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潔:撲身臨床一線70載 做群眾貼心醫生

劉雅潔,女,87歲,中共黨員,華北石油總醫院原內科主任。

1977年,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劉雅潔響應國家號召來到華北石油總醫院。按規定,1992年,時年60歲的老專家就該光榮離休,但面對眾多患者的需求和自己一生摯愛的臨床工作,她毅然決定繼續留在臨床一線,這一干,又是27年,耄耋之年依然一週工作七天,退休後為20餘萬名患者排憂解難。

劉雅潔用她那“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詮釋和踐行了一名黨員醫生的初心和使命。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模範工作者”“河北省勞模”,任丘市“最美醫生”9月月評“任丘好人”。

“有事需要可以隨時叫我”

——這是老主任離崗前的深情囑託

按規定,1992年,這位60歲的老專家就該光榮離休。但面對眾多患者的需求和自己一生摯愛的臨床工作,她毅然決定繼續留在臨床一線,再多做一些。這一干,又是27年。

退休後,為了方便工作,劉雅潔依然“蝸居”在醫院小區裡的老房子裡,雖然離工作崗位只有短短10分鐘的步行距離,但她總是騎著自行車來回奔波,因為想節約出時間多看幾位病人。近兩年,因為老年病科週末值班醫生較少,她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主動要求週六、週日再多加兩個半天的門診。而且更是把自己的家搬到了科室,吃住都在自己小小的辦公室裡。耄耋之年依然一週工作七天,她從不休息,幾乎24小時隨叫隨到。

偉大事業源於對責任的堅守。劉雅潔幾十年不離門診,不是貪戀位子和名譽,而是踐行責任與擔當。在醫療服務細節處,她對病人關懷備至,在冬天檢查病人的身體之前,都要搓熱雙手;而在醫療人才培養方面,她也努力為年輕人創造機會,毫不保留地把技術與資源傳給下一代。

劉雅潔檢查病情特別細心認真,每次必須把病情、治療方法、用藥事項完全向病人或家屬交待明白,才能讓他們離開診室,所以每個病人的就診時間都比較長。為了讓病人少跑一趟,她就以早上班、晚下班的方式增加出診時間,堅持看完當天每一個病人。病人再多,她都會細心詢問、耐心解答,還安慰沒有看到的病人“大家放心,我全部看完才下班。”所以,最後一個離開門診的經常是她。

劉雅潔把自己的時間都給了患者。她坦言,只有獲得全國勞模時按照規定去外地旅遊了一次。

“不求盡善盡美,只求盡心盡力”

——這是上了年紀老主任的肺腑之言

有著37年黨齡的老黨員劉雅潔一直堅守在臨床一線,初略計算,退休後近30年時間裡她的門診病人達20餘萬餘例……問及一個退休的醫學專家為臨床工作辛勤耕耘,為患者“精打細算”,為年輕醫生排疑解惑,到底圖的什麼?

她說,共產黨培養了我,我就願意這麼幹,這樣活的有意義。

劉雅潔雖然也已經八十多歲了,但當診室迎來老年患者時,她卻把這些老人來看病時的孤獨與無助放在心上。如果來看病的老人掛錯了號,她會擔心老人換科再掛號有困難,就親自陪著到相關科室看病,再回診室幫著開單子拿藥。當看到沒有陪診的老人來看病,因為不熟悉醫院環境面露難色時,她就陪著去做檢查,幫助取檢查結果,幫著辦理住院手續,等等。

有人不理解她“這麼大年齡不會享福,還這麼拼命工作幹什麼?”她總說,“我珍惜每一點時間,珍惜我的崗位,我就對給人看病‘上癮’。我現在的確老了,精力也不像從前那樣充沛,但是我只要做到盡心盡力,就對得起信任我的患者,對得起我熱愛的專業,對得起給我工作機會的醫院。”

“對患者,我永遠要笑臉相迎”

