。“拔白旗”運動開始後,楊絳夫婦都榜上有名,兩個人都是“白旗”。可憐楊絳這小小的“白旗”,終日被“拔”得不成樣子,楊絳心裡苦不堪言。文學所開批判大會的時候,楊絳和錢鍾書低頭端坐,不言不辯,只是用沉默來應對。

楊絳和錢鍾書只愛做學問,也只關心這點兒事兒,所以他們希望和政治保持距離,可惜社會離不開政治,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也離不開政治。


-END-


選自 | 《楊絳傳:生活不易,保持優雅》

作者 | 趙彤彤

題圖|《微微一笑很傾城》劇照

為了愛情,她毅然離開了清華大學



“我故”2019故事練習生培養計劃:

培養計劃|加入“故事創造營”,你就是未來寫作之星!

為了愛情,她毅然離開了清華大學



About us

Contact us

微信後臺留言 or 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