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絳縣歷史沿革

新絳縣歷史沿革

新絳縣是運城市轄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盆地。總面積597平方千米。總人口33萬人(2013年末)。全縣轄8個鎮、1個鄉:龍興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古交鎮、萬安鎮、陽王鎮、泉掌鎮、橫橋鄉,以及社區辦。縣政府駐龍興鎮(社區辦)正平街12號。

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南襟峨嵋嶺,北依呂梁山,中為臨汾盆地組成部分。平均海撥在400~600米之間。縣境西北部的馬頭山最高,海撥1363米。汾河由東向西橫穿縣境中部,澮河自侯馬市入境流至東南部匯入汾河,源出九原山的鼓水由北而南匯入汾河,躍進渠橫貫縣境北部。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白臺寺、福勝寺、稷益廟、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光村新石器遺址、西尉新石器遺址和龍興寺、絳州文廟、絳州三樓等。絳州鼓樂聞名海內外。侯西鐵路、大運高速及108國道、232省道過境。

新絳古稱“絳州”。西漢於今城關西北15千米泉掌鎮置長修縣,屬河東郡,東漢廢。北魏始光年間於今城關西南10千米柏壁村置南太平郡,神麚元年(428)改徵平郡,隸東雍州。太平真君四年(443)東雍州治徙今柏壁村。太和十八年(494)廢東雍州,徵平郡改正平郡。東魏天平二年(535)復置東雍州。北周正平郡治徙今聞喜縣境,明帝二年(558)東雍州改絳州。武帝時正平郡復歸故治,聞喜縣治自今聞喜縣境徙柏壁村。建德六年(577)正平郡與絳州徙治今稷山縣境。

隋開皇三年(583)絳州治徙今新絳縣境。十年聞喜縣治徙今聞喜縣境。十八年於今縣境置正平縣,屬絳州。大業三年(607)正平縣屬絳郡,且為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屬絳州,置絳州總管府。三年廢總管府。天寶初年絳州改絳郡。乾元元年(758)復為絳州。宋為絳州絳郡。金復為絳州。天會六年(1128)於州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1218)升晉安府。元復為絳州,縣屬之。明洪武初年正平縣廢入絳州,隸平陽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民國初年(1912年)廢州,改置新絳縣,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5年析置絳南縣,屬太嶽區,後廢。1949年置晉南區新絳分區,隸陝甘寧邊區。後廢分區,縣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8年廢。1962年復置。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2000年屬地級運城市。

1997年末,新絳縣面積600平方千米,人口299384人。轄7個鎮、6個鄉:城關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泉掌鎮、萬安鎮、陽王鎮、店頭鄉、南社鄉、古交鄉、支北莊鄉、橫橋鄉、柳泉鄉。共有220個行政村,235個自然村。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絳縣常住總人口312063人,其中,城關鎮55930人,三泉鎮24990人,澤掌鎮28207人,北張鎮22574人,泉掌鎮18403人,萬安鎮19199人,陽王鎮24326人,店頭鄉16211人,南社鄉14990人,古交鄉40886人,支北莊鄉9065人,橫橋鄉20102人,柳泉鄉17180人。

2001年區劃調整後,全縣轄8個鎮、1個鄉:龍興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古交鎮、萬安鎮、陽王鎮、泉掌鎮、橫橋鄉。縣政府駐龍興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新絳縣常住總人口332473人,其中,龍興鎮56381人,三泉鎮40227人,澤掌鎮27773人,北張鎮22682人,古交鎮41121人,萬安鎮18575人,陽王鎮21766人,泉掌鎮17578人,橫橋鄉40154人,社區辦33282人,開發區11997人,新絳縣煤化園區管委會937人。

2015年末,新絳縣轄8個鎮、1個鄉(合計9個),9個居委會、220個村委會(合計229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