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什麼樣的人,會活得很好?

在未來,什麼樣的人,會活得很好?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由之

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快了。

在過去,學一個專業,捧一個飯碗,一吃就是一輩子。

但是今天,不一樣了。

你很難再找到能夠吃一輩子的“鐵飯碗”。

十幾年前,微軟、四大、聯合利華,是最受歡迎的公司,人人趨之若鶩。

進了這些公司的年輕人,臉上洋溢著驕傲和自信,就像新華字典中描寫的一樣:

“張華去了微軟;李萍去了四大;而我進了聯合利華:我們都有著光明的前途。”

最近幾年,這些明星公司變成了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

去到這些公司,就相當於拿到了一個“金飯碗”,一張通向美好未來的船票。

但是,從去年到今年,大環境又發生了變化。

各個公司都開始裁員了,許多人變得無處可去,就業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

跳槽的人也不順利。

智聯招聘發佈的《2019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顯示,上半年有70.3%的白領沒能跳槽成功。

而在跳槽的白領中,只有12.1%的人收入得到提升,17.6%的人跳槽後的收入還不如從前。

Winter is coming.

看到如今這幅光景,你甚至很難想象,就在幾年之前,互聯網世界還是遍地黃金。

那個創業者蜂擁而起的時代,只要擁有一個idea、一套ppt,就能拿到融資。

只要振臂一呼,就有一批好兄弟辭職跟著創業,每個人都懷揣著“改變世界”的夢想,彷彿未來一片光明。

想到這裡,你只能默默感慨:

太快了。

時代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是的。

商業世界變化之快,快到機會來了,你還沒有抓住,就已經走向下一個時代。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1

一個長經濟週期的產生,會伴隨著一場重大的技術革命。

而當這場技術革命的潛力消耗殆盡時,這個長經濟週期也就結束了。

趨勢的背後,是“技術革命”。

生產技術發生根本變革,社會生產力的增長髮生飛躍。

18世紀中葉,蒸汽機的發明使得工業革命的車輪,轟隆隆地向前滾動,人類文明開啟了工業化時代。

一般認為,工業革命於1750年開始,發源於英國,1750~1850年,英國大概保持了 100 年的領先優勢。

19世紀後期,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取代蒸汽機成為新的動力源,出現了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浪潮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19世紀下半葉歷史舞臺的榮光,屬於德國,不再屬於英國。

20世紀40年代左右,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明,則開始引領第三次工業技術的信息革命

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化國家,讓信息技術領域發生重大飛躍。

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到1969年互聯網出現,再到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放國內移動通信(3G)牌照,移動互聯網浪潮開始迅速崛起。

你會發現,基礎設施和生態完善的速度,越來越快。

技術迭代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

技術層面壁壘消解的速度,越來越快。


2

技術迭代越來越快,商業世界也會隨之發生劇變。

為什麼?

因為技術層面的壁壘,都會進入一段穩定期,機會被大公司幾乎壟斷了。

但是,每次新技術的結構性突破,一出現就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機會。

所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浪潮興起後,誕生了大量的商業機會,孕育了很多新公司,而且出現了大量的風險投資。

為什麼會出現風險投資?

因為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是“贏家通吃”的邏輯。

誰越快獲得更多用戶,突破“臨界點”,誰就能一口吃掉剩下的市場。

所以,為了更快突破這個“臨界點”,就有了風險投資,他們拿出大把的錢往裡砸。

這些初創公司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發展和積累經驗,迅速被過量的資本堆積,被“催熟”。

所以,風險投資的資本推手,又會催化生和死的速度。

我們以前常說,基業長青,百年企業,現在能活30年,其實,就是一家相當好的公司。

這個時代,變化的頻率越來越快。

未來,只會更快。


3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對個人來說,你只能不斷學習,去跟時代保持同樣的頻率。

把以往那種一輩子找一個穩定的工作,找一個平穩的市場,端著“鐵飯碗”的夢想,親手擊碎。

你要知道,過去一輩子是幹一個工作、一個行業。

但是在未來,可能會變成幹一個行業、多個工作,甚至一輩子幹七、八個行業。

每個行業都是起起落落的,你要打破以往對穩定性的追求,找到一個又一個年複合增長率高的行業,才能夠活下來。

今天,個體生存模式,開始從“農耕時代”走向“狩獵時代”。

過去我們說,“狩獵時代”是不穩定的;農耕時代,是穩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為什麼農耕時代就穩定了呢?

因為找到了“水源”,有了肥沃的土地。

再也不用每日出門打獵,尋找牧草豐盛的地方。

但是現在“水源”乾涸了,又需要逐水草而居,直到找到下一個“水源”。

“水源乾涸”,“尋找水源”,不斷地從“農耕時代”回到“狩獵時代”,再到“農耕時代”。

如此循環往復。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會成為第一批,在職業生涯中,不得不徹底變換行業的一代人。

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會成為第一批,大學學的東西,註定某天將幾乎毫無用處,必須重學的一代人。

也就是說,我們將經歷幾段完全不同的商業人生。

以後我再去大學演講,下面可能坐著20歲的孩子,40歲的回爐者,甚至50歲的第三次回爐者。

以後再也不會有20歲的同學站起來問我:潤總,我學什麼專業,以後能找到穩定的工作呢?

你看看旁邊比你大30歲的同學就會知道,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穩定的工作。

那麼,在未來,有什麼想法的人,會活得很好?

就是看到不確定性就覺得興奮,覺得機會來了,特別激動的人。

他們擁抱不確定性,他們熱愛變化,他們不斷學習,他們勇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他們永遠都在迭代自己。

你能不能適應這種狀態:剛剛穩定下來,就被拍打為零,重新站起,往前走幾步,然後再被拍打為零。

即便在這種反反覆覆的歸零狀態下,你依然能夠充滿勇氣,義無反顧地迎接下一個變化。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麼恭喜你,在未來,你會活得很好。

反之。一看到不確定,就想這些人在這“瞎折騰”什麼,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這樣的人,就會比較難受。


4

那對於企業而言呢?

你需要的應對策略,通常不是你自己母體的轉型,而是需要“生兒育女”。

在每次生兒育女的過程中,基因就有機會發生突變。

什麼意思?

以海爾為例。

海爾是一家年收入2000億的商業帝國,全球第一白色家電品牌。

如果時代發展,家電行業鉅變,大家不再需要冰箱和洗衣機,1000億收入就面臨巨大風險。

那個時候,你到哪裡去找1000億收入來補呢?

如果我們找的是1個億收入的商業機會,可能滿地都是。

而能讓一家公司獲得1000億收入的商業機會,一個時代也沒幾個。

所以,海爾採取了“生兒育女”式的轉型方法,把機構分成平臺、小微、創客三層

海爾是平臺,生下的2000多個兒女是小微,員工是創客。給兒女們資源、資金的支持,你們去發展吧。

誰能從市場上拿到投資,表示你們成年了。

這2000多個小微,可能生生死死,最後活下來的,就能延續海爾的輝煌。

在“生兒育女”的轉型當中,你要注意的是,需要給你的“兒女們”足夠的自由。


最後的話

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快,未來,只會更快。

你只能不斷學習,去跟時代保持同樣的頻率。

把以往那種一輩子找一個穩定的工作,找一個平穩的市場,端著“鐵飯碗”的夢想,親手擊碎。

未來的時代,會讓害怕改變或者不願改變的人,無處可逃。

唯有不斷學習,擁抱不確定性,才是唯一正確的策略。

曾經,我們追求穩定。

現在,我們需要適應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