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改革應著眼於需求變化

農村金融改革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注重的是體系和機構的改革,這從宏觀層面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基於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以及其多樣性特徵,農村金融改革在縣域層面的實踐證明,金融供給方對需求變化的把控意識和能力建設是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關鍵。

如何把握需求的變化?這需要各方的協同,而協同的要領來自共同的目標認知。在縣域地區,政府的主導力往往很強,但政府在參與農村金融改革中的職責應是服務平臺的構建者之一,因為熟悉當地情況的一定是政府,而且,對於經營主體資金有效需求的洞察,政府的相關信息將會起到重要作用。但現實中的問題是,政府擁有大量的相關數據和信息,但並不知道怎麼用起來,也不願意對外開放其數據,這往往是影響農村金融改革的因素之一。

人民銀行縣級支行在農村金融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但人行的作用除了徵信部分與需求主體有直接關聯,其他是需要與政府“聯手”的,這種“聯手”的意義在於,人行既可以推動政府將需求方的動態數據“分享”出來,又可以協調政府的多重部門及商業金融機構,人行縣支行在農村金融改革中更像一個“樞紐”。筆者在縣域調研中發現,凡是農村金融改革做得好的地區,人民銀行與政府的緊密協同都是做得較好的。這其中涉及的政府部門往往會包括財政、農業農村、金融辦以及扶貧辦等,這些部門又同時存在垂直管理的問題,在相互協調上有一定的難度。人民銀行縣支行參與農村金融改革的規劃設計,同時,在推動上起到相應的協調指導作用,這有利於優化政府與銀行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基於人民銀行縣支行與縣級政府的協作,有可能會構建一個農村金融改革的平臺和機制,在這個平臺上應該植入需求方和供給方兩方的信息。以成都農村金融改革線上平臺——農貸通為例,筆者發現,供需方的信息即使被放在了平臺上,如果不能把真實有效的需求通過線下末端“拉”上來,其信貸交易也很難高效完成。而在成都地區,彭州的做法值得借鑑,人行彭州市支行協同政府,組織各金融機構,基於農貸通平臺,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服務站的作用,高效精準地把資金供需方“撮合”起來,產生有效交易及信貸增量,這是一種“貫通式”的做法,簡言之,其實質是在構造縣域地區農村金融各主體的價值鏈條。

商業金融機構如何及時瞭解需求的變化?照常理說,商業金融機構在市場的一線,瞭解需求的變化應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商業金融機構往往缺乏去做量身定製化服務的意識和能力。瞭解需求的變化,需要商業金融機構有足夠的業務下沉意識和能力。目前,大銀行力推線上平臺貸款,小銀行繼續深入村級單位進行“地毯式”營銷,貌似對需求變化應該盡在掌握了,但為什麼還會有諸多的供需錯位呢?大銀行內部存在著諸多不匹配,如信息認知的不匹配,產品適用性的不匹配,風控要求的不匹配等;小銀行自身技術能力有限,客戶資源管理能力欠缺,產品研發能力不夠,風控技術有待提升,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對需求變化的掌控效果。

目前來看,農村金融供給一邊倒的還是銀行信貸服務,農業保險創新嚴重缺失,農村地區的直接融資難度很大,缺乏基本的產權交易及投融資基礎,這種問題也是對需求變化掌握不足的體現。一般來說,資本、資源的流向是與價值提升相關聯的,如果農業農村的需求主體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其價值定位,資本或資源的流向自然會向其傾斜,當然,這種需求方倒逼供給方的方式在農業農村領域尚需時日。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