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長曹家渡人獻身冶金業,與新中國同歲令人羨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數代人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奮鬥,正是他們的恪盡職守換來了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

家住萬航渡路的蔡正華老先生,與其他人相比多了一份“幸運”。生於1949年的他與新中國同歲,這讓他感到無比自豪。

土生土长曹家渡人献身冶金业,与新中国同岁令人羡

■蔡正華站在自家小樓前

生於曹家渡,從未離開過

蔡正華的身份證顯示,他出生的年月是1949年1月14日。1949年1月29日是那一年的大年初一,所以按照農曆算,蔡正華的生肖屬“鼠”。蔡正華現在的家就在萬航渡路391號,這是一棟兩層樓高的舊式小樓,從出生到現在,他就一直住在這裡,從來沒有離開過。

原先蔡正華的家後面全是居民住宅,裡面的弄堂四通八達,當時這片區域歸康家橋居委會管。“康家橋”在現在的地圖上已經找不到了,成為了歷史名詞。上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中期,新闢的武寧南路連接了靜安至普陀。一大片老房子因市政工程而拆遷,唯獨萬航渡路上的幾棟小樓沒有拆,後來劃給了中行居委會。

蔡正華的學生時代都在曹家渡度過。1974年他被街道安排進了街道工廠裡做工,在里弄生產組從事檢驗產品的工作。那時候的街道工廠有很多,每個工廠分配到的任務也不一樣。街道工廠作為國營工廠的輔助車間,主要負責產品的組裝任務。

他所在的街道工廠就和上海人民電器廠對接,組裝低壓電器設備的零件,最後經過檢驗合格後就可以出廠。當時街道工廠的最低工資是7角/天,工齡越長工資越高。蔡正華離開街道工廠時,工資是1.3元/天,至今讓他記憶猶新。

遇到人生轉折,進入冶金行業

1978年,蔡正華的父親到了退休年紀,那時候國家有“子女頂替就業制度”,父母退休後可由子女辦理手續,到父母原單位上班,頂替空餘名額。就這樣,蔡正華就成了這項政策的受益者,進入父親的原單位上海冶金設計院工作。

當時的上海冶金設計院屬於事業單位,裡邊的大部分員工是幹部編制,剛進去的新人只能算工人編制。蔡正華被分配到了設計院文印科,負責印刷材料、管理資料的工作。1980年,蔡正華通過以前積累的技術經驗,在設計院裡搞了一項技術創新,和其他同事聯合研製成功了一臺複印機,獲得了上海冶金局的技術獎,同年還被局裡評為了先進工作者。

那時上海冶金局有“工人轉幹部”的培養計劃,蔡正華被單位選為了培養對象,到上海冶金專科學校攻讀大專課程。當時這所院校施行“雙軌制”管理模式,由市冶金局和市高教局共同管理,後來學校和化工專科學校合併為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蔡正華說,他在3年時間裡,每週三脫產上課,星期天還要上課,那時候還是單休制,除了寒暑假外,他的生活軌跡就是單位和學校。好在他在街道工廠做工期間,在業餘大學進修過英語、高等數學、機械製圖、電氣設計等課程。

有了基礎後,讓他在專科大學學起來也更輕鬆。從專科學校畢業後,蔡正華從文印科調到了電氣科,在科室裡的自動化小組,從事自動化設計方面的工作。

土生土长曹家渡人献身冶金业,与新中国同岁令人羡

■蔡正華為居民宣講科普知識

研製數字測溫儀 經手國內外項目

經蔡正華介紹,1980年代的鍊鋼廠大多采用指針顯示儀,測量鋼水的原理和量體溫一樣,操作工人用帶有熱電偶的測溫管插進鋼水,控制室裡的人員就盯著顯示儀表看,等待指針穩定後,再通知爐前的工人取出測溫管。

相比傳統的指針顯示儀,數字顯示儀更精確,使用起來也更便利。儘管當時的儀表廠有能力製作數字顯示儀,但鑑於市場需求小,儀表廠往往不願意接單。在設計院工作期間,蔡正華就利用項目間的空檔期,獨自研製成功了鋼水數字測溫儀。

設計測溫儀時,他還利用了單片機原理,在測溫儀裡編寫了程序,既能保證測量的溫度實時,又能即時鎖定溫度,並且數字測溫儀直接裝在爐前,方便操作工人查看。專利研製成功後,數字測溫儀生產了300多臺賣給了全國各地的鍊鋼廠。

從1978年進入單位到2007年退休,近30年時間裡,蔡正華經手了不少大小項目,並在1987年入了黨。退休前幾年,他經手的幾個大項目有上鋼一廠的不鏽鋼項目,上鋼三廠、五廠的電爐項目,後來這些廠先後劃歸寶鋼集團。

1995年國家施行雙休日製後,上海還一度出現過“星期六工程師”的熱潮。多了一天休息後,工程師們都抓住機會接外活。蔡正華當時也為不少鄉鎮企業做過項目,為家庭增加了收入。

退休後的蔡正華加入了靜安區老年科技協會,成為講師團成員。每月他都會走入社區,為居民宣講科普知識,為老年生活增添活力。他表示,與新中國同歲是幸運的,他為祖國今天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他希望年輕一代能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工作崗位上拼搏向上,再創輝煌。

土生土长曹家渡人献身冶金业,与新中国同岁令人羡

■蔡正華獲得“優秀共產黨員”獎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