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進城不種地,土地撂荒,未來農村將如何發展?

道德傳家


現在的農村年輕的勞動力,都是剛剛走出校園的孩子,都是從小千恩萬寵的長大,從小到大也許沒有從事過或者很少的從事過農村農業生產的農活,對農業種植的最基礎的生產技術一竅不通。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需要面對黃土背朝天的辛苦,這些年輕的勞動力根本無法承受這份辛苦,並沒有種田的興趣,隨著這種情況的長期發展,導致農村農業生產的後繼無人,進而導致農村土地拋荒的趨勢愈演愈烈,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民的生活是好了,但是與城鎮相比經濟還是比較薄弱的,一是因為農村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二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就業機會,加上我們糧食的大量進口,國內的糧價一直處於低迷的狀態,所以這樣就更沒有人種地了,外出打工的也就越來越多,土地就一度被撂荒,所以在2013年開始國家就開始實行土地確權的任務,後面又推出宅基地確權任務,這其中一些農戶撂荒的土地可以流轉給村集體或種植大戶,年底還能有分紅,種植大戶或集體種植都是連片種植,這樣好管理,所以未來這也是一個大趨勢,

最近幾年,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興起,城裡人到農村遊玩成了一種新風尚,各種各樣的採摘基地和農家樂也應運而生。在綜合性的休閒農業區,遊客不只可觀光、採果、體驗農作、瞭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和度假。政府對於這個項目也是十分支持,還會提供補貼,而且本身休閒農業做好了,利潤也是十分可觀的。


大西北農事


有錢的可以在城裡,沒錢的趕回農村種地,有本事的由他去,沒本事的就趕回農村。其我也是一個農村人,但我很喜歡我的故鄉,我捨不得我的每一寸土地,我要讓它長出錢來,農民有什麼不好,能種自已想種的東西,能吃上自親手種的菜,我在農村我很知足。


用戶4148179806672


由於糧食價格一直上不去,農村種地賺不了錢,很多農民都外出打工,農村一些土地就出現了撂荒。國家也看到了這一現象,正在積極應對,最明顯的措施就是在農村實行了土地確權,下一步就要推行土地流轉問題,確權後的土地仍然是農戶自己的,但有可能不讓農戶種了,由村集體統一收回,然後發包給一個或者幾個種植大戶,由他們實行規模化、機械化種植。農戶可以每年得到分紅。


土地流轉以後農民可以放心到城裡打工,如果不願打工的,可以在農村發展第二、三產業。現在城裡人非常向往農村的生活,如果你的村莊青山綠水,可以考慮鄉村旅遊這一塊,多發佈些圖片上網絡去,宣傳家鄉的大美河山。等城裡人找上門來的時候,你就可以開一家管吃管住的民宿館,讓他們吃好玩好。

不種地發展養殖業也不錯,現在土雞養殖前景很好,市場上的雞肉大多是養雞場出來的,味道、口感欠佳,而鄉村散養的土雞就完全不一樣,肉質緊實、富有彈性、湯鮮味美非常迎合大眾。如果你深處大山,散養土雞也是一條致富門路。



條條大路通羅馬,農村是個廣闊的大市場,只要你願意走,路就在前方。


農人李哥


上世紀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就是說,農民的比例佔絕大多數,五分之四的比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我國的各方面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防,國國威的強大都進行了質的跨越,這是我們民族的自信與自豪。

由於改革體制的變化,從開放初期就有部分農民到城市工廠打工工作,。四十年中陸續增加了農民進城務工的比例,到現在為止據不準確統計中國有近十四億人口,按原先的比例推算農民的數量應該在十一億左右,拋去歷年考學,教師轉正,兵役轉業等一切能轉工外的實際農民也有八億多。可現實真正在家務農,搞副業從事農事行為的不足四無五萬。再褪去老幼病殘。實際在家幹農活的寥寥無幾。所以出現了土地荒蕪現象。是社會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雖然在城市裡邊工作,生活,但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真正身份還是農民。他們拋棄了自己種地工作,不想再回到農村務農。這就使農民與農村體制產生了矛盾。要想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必須進行改革創新去解決這種現象。

原先的一戶一田制很難與時代發展適應,必須建立健全農村土地體制改革。挖掘土地的更大潛能。黨中央提出的合村並鎮,土地轉型是適應改革開放的偉大舉措。培養新型農民。農民與國家土地合作共贏才是新時代的農村形象。


花生常態


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但又不是大問題。

不管是什麼時候的人都不喜歡笨重的體力勞動,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包括筆者在內。

那麼今後的莊稼誰來種?

今後糧食是否會危機?