——這是老一輩醫務工作者的優良傳統

劉雅潔不僅以精湛高超的醫療技術折服人,還以無私、敬業和同理心贏得患者與同行的尊敬。她總是想方設法地減輕患者負擔,千方百計為患者“省錢”,彰顯懸壺濟世的醫者風範。這種醫患之間彼此信任、充滿包容的美好情操,是浮躁社會空氣中罕見的高貴品質,也當為不同行業的工作者學習與傳頌。

給人看病,劉雅潔從不吝嗇自己的笑容,她說,“病人來看病身體上有痛苦,我首先能做的,就是給病人一個溫暖、平和的微笑。”為了能夠讓每一位病人情緒放鬆,遇到對年齡大的老年患者時,她就以姐妹兄弟相稱;對年輕的患者,她以阿姨自稱,讓病患感覺親切。正是這種溫暖、這種關懷、這種依靠、這種踏實,給了病人最好的撫慰,讓每一位病人對她心懷感念和信任。患者都很感動“別的醫生都只聽我說,但是劉雅潔的手卻很溫暖”。

她常說,對於病人,有時醫生的耐心傾聽和解答要比用藥更重要。有這樣一位中年患者,食慾不好,消瘦,乏力,到了好幾所醫院做了各方面的檢查,都無所獲。來到劉雅潔面前,多年的經驗告訴她,這也許是嚴重的疾病,也極有可能心事或勞累造成的。劉雅潔沒有急於開單檢查或用藥,而是繼續與患者攀談,在深入瞭解後得知患者最近老伴去世,嚴重失眠,心煩,害怕服安眠藥有副作用。劉雅潔先後幾次與這位患者聊天、長談,寬慰他,勸說他,服用一點抗抑鬱藥後,病人很快就好了。

“好好做醫生,做一個好醫生。”這是劉雅潔從醫70年堅守的信念。作為醫院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她面對患者時真誠的微笑、貼心的撫慰、耐心的解答、細緻的診治……從她的一言一行無不映襯著一個醫者的“匠心”精神,這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推崇的嗎?

一位81歲的老太太,身患肺心病,冠心病,三度心力衰竭,生活不能自理。劉雅潔看到時,心想:病人如果要住院至少需要兩人長期陪護,並且吃住不便。於是,為了減輕家屬和病人的負擔,她決定為老人設家庭病床,在家裡進行醫療和護理。病人病情嚴重時,她堅持每天去看望,病情好些時每週去兩三次。輸液,打針,喂藥,抽腹水,做心電圖……所有的工作她都親自動手。春去秋來,轉眼就是一年半,在出診的路上多少次被大雨澆透了衣裳,多少次吃不上飯,多少次的磕磕絆絆,她未曾遲疑,不曾停歇,500多個日日夜夜沒有停歇,直到這位老患者漸趨康復!

一次,病房轉來一位高燒不退的病人。病人曾在一家傳染病醫院診斷為膿胸並進行治療。劉雅潔接診後再次為他抽取胸腔液體化驗。她注意到液體不像膿性,肉眼可見到米湯樣物,懷疑病人得的是一種叫乳糜胸的病,就親自把標本送到化驗室,讓檢驗員反覆化驗,結果證明她的診斷是正確的。但由於當時醫院對這種病沒有好的治療辦法,她建議轉北京治療。看到患者擔心自己在北京沒有熟人,怕看不上病。劉雅潔主動陪這位素不相識的患者,並通過自己的私人關係找到相關專家,先後三次陪著去北京診治並治癒。類似事例在她身上不勝枚舉,看到病人有困難,她就會主動伸手幫助,或者聯繫專家,或者送衣送飯,她做了很多很多。

曾經七月的一個晚上,劉雅潔被叫急診。她來到急診室前,救護車內一個溺水的學生躺在車內,皮膚紫漲,雙眼外凸,樣子極為“嚇人”,年經的小護士不敢上前做檢查,她親自上前操作。確定孩子確實死亡以後,她又借來一條白布單親手給孩子蒙上,推送到太平間。為了不讓孩子的父母目睹孩子的慘狀,第二天她早早起床,來到太平間為孩子更換衣服,整理遺容。這僅是她從業生涯中的眾多中的一件,只要病人需要,她都會不顧一切地衝向前,做了很多醫生以外的其他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