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星現,災禍起”——史話古人對“彗星”的觀測記錄與理解

有人認為殷商ト辭中已經存在彗星的記錄,證明這一點現在還為時過早。不過中國最早的彗星記錄如果認為出現在公元前七世紀末葉,卻是可靠無疑的。

《春秋經》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裡所講的"星孛",很可能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哈雷彗星。

出土於馬王堆西漢墓的帛質彗星圖,使中國的彗星抄本出現的時間比西方至少提前了四個世紀。這幅彗星圖出自戰國人之手。圖上繪有二十九種彗星圖像,其中一些圖像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彗尾的不同形狀和特徵,有些似乎還畫出了彗頭中的彗核結構。這些細緻的描述顯然是古代天文學家對彗星進行長期觀測的結果。從圖中的佔文看,內容包括彗星的名稱、所佔事類、彗星出現的方位和時間。現將佔文釋錄於下:

赤灌,兵興,將軍死。北宮。白灌,見五日,邦有反者。北宮天出,天下采,小人負子逃。天,北宮。曰小人啼號。毚出,邦亡。彗星,有兵,得方者勝。是謂白灌,見五日而去,邦有亡者是謂赤灌,大將軍有死者。蒲彗,天下疾。蒲彗星,邦疢,多死者。北宮。是謂耗彗,兵起,有年。同佔稈彗。北宮。是是帚彗,有內兵,年大熟。厲彗,有小兵,泰麻為。北宮。是是竹彗,人主有死者。
“孛星現,災禍起”——史話古人對“彗星”的觀測記錄與理解

馬王堆彗星圖所反映的古人對於彗星的分類原則主要取決於對彗星形態的細緻區別,顯然,當時的人們對彗星的觀察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細的程度。這些名稱中有相當一部分在後世雖仍在沿用,但由於其星佔意義的逐漸降低,"彗字已愈來愈普這地成為人們命名彗星時所採用的名稱。種類如此眾多的彗星在人的一生中是絕無可能同時看到的,甚或幾代乃至更長的時期,這些彗星全部為人目睹的機會也並不很大。

《史記・天官書》:"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彗星三見。…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吳楚七國叛逆,彗星數丈。…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見,長則半天。…朝鮮之拔,星茀於河成。兵徵大宛,星茀招搖。"

故以此數平均而推之,彗星圖所反映的歷史至少應在千年以上。這意味著中國古代先民對彗星的觀測不僅極具傳統,而且這一觀測歷史無疑是悠久而且持續不斷的。巴比倫的泥版文書顯示,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紀,人們已經開始觀測彗星,這說明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最早的彗星記錄在年代上要晚於西亞。然而就全世界而言,中國的相關記錄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卻首屈一指。自公元前613年起到明末,中國的彗星記錄不會少於360次,這些觀測結果幾乎成為天文學家推算早期彗星近似軌道時所能利用的唯一資料。

當彗星運行到與地球及太陽成為一條直線的時候,彗尾實際是看不到的,因此受古代天文學水平的限制,某些早期的彗星記錄常有和新星混淆的情況。但古人稱反方向的彗星為"幸星",卻表明他們至少在理論上把它與新星載然分開了。對彗星的初步分類也在很早就已開始,石申夫曾根據形狀的差異將彗星分為四類:一名孛星,二名拂星,三名掃星,四名彗星,不過他沒有對這些彗星的具體形狀加以描述。大約在稍晚的星佔著作《黃帝佔》中,則已建立了根據彗尾的長短作為區別不同類型彗星的標準,這些描述在今天看來都有一定的科學內容。

彗星的尾部一般總是背向太陽,首先觀測到這一現象的也是中國人。《晉書・天文志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タ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這種對彗星現象的規律性所做的科學探素直至十六世紀オ被西方人完成。另ー方面,中國的彗星記錄同時展示了較為少見的彗星分裂現象,《新唐書・天文志》詳細描述了發生在896年的這一天象,當時一顆彗星在虛、危兩宿間分裂成三顆彗星,後來逐漸消失。這個觀測結果在世界上無疑是最早的。

“孛星現,災禍起”——史話古人對“彗星”的觀測記錄與理解

天空中的彗星有的只出現一次便一去不復返了,有的經若干年後還會重新出現,這就是週期彗星。哈雷彗不僅是週期彗星中最著名的一顆,同時也是所有彗星中對天文學影響最大的一顆,這主要由於中國系統的觀測記錄把對它的觀測歷史準確地追到兩千年以前,從而使它的週期比其他彗星確定得都早。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的觀測是在1682年進行的,當時他已知道他所觀測的彗星與1531年阿皮亞尼斯所看到的以及1607年開普軌所看到的是同一顆星,因為它們有著十分相似的軌道,於是哈雷預言,這顆星將在1758年底或次年初重新回到地球附近,後來它果然如期而至。

這使人們知道,哈雷彗平均每七十六年迴歸一次。根據這個週期可以推得,自秦王嬴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到清宣統二年(1910年),哈雷彗共出現二十九次,而且每一次在中國的史籍中都有詳細記錄。有人認為,公元前613年和前467年的兩次彗星觀測可能是中國最早觀測哈雷彗星的記錄,這些記載在《春秋經》和《史記》中都可以找到,然而有些更為大膽的猜想認為中國第一次觀測這顆彗星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紀。這些觀點能否得到證實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已有的資料對於研究彗星的起源、演化、週期、執道以及現代天文學的有關間題已足以顯示出其重要的價值,它甚至使天文學家據此去探素太陽系中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新的行星。

彗星理論在中國古代很少被人們探討,除去ー些為適應星佔目的而產生的陰陽錯亂的說法之外,公元前一世紀的京房卻提出過一種新的解釋,他在《風角書》中認為,每一彗星都來源於一個特殊的行星。這種將不同的彗星與不同的行星聯繫起來的看法,多少有點像近代理論的前身。相似的觀點我們在同時代的其他著作中也還可以讀到。

“孛星現,災禍起”——史話古人對“彗星”的觀測記錄與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