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鄒城地圖

【地名由來】鄒城古屬夷地,夏屬九州中的徐州之域,殷屬奄國,公元前1027 年,周武工滅商建周,封曹俠於此建立邾國。隸屬於魯國之附庸,為春秋戰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春秋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 615 年)邾國國君邾文公卜遷於嶧,重建國都於嶧山之陽。至穆公時(公元前 4 8 0 年前後)改“邾”為“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始設“騶縣”。至唐時,“騶”為“鄒”。關於鄒城市之名的由來,在我國古籍文獻中,邾多作鄒或騶,邾騶二字古音相同,書邾書鄒通用無分。1992 年鄒縣撤縣設市更名鄒城市。

鄒城市,山東省轄縣級市,由濟寧市代管。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濟寧市東部,行政區域面積1616.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5.45萬人(2018年末),轄3個街道、13個鎮,市人民政府駐千泉街道平陽東路2699號。

鄒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千年古縣。邾國(鄒國)故城坐落於境內,是鄒魯文化的發祥地和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主要旅遊景區有孟廟、孟府、孟林、嶧山風景區、明魯王陵、上九山古村、鳳凰山風景區、鐵山公園、護駕山植物園、五寶庵山等。

鄒城市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特產核桃、櫻桃、食用菌等。形成了以煤炭、電力、機械製造、化工為主導的工業體系,有鄒城經濟開發區、鄒城工業園區2個省級開發區。是兗礦集團總部所在地,華電國際鄒縣電廠坐落於境內。京滬鐵路、京滬高鐵、104國道、京臺高速公路、244省道縱貫南北,342省道、臨菏路橫穿東西,白馬河與京杭大運河相通。2017年,鄒城市實現城市地區生產總值1008.18億元,同比增長5.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6.26億元,同比增長1.5%。

【尋歡鄒城】

我第一次比較神往的山就是嶧山,大姐上高中的時候,他們班組織去嶧山旅遊,拍了很多照片回來,讓我歎為觀止。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那時候除了羊山,我還沒見過任何其他一座山,只覺得嶧山就像全是巨石堆砌一般,雄偉挺拔,極具感染力。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這裡的東山就是嶧山,二年多年前,孔子他老人家氣喘吁吁地登上嶧山以後,發現魯國變小了。嶧山海拔582.8米,在周圍也確實是一座高山了。極目遠眺,方圓千里的千乘之國魯國盡收眼底,那感覺是何等的豪邁啊。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歷史沿革】

今鄒城市,古屬夷地。

夏代,屬徐州。

商代,地屬奄國。

西周初期,封顓頊後裔曹俠於此,國號“邾”,附庸於魯國,春秋之初為子爵。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於繹,定都於嶧山之陽。魯穆公時改“邾”為“鄒”。楚頃襄王十八年(前281年),被楚所滅。

秦代,置鄒縣,縣治邾國故城;置平陽縣。兩縣隸屬薛郡。

西漢初,騶縣屬徐州刺史部楚國薛郡,南平陽縣屬梁國(後呂國、碭郡)。高帝八年(前199年),置稾(橐)侯國,屬梁國。推測稾(橐)侯國和東茅侯國後併為橐縣〔一說元鼎五年(前112年)國除為縣〕 。景帝三年(前154年),薛郡改置為魯國,騶縣屬之。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南平陽縣、橐縣劃歸兗州刺史部山陽郡(後一度改為山陽國、昌邑國)。

新莽,騶縣更名騶陽縣(一說騶亭縣),屬魯郡;南平陽縣更名黽平縣,橐縣更名高平縣,山陽郡更名鉅野郡,黽平縣、高平縣屬鉅野郡。

東漢初,三縣恢復原名,騶縣屬徐州刺史部魯國,南平陽縣、橐縣屬兗州刺史部山陽郡。永平二年(公元59年),南平陽縣、橐縣劃歸東平國。章帝年間(75—88年),橐縣更名高平縣。元和元年(84年),南平陽縣、高平縣復歸山陽郡。