答案是,走了黑鳥雅,飛來金鳳凰。

今後的糧食不會危機,只會更多,更能滿足供應。

現在在農村的農民,就憑他們那點刀耕火種,原始的耕種方法,就是把再多的農村人坑在鄉里種糧食,不要說靠他供應城市,要是遇上點天災人禍,連他自個恐怕也還要鬧危機。說句實在的,我看到農民那種落後的耕作方式,首先我是心疼,過後我又來氣,他們為什麼不使用機械化耕作呢?

這一問,只要你親自下去查看,問題多著了。

一,沒錢買機械。

二,沒文化,抄作不了機械,

三,沒路,一個小村莊,山高路陡,走路都要防甩倒。

四,要修路,對不起,這一段路是別個村的,那一段是張家的,這一段是李家的。縱然是到了村裡,要到自個田裡還有王二麻子家的擋住去路,沒有王二麻子點頭,沒門。所以,大家別怨他們不種地,不務正業,他們也是有苦無處說。

再者,誰規定農民就一定要種糧供應城市居民呢?沒這個政策嘛。

現在這個小農經濟,小耕種方式,一看就來氣,你看那農民一鋤挖去一朵火,一天難挖半分地,你說這活你願幹嗎?要我,情願討口也不幹,能在鄉下堅守幾十年真真的是個好農民伯伯,他們真正的是忠厚老實的莊稼人,值得敬佩。

可是,要叫他們這些老實改變農村面貌,靠他們種糧供應城市,這個主義打錯了。

下一步,我們要靠的是,

一,政策。政策改變土地私有或承包制,公路公修下限制。打破土地邊界制,全部實現機械化耕種制。

二,機械化。只有採用大機化對土地實行開發利用,才能提高農業生產力。只有把農活從笨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才有人願意當農民。只有提高農民的收入才有人願意當農民。

三,有科學種田的知識分子。種田要講究科學,落後的耕種方式是費力不討好,自個種來敷自個的嘴都敷不了。因比下一步農村要得到發展,

一,要有機械化。

二,要用集約化。

三,要建立農業市場化,生產,加工,倉儲,保管,銷售一條龍,少了一個環節,農業將無法繼續。

為什麼要集約,事實證明幾千年以事單打獨鬥的農業生產是失敗的,他作為一個個體,最多隻能養活自己。作為一個整體他才能充分的利用自身價值,發揮自個優勢,才能進行大規模生產,只有投入少量的勞動力,收穫幾十倍的效益,農業才有剩餘價值,有剩餘價值才有人去幹。否則誰那麼憨,吃了飯沒事幹,硬要跑到耶個紅火辣太陽的地裡去找罪受。

然而要解決以上問題還要一段時間,老年人有傳統思想,不好改變,年青人還沒有完接受新生事物,他們要去接受新生事物,要讓他們感覺在外面錢也不是那麼好掙,還是回到農村有所發展,各方面的因素構成的時候,農村,農業就發展起來了,農民就富裕了,三農的問題就解決了。


天下第一豪乳


土地不變革,就無法發展農業。農業是由土地變大發展起來的,不是變小發展起來的。人心在變,社會再進步,科技在發展。機械化即將到來,必須土地集中起來,統一規化。統一管理,統一按排,何情何理,因地就宜,有規化發展。形成一條龍服務發展。一定走向民富國強。


遊四方73


你提這個問題,我說一下,在我們這個村,農業戶口有一千六百多人。四十歲往下的幾乎沒有幾個在家。打工約上學的有幾個錢的都到市內買房搬走了。剩下的都是歲數大的。這幾年種的糧食不值錢,誰也不想種。有幾個外地來的人承包的,剛好就包你吧。還省了一大堆麻煩。什麼桔杆不讓燒,又回不了田等等麻煩。


老陳222932691


建議國家對人口少的農莊行政村少投些錢,因人而宜發展農村。

當下城市有錢掙時,農民自發去城裡打工掙錢,還是好辦法。

能改善農民所需必須付岀的生活費用支出。還可使城市不缺各種體力活手藝農民工,方便工薪階層顧工難的問題。

到城市打工掙不錢時,農民自然會迴流到老家種田種地,一年辛苦下來糧食蔬菜,大多隻夠自種自給,多餘的糧菜能賣出的錢,只有在城裡打一個月的工錢,農民根本沒有能力購買日常家用的所需的另用錢,這是當下農民還須打工的主要原因。

在家種田兼搞其它付業只有小數人能過好生活也是存在的。


無所事生非


資本主義農業已無路可走。


老兵話多


土地是命源絕不能荒廢,不然遲早總有一天讓你餓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