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人文地理—探索海陸豐的城寨特色

一縣多城。一般縣域,大都為一縣一座城池,城為防,城內可以互市,這也是城市的雛形。海豐地處沿海,北面為東北-西南走向的蓮花山脈,一系列千米高山如同天然的長城,阻隔了瀕海地帶與中原內陸的交往,南面有著長達幾百公里的海岸線,海島港灣眾多,這樣的三面封閉一面向海的地理,在保留比較獨特並相對獨立的區域海洋文化的同時,也是海盜滋生的溫床。特別是元末明初之後,倭寇四起,明、清兩代均實行了海禁,朝廷在沿海廣設兵寨衛所,海岸線實際成了前線,其時的海豐實際就成了官兵與海盜的戰場,這樣你進我退或者相互守望的拉鋸式鬥爭持續了幾百年。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海豐縣城就有所城縣城合一的海豐城、東城、新市寨三城,其他城有衛所制度產物的碣石衛城、甲子所城、捷勝所城,還有後來的坎下城以及陸豐縣城、眾多俗稱“城仔”的古堡和炮臺。出於自衛,民間也在此期間紛紛築寨自守,海豐現存的古寨大多為這個時期所建。甚至海盜也築寨用於一個時期的割據,如龍牙營寨。

汕尾人文地理—探索海陸豐的城寨特色

沿海沿路沿河分佈。海陸豐城寨大體可以概括為沿海沿路沿河分佈,如前所述的衛城、所城、炮臺、古堡為沿海佈防。沿路的則為鵝埠巡檢司城、海豐縣城、陸豐縣城、參城,還有官田寨、金剛圍寨等數量眾多的民間圍寨分佈於大小路中。水路為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也是海盜由大海進入內陸劫掠的便捷通道,是以這一類的圍寨也特別多。沿河分佈的圍寨以海陸豐四大河流螺河、黃江、烏坎河、赤石河為主,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陸豐大安-西南古寨群、海豐公平-黃羌古寨群、陸豐博美-內湖古寨群和海豐赤石古寨群。如地處烏坎河中游、八萬河與陂溝水交匯之地的博美、內湖,單以內湖寨為中心的圍寨就有“九湖十八寨”之稱,“十八寨”分別是麗湖寨、頭陂寨、西陂寨、沙陂寨、苑西寨、北湖寨、泫湖寨、蓮湖寨、湖尾寨、大行寨、湖塘寨、桃園寨、百徑寨、新寨、中心寨、陳厝寨、空寨。值得一提的是公平-黃羌古寨群中,部分圍寨因上世紀六十年代建公平水庫拆毀淹沒,但現在黃羌的數個圍寨遺址如高崬寨顯示,這裡築寨的年代可追溯至元明之前,深入挖掘可能會有更多的發現。

汕尾人文地理—探索海陸豐的城寨特色

東圓西方。長期以來,築城的取形,基本上都是根據《考工記》的王城制度,建設方形的城池,海陸豐也不例外。但限於地形或或者出於風水的考慮,也有建不規則形狀或圓形城寨的,碣石衛城就是一例,城呈橢圓形。可能受碣石圓形衛城的影響,呈圓形的圍寨有陸豐大安的石寨、新寨,陸河的墩仔寨,半圓形或略帶圓形的有博美的虎坑、內湖的沙陂寨。海豐縣城以西,這樣圓形的城寨沒有發現,只有以南的長沙炮臺(城仔)為圓形。在圍寨內建築佈局中,海豐縣城以東,寨門對正祠堂大門,街巷大多以祠堂(宗族)為中心繞寨牆橫直分佈,這樣的佈局可能受潮汕和客家的影響。而海豐縣城以西的圍寨,則是寨門進去為直街,盡頭為一宮廟,通常為關帝宮,街巷以神宮(民間信仰)為中心呈現梳式佈局,顯然受廣府村落佈局的影響。

汕尾人文地理—探索海陸豐的城寨特色

城寨廟宇的“城鄉差別”。官方城池供奉的廟宇都有規制,如縣城一般都設有文廟(孔子廟)、武廟(關帝廟)、城隍廟、東嶽廟(泰山廟)。據海豐縣明嘉靖志,海豐明代壇廟有先師廟、社稷壇、山川壇、城隍廟、名宦祠、鄉賢祠和厲壇等。因為衛所制的原因,還有代指軍神廟的旗纛廟,這樣的城隍廟及旗纛廟在碣石衛城、甲子所城、捷勝所城均有設立。海豐縣城現有的兩個東嶽爺廟(城東上埔的稱外東嶽廟),因位於東門或東門外還成了海豐故城考證的重要依據。民間圍寨除仿照官方城池在寨門樓上設立文昌廟、武帝廟等以外,還有設立土地爺(伯公)廟、三山國王廟、北帝(玄天上帝)廟、譚公爺廟等,限於官制都沒有設立城隍廟和旗纛廟,如赤石新厝林古寨寨門樓上設北極真武玄武上帝,中街盡頭設立協天大帝廟(內供奉關帝、關平、周倉、譚公爺、伯公)與寨門兩相對應。經初步考察,只有海豐梅隴官田寨因軍屯的官方背景,在西南寨門外設立城隍廟,是現存圍寨的一個例外。

許宇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