三國魏,正元年間(254—256年),高平縣改為高平侯國。甘露三年(258年),高平國除,復為高平縣。鄒縣屬豫州魯國;南平陽縣、高平縣(國)屬兗州山陽郡。

西晉,鄒縣屬豫州魯國(後改為魯郡),南平陽縣、高平縣屬兗州高平國。

東晉,鄒縣屬兗州魯郡,為郡治;南平陽縣更名平陽縣,平陽縣、高平縣屬兗州高平郡,高平縣為郡治。

南朝宋,鄒縣屬魯郡,為郡治;高平縣屬高平郡,為郡治。元嘉十三年至三十年(436—453年),兗州治鄒山。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平陽縣,併入鄒縣,鄒縣縣治由嶧山之陽遷至崗山之陽原平陽縣治(今鄒城市區)。

隋初,鄒縣屬任城郡,高平縣屬高平郡。開皇三年(583年),廢任城郡、高平郡,兩縣屬兗州。大業二年(606年),廢高平縣,其近鄒之地併入鄒縣;改兗州為魯州,鄒縣屬之。大業三年(607年),罷魯州為魯郡,鄒縣屬之。

唐代,鄒縣隸屬河南道兗州(魯郡)。

北宋初,鄒縣隸屬京東西路兗州。熙寧五年(1072年),鄒縣降為鎮,併入仙源縣。元豐七年(1084年),復置鄒縣。政和八年(1118年),兗州改為襲慶府,鄒縣屬之。偽齊,置滕陽軍,鄒縣屬之。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滕陽軍升為滕陽州,二十四年(1184年)更名滕州,鄒縣屬山東西路滕(陽)州。

元代,隸屬山東行省益都路滕州。

明初,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濟寧府改為州,兗州升為府,鄒縣又隸兗州府。

清代,隸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兗州府。

【歷史文化】

孟子故里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孟子

孟子生平

孟軻(約前372一前289),戰國時思想家。字子輿,鄒人。先世是魯國公族。晚年與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孟軻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父親孟孫激。孟子三歲喪父,家境貧困,全靠母親仉氏教養,其“三遷擇鄰”“斷機教子”典故家喻戶曉。孟子幼年就“設俎百,揖讓進退”,童年時期進入學宮,“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學成後,開始收徒講學,至36歲時門生已達數百人。44歲起,帶領弟子們先後遊歷了梁、齊、宋、魯、滕、任等國,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曾在齊國任過客卿,並在稷下學宮講學多年。他勸說國君們講仁義,重德治,施行仁政、王道,反對不義戰爭。晚年回鄉,授徒講學,著書立說。

孟子思想

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在儒學分化中,被稱為思孟學派,代表孔門嫡系正傳。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提出“仁政”的主張,描繪出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藍圖。強烈抨擊開疆闢土,反對兼併戰爭,嚴正譴責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力圖把現實政治引到“保民而王”的軌道上來。公開標出“民貴君輕”口號,號召在一定限度內“改善”君民關係。從“性善論”出發,認為實行“仁政”的原動力全靠君子大發“仁心”。這種“良知”和“良能”,“操之則存,舍之則亡”,所以貴在一個“養”字,依據子思“思誠之道”,從心性哲理修養上,構造出“盡心”“知性”“知天”的主觀唯心論體系,最終得出“萬物皆備於我”的結論。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2017紀念孟母孟子大典

後世紀念

為孟子立廟奉祀,始於宋景禧四年(1037年)。孟廟最早由孔道輔建於四基山孟子墓旁,由孟子後裔專門主持孟子廟祀事。因距城較遠,祭祀不便,後遷建於縣城東郭;東郭地勢較低,易遭水患,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縣城南門外道左,定址至今。宋元豐六年(1083年),敕命追封孟子為鄒國公;次年,以孟子配享孔子。元仁宗延三年(1316年),追封孟子父為邾國公,母為邾國宣獻夫人。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與其他聖人一起被去掉封爵,直稱“亞聖”。

孟廟祭祀有多種形式,祭期也不盡相同。最主要的祭禮為丁祭,在每年仲春、仲秋(農曆二、八月)上旬逢丁的日子舉行;其次祭以冬至日孟子忌辰,以示紀念。每年清明前一日、十月朔前一夕及臘日,嫡裔宗子都在四基山孟子墓前舉行祭祀活動。對孟子父母亦有祭祀,如斷機堂祭於每歲仲春、仲秋上丁日;馬鞍山孟子父母墓祭於清明日、十月朔日;孟子故里祠祭於每年正月朔日、二月二日,十一月望日、臘日。2007年起每年春季,鄒城舉辦“中華母親文化節”,在孟廟舉辦紀念孟母孟子大典。 2014年起恢復冬至祭孟。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孟子世家譜

孟氏家族

孟氏自二代仲子以後,或貴顯,或潛晦,至北宋年間被孔道輔於鳧村尋得孟子四十五代孫孟寧,孟氏後裔始被授予官職。明景泰二年(1451年),賜五十六代孫孟希文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廢除“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改封“亞聖奉祀官”。1949年,七十四代孫、亞聖奉祀官孟繁驥赴臺灣,1990年病逝,奉祀官由其子孟祥協接任。至此,孟子後裔世襲官承襲了十九代,歷時五百餘年。

孟氏立行輩可追溯至明代孟希文,至清代已續至第105代。自“希”字輩起,依次為: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祐,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隨著族眾增多,為分清“支份”遠近,劃分為十一派、二十戶,十一派從第55代“克”字輩開始,“希”字輩22支劃分為二十戶。至今,鄒城地區孟氏族人分佈在北孟莊(皇糧莊)、南孟莊、孟樓、孟官莊、孟傅、山頭、廟戶、大束、凰翥、八里溝、鄒城南關以及鳧村等地。 [55]

鄒魯文化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鄒魯文化城市座談會

鄒魯文化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在鄒地與魯地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由於孟子生於鄒,孔子生於魯,鄒魯遂成為文教興盛之地的代稱。鄒魯地區早期的歷史人文加上後來產生於此的儒學,並稱之為鄒魯文化。鄒魯文化具有尊孔孟好儒、重視禮樂教化的特徵,主要包含親親孝悌、禮義廉恥、保民重民、節儉樸實等思想觀念。莊子曰:“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史記》雲:“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隨著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的確立,鄒魯文化由原來的地域文化轉變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主流,“鄒魯”亦成為文教興盛之地的代名詞,國內和境外多地有“海濱鄒魯”“東南鄒魯”“江南鄒魯”“小鄒魯”“閩邦鄒魯”“滇南鄒魯”“隴右鄒魯”“海東鄒魯”之稱。2014年起,鄒城聯合各鄒魯文化名城舉辦鄒魯文化城市座談會。

【風景名勝】

孟廟孟府景區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孟廟孟府

鄒城三孟,指孟府、孟廟和孟林。 孟廟,又稱亞聖廟,為歷代祭祀孟子的場所。孟子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初建於鄒城東北,距城13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軻陵墓之前。

嶧山風景區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嶧山

嶧(yì)山又名“鄒嶧山”、“鄒山” 、“東山”,海拔582.8米,是我國古代的九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有齊魯名山歸岱嶧的美譽。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嶧山雄峙於“孔孟之鄉”的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東南10公里處,104國道及京滬鐵路東側,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滬高速鐵路西側,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的九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

嶧山雖然山不高,但卻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

嶧山自然景觀優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靈"、“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譽。

明魯王陵景區

齊魯地名探究——以國得名——鄒城

魯荒王墓

明魯王墓,又名魯荒王陵。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市區東北12.5公里,中心店鎮尚寨村北,九龍山南麓。面積約7萬多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明魯王墓為魯荒王朱檀、其子魯靖王朱肇輝及魯荒王湯妃、戈妃的陵墓, 其中以魯荒王朱檀的陵墓最為宏大。明魯王墓園規模龐大,但歷代均有所毀損。 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1970年至1971年,在當地部隊的配合下山東博物館考古隊對其做了科學的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部分文物是首次發現,且保存較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